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412年,鲁国都城曲阜的城门楼子上,挂着张通缉令。画像上的人二十多岁,眼神透着股狠劲,下巴上留着短须,下面写着“卫人吴起,杀邻三十余,亡命鲁国,见者速报”。
这时候的吴起,正躲在曲阜城外的破庙里,啃着干硬的麦饼。饼渣掉在地上,他都要捡起来塞进嘴里,不是抠门,是真穷。几年前他还是卫国的富家子弟,家里有几百亩地,雇着十几个仆人,可就因为一门心思想当官,把家产全花光了,最后官没当上,还被街坊邻居指着鼻子笑:“吴起这傻子,钱花完了,官没捞着,真是个废物!”
吴起最恨别人说他“废物”。那天晚上,他揣着把菜刀,挨家挨户找那些讥笑他的人,一口气杀了三十多人,然后背着包裹,连夜逃出了卫国。临走前,他对着母亲磕了三个头,咬着牙说:“娘,我要是不当上卿相,这辈子绝不回卫国!”
从卫国逃出来后,吴起先去了曾参门下读书。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,教的都是“仁义礼智信”,可吴起满脑子想的都是“怎么当官”“怎么打仗”,跟同学们格格不入。后来他母亲去世,曾参让他回去奔丧,吴起想起自己临走前的话,硬是没回去。曾参觉得他“不孝”,把他赶出了师门。
没了老师,吴起干脆改学兵法。他找遍了当时能找到的兵书,从《司马法》到《孙子兵法》,背得滚瓜烂熟,还自己在地上画阵法,琢磨怎么排兵布阵。过了几年,他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,就去了鲁国。
当时鲁国国力弱,经常被齐国欺负,正缺会打仗的人。可吴起在鲁国待了半年,连鲁君的面都没见着。不是他没本事,是他的出身太“扎眼”,一个卫国人,又杀过人,鲁国的大臣们都觉得他“心太狠,靠不住”。吴起急得满嘴起泡,直到公元前412年,齐国派大军打鲁国,鲁君急得睡不着觉,这才有人想起了吴起。
鲁君让人把吴起叫来,见面就问:“齐国十万大军压境,你能替我打退他们吗?”
吴起赶紧点头:“只要主公给我兵权,我保证把齐国军队打回老家去。”
鲁君却犹豫了:“我不是不信你,可你老婆是齐国人,要是你在战场上帮齐国,我怎么办?”
这话像根刺,扎得吴起心里发疼。他知道,鲁君这话不说透,他就永远得不到兵权。当天晚上,吴起回到家,看着正在织布的妻子,没说话,抽出腰间的剑,一剑就把妻子杀了。
第二天早上,吴起提着妻子的人头,去见鲁君:“主公,我老婆是齐国人,现在我把她杀了,证明我跟齐国没瓜葛,您可以放心用我了。”
鲁君看着地上的人头,吓得脸都白了,半天说不出话。旁边的大臣也都傻了,他们见过狠人,没见过这么狠的,为了当官,连老婆都杀。可事到如今,鲁国没人能打仗,鲁君只能硬着头皮,任命吴起为大将军,给了他五万兵马,让他去抵抗齐军。
吴起没让人失望。他刚接过兵权,就开始整顿军队,把那些怕死的、老弱的士兵全裁了,又从老百姓里挑了一批年轻力壮的,天天带着他们训练。他自己也不搞特殊,跟士兵吃一样的饭,睡一样的帐篷,行军的时候自己背行李,不骑马。士兵们见将军这么“接地气”,都愿意跟着他干。
齐军的主将叫田忌(不是后来跟孙膑搭档的那个田忌,是同名的齐国大夫),听说鲁国派了个杀妻的卫国人当将军,根本没放在眼里,天天在军营里喝酒作乐,连营寨的防守都没加强。
吴起知道后,故意派了个使者去齐军大营,说要投降。田忌更得意了,连使者都没认真问,就答应了。可就在投降的前一天晚上,吴起带着五万士兵,偷偷摸到齐军大营外,趁着齐军熟睡,突然发起进攻。
齐军毫无防备,军营里乱成一团。田忌从梦里被吵醒,连盔甲都没穿,骑着马就跑。齐军没了主将,更乱了,被吴起的士兵杀得尸横遍野,十万大军逃回去的还不到三万。
打赢了齐国,吴起本该风光,可鲁君却更怕他了,这人连老婆都能杀,要是哪天想造反,谁能拦得住?没过多久,鲁君就找了个借口,把吴起的兵权收了,还派人盯着他,怕他闹事。
吴起知道,鲁国待不下去了。这时候,有人跟他说:“魏国的魏文侯正在找人才,你这么会打仗,不如去魏国试试。”
吴起眼睛一亮,当天就收拾行李,离开鲁国,往魏国去了。
魏国当时刚从晋国分出来没几年,魏文侯是个有野心的国君,一心想把魏国变强。他听说吴起来了,心里又喜又忧,喜的是吴起会打仗,忧的是吴起的名声太“臭”,杀过老婆,又背叛过鲁国,怕他靠不住。
魏文侯找大臣翟璜商量:“吴起这人本事大,可名声不好,我能用他吗?”
翟璜是个实在人,直接说:“主公要的是能打胜仗的将军,不是要道德模范。吴起要是能帮魏国守住河西之地,杀过老婆又怎么样?您要是不用他,他去了别的国家,反而会成为魏国的麻烦。”
魏文侯觉得有道理,就让人把吴起叫来。见面那天,吴起穿了身洗得发白的衣服,头发也没梳整齐,看着有点落魄,可眼神里的狠劲一点没少。
魏文侯没绕弯子,直接问:“你从鲁国来,想在魏国干什么?”
吴起说:“我想帮主公打胜仗,让魏国称霸天下。”
魏文侯又问:“天下诸侯这么多,你先想打谁?”
吴起说:“先打秦国。秦国占着河西之地,离魏国的都城太近,就像一把刀子架在主公脖子上,不把这把刀子拔了,魏国永远别想安心。只要主公给我兵权,我保证五年内把河西全拿下来,让秦国不敢过黄河一步。”
河西之地就是现在的陕西东部,是黄河西岸的一块宝地,土地肥沃,又能挡住秦国东进的路。魏文侯早就想把这块地抢过来,可秦国在那里驻军多年,防守很严,一直没找到机会。现在吴起这么有把握,魏文侯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。
他又问:“你要是当了将军,打算怎么带兵?”
吴起说:“士兵跟将军,就像手脚跟脑子,脑子指挥得好,手脚才能有劲。我当将军,第一不搞特殊,跟士兵吃一样的饭,穿一样的衣服;第二不贪功劳,打了胜仗,功劳是士兵的;第三不随便杀人,除非士兵犯了死罪。只要士兵信我,就算让他们去赴死,他们也愿意。”
魏文侯听完,当场拍板:“好!我任命你为魏国大将军,统管西边的所有兵马,要兵给兵,要粮给粮,没人敢干涉你。”
就这样,吴起在魏国当上了将军,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真正掌握兵权。他知道,这是他证明自己的唯一机会,不能输。
刚到河西的军营,吴起就发现了问题,士兵们训练松散,当官的天天喝酒,军营里到处都是垃圾,连盔甲和兵器都没人保养。吴起没发火,只是让人把所有军官叫到帐里,说:“从今天起,每天早上卯时(早上五点到七点)训练,午时(中午十一点到一点)休息,下午申时(下午三点到五点)继续训练,晚上戌时(晚上七点到九点)查营。谁要是敢迟到,军法处置。”
有个老军官不服气,觉得吴起是“外来户”,故意刁难他们,第二天早上就迟到了。吴起二话不说,让人把老军官拉到营门口,按在地上,打了五十军棍。老军官疼得嗷嗷叫,其他军官吓得不敢说话。从那以后,再也没人敢迟到,军营里的风气一下子就变了。
吴起不光抓训练,还特别关心士兵。有个士兵叫周勃(不是汉朝的周勃,是同名的普通士兵),腿上长了个毒疮,流脓流血,疼得直哭。吴起听说后,亲自去看他,蹲在地上,用嘴把士兵腿上的脓吸了出来。
士兵的母亲听说后,当场就哭了。有人问她:“将军对你儿子这么好,你该高兴才是,怎么哭了?”
老母亲抹着眼泪说:“你们不知道,当年他爹就是跟着吴将军打仗,吴将军也给他吸过脓。后来打仗的时候,他爹拼命往前冲,死在战场上了。现在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脓,我儿子肯定也得死在战场上,我能不哭吗?”
这话传到吴起耳朵里,他没说话,只是叹了口气。他知道,自己这么做,不是故意收买人心,是真心觉得士兵们跟着他打仗,把命都交给他了,他要是不把士兵当兄弟,士兵怎么会跟他拼命?
就这样,吴起在河西待了一年多,手下的五万士兵,一个个练得能以一当十。公元前409年,吴起觉得时机成熟了,向魏文侯请战,要去打秦国的河西之地。
魏文侯很支持,又给了他两万援兵,让他务必拿下河西。吴起带着七万士兵,一路往西,很快就到了秦国的临晋关(现在的陕西大荔东)。秦国在临晋关驻了三万兵马,守将叫公孙壮,是秦国的老将,听说吴起来了,赶紧加固城墙,准备死守。
吴起没急着攻城,而是带着几个亲兵,绕着临晋关转了三天,最后在关城西边的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。这条河叫洛河,水流不急,河床也浅,吴起看着河,突然笑了:“公孙壮以为我只会从正面攻城,他要是知道我能从这里过河,肯定得吓一跳。”
当天晚上,吴起把士兵分成两队:一队由副将带领,在临晋关正面扎营,天天敲锣打鼓,假装要攻城,吸引秦军的注意力;另一队由他亲自带领,带着木板和绳子,偷偷摸到洛河边,趁着天黑,在河里搭起了浮桥。
第二天早上,公孙壮正盯着对面的魏军大营,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喊杀声。他回头一看,只见吴起带着大军从西边杀了过来,秦军一下子慌了,他们把所有兵力都放在了正面,后面根本没设防。
公孙壮想组织士兵抵抗,可已经来不及了。吴起的士兵像饿狼似的,冲上来就砍,秦军被杀得大败。公孙壮带着残兵想逃,被吴起追上,一刀砍了脑袋。临晋关就这么被拿下了。
拿下临晋关后,吴起没停,又带着士兵去打秦国的元里城(现在的陕西澄城南)。元里城的守将叫王贲(不是秦朝的王贲,是同名的秦将),听说临晋关丢了,吓得赶紧派人去秦国都城咸阳求救。可咸阳离元里城太远,救兵一时半会儿到不了。
吴起知道,拖得越久越不利,他下令:三天内必须拿下元里城。第一天,他让士兵用弓箭往城里射,消耗秦军的箭;第二天,他让士兵推着冲车,撞城门;第三天,他亲自带头,爬上云梯,往城上冲。
士兵们见将军都冲上去了,也跟着拼命。城上的秦军本来就怕了,见魏军这么猛,更没了士气。没一会儿,城门就被撞开了,魏军冲进城,杀了王贲,拿下了元里城。
接下来的三年,吴起又带着士兵,接连拿下了秦国的洛阴(现在的陕西大荔西)、郃阳(现在的陕西合阳东南)等五座城。秦国被打得没办法,只能把河西剩下的兵力都撤回黄河西岸,再也不敢往东迈一步。
魏文侯听说吴起拿下了河西,高兴得亲自去河西迎接他。在庆功宴上,魏文侯当着所有大臣的面,说:“我有吴起,就像齐桓公有管仲,晋文公有权臣!有吴起在,魏国西边就永远安全了。”
他还把河西之地设为“西河郡”,让吴起当郡守,统管河西的军政大权。吴起当了郡守后更忙了,他不光要练兵,还要治理地方,教老百姓种地,修水利。河西的老百姓以前受秦国的欺负,现在日子好过了,都很感激吴起,有人甚至把他的画像挂在家里,天天祭拜。
可吴起的日子,也不是一帆风顺。有个叫公叔痤的大臣,嫉妒吴起的功劳,经常在魏文侯面前说他的坏话:“吴起本事太大,又深得民心,要是他想在河西造反,谁能拦得住?”
魏文侯一开始没当回事,可听得多了,心里也有点犯嘀咕。他找吴起谈话,故意说:“河西太重要了,我想把女儿嫁给你,让你永远留在魏国,帮我守河西。”
吴起不知道是计,觉得魏文侯是在怀疑他,心里很不舒服。他想:“我为魏国打了这么多胜仗,主公还怀疑我,这样下去,早晚得出事。”
后来,魏文侯去世,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。公叔痤当了丞相,更容不下吴起,又在魏武侯面前说吴起的坏话:“吴起不是魏国人,肯定不会真心为魏国办事。主公要是不信,可以试试他,让他去镇守偏远的地方,要是他不愿意,就说明他有二心。”
魏武侯真的让吴起去镇守偏远的上郡(现在的陕西榆林东南)。吴起知道,自己在魏国待不下去了。公元前387年,吴起偷偷离开魏国,去了楚国。
楚国的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的本事,刚见到吴起,就任命他为令尹(相当于丞相),让他主持变法。吴起在楚国又开始“折腾”,裁撤没用的官员,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练兵;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,让有本事的人当官;加强军队训练,提高士兵的待遇。
没过几年,楚国就强了起来,南边打败了百越,北边打败了魏国,西边打败了秦国,成了当时的强国。可吴起的变法,得罪了楚国的贵族。公元前381年,楚悼王去世,贵族们趁机发动叛乱,带着人去杀吴起。
吴起知道自己跑不掉,就抱着楚悼王的尸体,躲在宫里。贵族们冲进来,对着吴起射箭,结果把楚悼王的尸体也射成了筛子。楚国有个规矩:伤害国王的尸体,是死罪。后来楚肃王继位,把所有参与叛乱的贵族都杀了,一共杀了七十多家。
吴起虽然死了,但他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。有人说他狠,杀过邻居,杀过老婆,为了当官不择手段;也有人说他厉害,能带兵打仗,能治理地方,不管在鲁国、魏国还是楚国,都能做出成绩。
其实,吴起就是个“狠人”,对别人狠,对自己更狠。他早年家破人亡,靠自己的本事,一步步当上将军、丞相,靠的就是这股狠劲。他知道,在那个乱世,不狠就活不下去,不拼就没人瞧得起。
魏文侯后来也后悔过,要是当初没听公叔痤的话,一直信任吴起,魏国可能会更强。可历史没有回头路,吴起走了,魏国的河西之地,后来还是被秦国抢了回去。
很多年后,秦国的商鞅在秦国搞变法,其实学的就是吴起的办法,裁撤官员、练兵、重农。商鞅也跟吴起一样,得罪了贵族,最后被车裂而死。有人说,商鞅就是另一个吴起,一样的狠,一样的有本事,一样的结局。
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:有些狠人,活着的时候不被理解,死后却能影响一个时代。
吴起拜将:用命拼出来的将军路:等您坐沙发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