凌晨两点的写字楼,00 后程序员小张盯着屏幕上的代码,第 8 次修改甲方需求。他月薪 3 万,却要每月加班 80 小时,算下来时薪比楼下便利店店员高不了多少。手机弹出外卖到店提醒,他点的 25 元炒饭,骑手到手只有 8 元 —— 平台抽走的 7 元里,藏着一个被忽略的百年真理: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里写的 “剩余价值”,从来没过时。
有人说 “剩余价值是工业时代的老古董”,可看看身边:直播带货的主播熬夜卖货,佣金被 MCN 抽走 60%;你刷免费 APP 的每一分钟,都在为平台创造广告收益;甚至楼下的奶茶店加盟商,一半利润要给品牌方交 “管理费”。这些看似新潮的 “赚钱方式”,本质都是剩余价值的当代变种。
今天我们用 10 个真实案例,拆解剩余价值在当代的 4 种进化形态。读懂这些,你会明白: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穷,为什么资本总能 “躺赚”—— 马克思 170 年前的警告,正在我们的生活里一遍遍上演。
一、从 “工厂流水线” 到 “平台数据流”:剩余价值的 3 种当代变形
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里说:“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,被资本家无偿占有。” 当年的工厂主靠延长工时、压低工资获利,如今的资本玩家换了玩法,但核心逻辑从未改变。
1. 平台抽成:看不见的 “数字地租”
外卖骑手小李的经历很典型:他每天跑 50 单,每单均价 20 元,平台抽成 30%-40%,再扣除保险、装备费,到手只剩 200 元左右。有次暴雨天送单超时被罚 200 元,他忍不住算过一笔账:自己创造的价值里,近一半被平台拿走了。
这就是剩余价值的 “平台化变形”。马克思时代的地主靠土地所有权收租,现在的平台靠 “规则所有权” 抽成。搜索数据显示,直播电商平台每笔交易抽成 10%-25%,网约车平台抽成 20%-35%,就连社区团购平台,对团长的抽成也高达 15%。这些抽成不是劳动报酬,而是资本凭借平台垄断地位,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—— 就像当年的工厂主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。
更隐蔽的是 “双向剥削”:外卖平台既抽骑手的成,又通过算法压榨用户的 “时间价值”。你为了省 2 元配送费凑满减,多买的零食、饮料,其实都是平台算法设计的 “剩余价值增量”。
2. 数据变现:你的注意力值多少钱?
00 后女生小周每天刷 2 小时短视频,她觉得 “看免费内容很划算”,但她不知道:自己的停留时长、点赞偏好、评论内容,都被平台转化成了精准广告位,卖给商家获利。有数据显示,头部短视频平台单用户年均创造广告价值超 800 元,而用户能拿到的 “看视频红包”,一年不超过 50 元。
这是剩余价值的 “数据化变形”。马克思时代的生产资料是机器、厂房,现在新增了 “用户数据”。你在 APP 上的每一次滑动、每一次搜索,都是在 “免费劳动”—— 这些劳动创造的数据,被资本加工成商品出售,产生的利润全归平台所有。就像当年的工人操作机器生产商品,现在的用户操作手机生产数据,本质都是 “创造价值却不占有价值”。
某社交平台员工透露:平台的核心 KPI 是 “用户时长”,因为每多 1 分钟停留,就能多赚 0.3 元广告收益。算法不停推送你喜欢的内容,不是 “懂你”,是想让你创造更多剩余价值。
3. 零工经济:看似自由的 “新型雇佣”
自由设计师小王没有老板,却比上班族更累:他接一单设计费 5000 元,平台抽走 1500 元,为了凑够房租,每月要接 15 单,平均每天工作 14 小时。他以为自己 “当老板”,其实只是资本的 “灵活工具人”。
这是剩余价值的 “碎片化变形”。马克思批判的 “雇佣劳动”,现在披上了 “自由职业” 的外衣。资本通过平台将工作拆解成无数小单,既不用交社保、发底薪,又能随意压低单价 —— 因为总有更廉价的劳动力愿意接单。数据显示,零工从业者的实际收入,比同岗位正式员工低 40%,但劳动时长却多 25%。
更残酷的是 “无保障剥削”:骑手出车祸算 “个人意外”,设计师被甲方拖欠尾款没人管,主播被 MCN 坑了没地方维权。资本剥离了 “雇主责任”,却保留了 “剩余价值占有权”,这比当年的工厂剥削更精明。
二、从 “工业资本” 到 “全领域渗透”:剩余价值的 4 个扩张战场
马克思当年只看到了工业领域的剥削,但当代资本早已把剩余价值的触手,伸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。从职场到消费,从教育到金融,几乎没有地方能逃过资本的 “价值收割”。
1. 职场:996 背后的 “超额剩余价值”
互联网大厂的 “996 工作制”,是典型的 “绝对剩余价值剥削”。马克思说:“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,叫做绝对剩余价值。” 正常工作时间是 8 小时,资本家强迫工人多干 4 小时,这 4 小时创造的价值全是剩余价值。
某大厂员工计算过:他月薪 5 万,看似高薪,但每天工作 12 小时,比 8 小时工作制多创造 50% 的价值。如果按 8 小时算,他的实际时薪要打 7 折 —— 这多出来的 30% 价值,就是被资本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。更狠的是 “隐性加班”:下班要回工作群消息,周末要写周报,这些 “无薪劳动” 创造的剩余价值,甚至比上班时还多。
资本还会用 “绩效绑架” 榨取 “相对剩余价值”。通过 KPI 考核强迫员工提高效率,原本 8 小时做 10 个任务,现在要做 15 个,工资却不变。这和马克思描述的 “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,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”,完全一致。
2. 消费:被制造的 “需求陷阱”
你买的 “网红奶茶”,成本 5 元卖 25 元;你抢的 “限量球鞋”,成本 300 元卖 3000 元;你办的 “健身年卡”,只用了 3 次就过期了 —— 这些消费行为里,藏着 “超额剩余价值” 的秘密。
马克思说:“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,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,叫做超额剩余价值。” 现在的品牌靠 “营销包装” 制造 “品牌溢价”,让商品的 “售价” 远高于 “实际价值”,这部分差价就是超额剩余价值。
奶茶店的成本里,原料只占 20%,剩下的 80% 是房租、营销和品牌利润。你买的不是奶茶,是 “网红打卡” 的社交价值 —— 而这种价值是资本制造的,目的就是让你心甘情愿为 “超额剩余价值” 买单。某奶茶品牌公开数据显示:其毛利率高达 65%,远超制造业的 10%-15%,这些利润全来自消费者支付的 “品牌溢价”。
3. 金融:钱生钱的 “虚拟剥削”
你在银行存 10 万元,年利率 2%;银行把这笔钱贷给企业,年利率 6%—— 银行坐赚 4% 的差价,这就是金融资本的剩余价值。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第三卷里分析过 “生息资本”,现在的银行、基金、网贷平台,都是靠这种 “钱生钱” 的模式榨取剩余价值。
更隐蔽的是 “金融衍生品”。某基金公司用散户的钱炒股,赚了抽 20% 的佣金,亏了算散户的 —— 无论涨跌,公司都能稳赚管理费。2024 年数据显示,头部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超 100 亿元,这些收入本质都是散户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,通过金融手段被资本占有。
就连你还的房贷,也是剩余价值的 “长期收割”。你贷款 100 万买房,30 年要还 200 万,多还的 100 万就是银行的剩余价值。这相当于你用 30 年的劳动,为银行创造了一笔巨额利润 —— 就像当年的农民给地主交租,只是现在变成了 “月供”。
4. 教育:知识付费里的 “二次剥削”
“考研名师” 的课程卖 5000 元,其实录一次课能卖 10 万份,总成本不到 100 万,利润却高达 4.9 亿。这就是教育领域的剩余价值:教师的 “单次劳动” 被资本无限复制,产生的 “复购价值” 全归机构所有。
马克思说:“劳动力商品的独特之处,在于它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。” 教育机构用几千元工资雇佣老师,却通过包装把课程卖到几千元,这中间的差价就是剩余价值。更狠的是 “焦虑营销”:制造 “不买课就考不上” 的恐慌,强迫学生为 “不必要的需求” 买单,进一步扩大剩余价值。
某教育机构员工透露:公司的核心不是 “教知识”,是 “做转化”。老师的 KPI 里,“续课率” 占比 60%—— 资本关心的不是学生学得好不好,是能榨取多少剩余价值。
三、3 个常见质疑:剩余价值真的没过时吗?
有人说 “现在是知识经济,剩余价值不适用了”“高薪就不算被剥削”“自由职业者没有剩余价值”,这些说法真的对吗?我们用事实一一反驳。
1. 质疑一:“知识工作者拿高薪,不算被剥削”
程序员月薪 3 万,算不算被剥削?算。因为他创造的价值远高于工资。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开发了一个 APP,一年带来 1 亿收入,公司给的年薪是 30 万 —— 他创造的价值是工资的 333 倍,剩下的 9970 万都是剩余价值。
马克思从未说 “高薪就不是剥削”,关键看 “劳动创造的价值” 与 “报酬” 的差额。知识工作者的 “脑力劳动”,本质还是 “劳动力商品”,资本购买的是 “劳动能力”,而不是 “劳动成果”。成果产生的利润,自然归资本所有 —— 这和工厂工人生产零件,本质没有区别。
2. 质疑二:“现在是股份制,员工持股就不是被剥削”
某公司给员工发 “股权激励”,员工就成了 “资本家” 吗?不是。普通员工持股 0.1%,老板持股 51%,公司赚 1 亿,员工分 10 万,老板分 5100 万 —— 剩余价值的绝大部分,还是被少数资本所有者占有。
股份制只是 “剥削形式的进化”,没有改变 “资本占有剩余价值” 的本质。马克思早就预见了这种情况:“股份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,只是使矛盾更加复杂。” 员工持有的少量股份,更像 “拴住劳动力的诱饵”,让你更心甘情愿地创造剩余价值。
3. 质疑三:“自由职业者自己当老板,没有剩余价值”
自由摄影师接一单赚 2000 元,没有老板抽成,算不算剥削自己?不算,但他仍然会被资本剥削。他买相机要花 2 万元,镜头要 1 万元,这些设备的利润被厂商赚走了;他在平台接单,要交 10% 的抽成;他交社保要按 “灵活就业” 标准,比企业员工多交 30%—— 这些都是资本对自由职业者的剩余价值收割。
资本通过 “垄断生产资料”(设备、平台、社保体系),即使不直接雇佣劳动者,也能榨取剩余价值。这就是马克思说的 “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权”,无论你是员工还是自由职业者,只要需要依靠资本获得生产资料,就必然会被剥削。
四、读懂剩余价值:为什么我们越努力,越逃不过资本的收割?
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里写过一句扎心的话:“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,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,他就越贫穷。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,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。” 这句话放在今天,依然戳中无数人的痛点。
为什么你每天加班,却攒不下钱?因为你的 “必要劳动时间” 在延长。马克思说,工人的劳动分为 “必要劳动时间”(创造工资的时间)和 “剩余劳动时间”(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)。现在的资本通过 996、绩效考核,让你用更多时间创造剩余价值,而工资增长速度远低于你创造的价值增长速度。
为什么你越消费,越觉得穷?因为资本在制造 “虚假需求”。你买的奢侈品、网红产品、付费课程,很多不是 “必要需求”,而是资本通过营销强加给你的。你为这些需求付出的劳动,本质是在为资本创造更多剩余价值 —— 就像被地主剥削的农民,越勤劳,交的租越多。
为什么资本总能 “躺赚”?因为资本占有 “生产资料”。平台、数据、金融工具、品牌,这些都是当代的 “生产资料”。就像当年的地主占有土地,现在的资本占有这些资源,不用劳动就能通过 “收租”“抽成”“变现” 获取剩余价值。而你没有这些资源,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,永远逃不过被剥削的命运。
五、马克思的警告:我们该如何对抗剩余价值剥削?
有人说 “既然逃不过,不如躺平”,但马克思写《资本论》,不是为了让我们绝望,而是为了让我们看清真相,然后改变世界。对抗剩余价值剥削,其实我们已经在行动。
1. 个体反抗:拒绝 “自愿剥削”
90 后女生小吴的做法很聪明:她卸载了所有 “看视频赚钱” 的 APP,因为 “浪费 2 小时赚 1 元,不如用来提升自己”;她拒绝 996 的工作,选择月薪低但不加班的岗位,“虽然赚得少,但能有时间搞副业,实际收入更高”;她只买 “刚需商品”,不为 “品牌溢价” 买单。
个体的反抗看似微小,却能积累成 “反剥削力量”。当越来越多人拒绝 996,资本就不得不提高工资;当越来越多人拒绝 “虚假消费”,品牌就不得不降低溢价 ——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 “劳动力商品的供求关系”,劳动者掌握的 “选择权”,是对抗剥削的重要武器。
2. 集体发声:争取 “劳动权益”
外卖骑手组建工会,抗议平台抽成过高;互联网员工联合起来反对 996,推动 “反内卷”;消费者集体抵制 “天价智商税”,倒逼品牌降价 —— 这些集体行动,正在改变资本的剥削方式。
马克思说:“工人阶级的联合,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重要手段。” 现在的 “集体发声” 虽然不是罢工,但通过舆论压力、法律维权,同样能迫使资本让步。2024 年,某外卖平台因骑手抗议,将抽成比例从 35% 降到 25%—— 这就是集体行动的力量。
3. 制度完善:用规则限制资本
各国政府也在行动:欧盟出台《数字服务法案》,限制平台抽成;中国实施《反垄断法》,处罚垄断企业;美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,保障劳动者权益 —— 这些制度,本质是用 “公权力” 限制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过度占有。
马克思认为,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“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”,解决这个矛盾需要 “制度变革”。当代的反垄断、劳工保护,正是在朝着 “平衡资本与劳动” 的方向努力,让剩余价值的分配更公平。
六、马克思从未离开,他就在你的外卖订单里
有人说《资本论》是 “过时的理论”,但当你看到外卖骑手冒雨送餐,平台抽成比他赚的还多;当你看到互联网员工熬夜加班,老板却在海外买豪宅;当你看到自己的数据被平台变现,却连一分钱分红都没有 —— 你就会明白:马克思从未离开,他笔下的 “剩余价值”,就在我们的外卖订单里、工资条里、消费账单里。
剩余价值理论不是 “仇富工具”,而是 “看清世界的镜子”。它告诉我们:资本的本质是 “追求利润最大化”,剥削是资本的天性;但劳动者的本质是 “追求自由与尊严”,反抗剥削也是劳动者的天性。
今天的我们,不用像马克思时代的工人那样 “砸机器”,但我们可以:拒绝无意义的加班,珍惜自己的劳动价值;理性消费,不被资本制造的焦虑绑架;团结起来,为自己的权益发声。
最后想问问你:你身边有哪些 “隐性剥削” 的例子?是平台抽成太高,还是加班没有加班费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—— 咱们一起揭穿资本的套路,守住自己的劳动价值。
《资本论》的剩余价值,藏在你的外卖订单里:这 10 个真相揭穿当代剥削的本质:等您坐沙发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