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到书院
作家、编辑章伟的博客
读到书院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这才是黄帝内经的通关攻略 > 正文

别被“黄帝”俩字唬住,这书不是“远古黄帝的著作”

咱们聊《黄帝内经》,先得解决一个最容易让人犯迷糊的问题——这书名字里带“黄帝”,难不成真是那个远古时代的黄帝亲手写的?

我猜不少人第一次听这书名,脑子里都会冒出这么个念头:黄帝嘛,上古五帝之一,打败蚩尤、统一部落的大人物,说不定人家不光会打仗,还懂医术,闲了就写本医书传给后人。要是这么想,那可就跟小时候以为《西游记》里的孙悟空真能大闹天宫一样——热闹是热闹,就是不太符合实际。

先说说黄帝这号人物。咱们现在能查到的关于黄帝的记载,大多来自《史记》《山海经》这些书,里面说他是部落联盟的首领,教人们造车、制衣、种五谷,是个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的圣君。但有个关键问题:黄帝生活的时代,大概是公元前27世纪左右,那时候文字还没成熟到能写一本书的程度。

你想啊,那时候的人要记录点事儿,要么刻在龟甲兽骨上(甲骨文),要么铸在青铜器上(金文)。甲骨文一个字得刻半天,还只能记点“今天打猎抓了几只鹿”“明天要祭祀”之类的短句;金文稍微好点,但也没法写长篇大论。《黄帝内经》全书几十万字,光《素问》就有二十四卷,里面全是关于身体、疾病、养生的系统理论,要是靠刻甲骨、铸青铜来写,别说黄帝一个人,就是找一百个工匠,一辈子也刻不完。

再说了,书里提到的不少东西,跟黄帝时代根本对不上。比如《素问・异法方宜论》里说“东方之域,天地之所始生也,鱼盐之地,海滨傍水,其民食鱼而嗜咸,皆安其处,美其食”,这里说的“鱼盐之地”“海滨傍水”,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沿海诸侯国的生活场景,黄帝时代可没这么细致的地域饮食总结。还有书里提到的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”,这种对饮食结构的系统归纳,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,黄帝时代刚学会种五谷,哪能想得这么周全?

其实不光是《黄帝内经》,古代很多书都爱“托名”大人物。比如《神农本草经》,说是神农写的,可神农是传说中尝百草的部落首领,那时候连文字都没有,怎么写书?还有《论语》,咱们都知道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,不是孔子自己写的——《黄帝内经》跟《论语》有点像,它也不是某一个人写的,而是一群人慢慢攒出来的“医学笔记”。

那这书到底是怎么来的?现在学术界基本有个共识:《黄帝内经》的内容,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有人记录了,然后经过秦朝、汉朝的医生、学者不断补充、修改,直到汉朝才慢慢定型。简单说,它就是战国到汉朝这几百年里,无数医生把自己看病的经验、对身体的观察,一点点汇总起来,最后编成的一本书。

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咱们现在公司里的“知识库”——张三今天总结了“感冒了该怎么调理”,记下来;李四明天发现“夏天容易拉肚子”,也记下来;王五后天研究出“按摩某个地方能缓解头疼”,接着记。过了几十年,有人把这些笔记整理一下,去重的去重,补漏的补漏,最后就成了一本系统的书。《黄帝内经》就是这么来的,它不是“个人专著”,而是“集体创作”的结晶。

可能有人会问:既然是集体创作,为啥非要挂“黄帝”的名?直接叫《古代医生经验集》不行吗?

这你就不懂古人的“传播技巧”了。那时候没有互联网,没有电视,知识传播全靠口口相传和手抄本。要是一个民间医生说“这是我总结的看病经验”,别人可能会说“你算老几?我凭啥信你?”可要是说“这是黄帝传下来的医书”,情况就不一样了——黄帝在古人心里是“圣君”,是“无所不知的大人物”,说这书是他传下来的,大家就会觉得“这肯定是好东西,得好好学”。

就像咱们现在买东西,看到“专家推荐”会多留意两眼;刷视频看到“权威解读”会点进去看一样,古人也需要一个“靠谱的名头”来让知识传得更广。黄帝就是当时最合适的“代言人”——他名气大,威望高,用他的名字当书名,既能让大家重视这本书,也能让里面的医学知识更快地传到全国各地。

你可别觉得这是“造假”,古人这么做,没什么坏心眼,就是单纯想让好东西传下去。那时候的医生都知道,治病救人是大事,要是知识传不出去,好多人就得病死、病死,所以才想了这么个办法。就像现在有些老中医,会把自己的秘方传给徒弟,还特意说“这是祖上传下来的”,不是为了装样子,是为了让徒弟重视,好好学,别把秘方丢了。

《黄帝内经》里有句话,叫“天覆地载,万物悉备,莫贵于人”,意思是天地之间,万物都有,但最宝贵的就是人。写这本书的医生们,其实就是想把“怎么让人少生病、不生病”的道理传下去,所以才借了黄帝的名头。要是没有这个名头,说不定这书早就散佚了,咱们今天就看不到这么宝贵的医学智慧了。

再说说这书的“真实身份”——它不是一本“治病偏方大全”,也不是一本“玄学天书”,而是古人对身体和疾病的“经验总结集”。里面没有说“吃某样东西能治所有病”,也没有说“念个咒语就能好”,全是实打实的观察和经验。

比如书里说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”,这就是古人观察到春天万物生长,人要是跟着早起散步,身体会更舒服;又比如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,这是说冬天冷,人要多休息,别折腾身体,不然容易生病。这些都是古人从生活里一点点摸出来的规律,跟咱们现在说“春天适合运动,冬天要注意保暖”是一个意思,特别接地气。

还有书里对疾病的看法,也很实在。比如它说“百病生于气也,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”,意思是很多病都是情绪不好引起来的,生气会让气往上冲,开心太过会让气散掉,难过会让气减少,害怕会让气往下沉。你想想,咱们是不是有时候生气了会头疼,开心太过了会心慌,跟书里说的一模一样?这就是古人通过无数病例总结出来的经验,不是瞎编的。

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——《黄帝内经》里的“黄帝”,就是个“名头”,跟书的实际内容没啥关系。这书既不是远古皇帝写的,也不是什么玄学著作,就是战国到汉朝的医生们,用自己的经验攒出来的“身体使用说明书”。

搞懂这一点很重要,不然你一上来就抱着“这是黄帝写的天书”的想法去读,要么觉得“太深奥,看不懂”,要么觉得“太玄乎,不相信”,反而错过了里面的好东西。其实这书的核心特别简单,就是想告诉咱们:身体是有规律的,顺着规律来,就能少生病;要是瞎折腾,就容易出问题。

接下来咱们再聊《黄帝内经》里的阴阳、五行、五脏六腑,你就不会再被“黄帝”这个名头绊住脚,能真正看懂里面的门道了。毕竟读一本书,先搞懂它的“来路”,才能真正明白它的“道理”,对吧?

版权所有,转载必究

相关推荐

别被“黄帝”俩字唬住,这书不是“远古黄帝的著作”:等您坐沙发呢!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