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简介
《道德经》,又称《老子》,是春秋时期老子(李耳)的哲学作品,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全书共81章,分《道经》和《德经》两部分,文约义丰,涵盖哲学、伦理学、政治学、军事学等诸多学科,被后人尊奉为治国、齐家、修身、为学的宝典。
《道德经》对中国古老的哲学、科学、政治、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,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,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,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,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,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,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。
道德经全文精选
第一章 道可道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
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注释解读
本章是《道德经》的开篇,提出了"道"的概念。老子认为,"道"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,能够说出来的"道"就不是永恒不变的"道"。"无"可以用来形容天地未开的原始状态,"有"则是万物产生的根源。从"无"中观察道的奥妙,从"有"中体会道的端倪。"无"和"有"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,都是玄妙的,玄妙中的玄妙,是一切奥妙的门径。
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注释解读
本章阐述了老子辩证法的思想。世间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,美与丑、善与恶、有与无、难与易、长与短、高与下、音与声、前与后,都是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的。圣人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采取"无为"的态度处理世事,实行"不言"的教导,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涉,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,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。正因为不自我居功,所以功绩不会失去。
第八章 上善若水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
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注释解读
本章以水喻道,阐述了老子的人生哲学。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,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"道"。最善的人,居处善于选择地方,心胸善于保持沉静,待人善于真诚友爱,说话善于遵守信用,为政善于精简处理,处事善于发挥所长,行动善于把握时机。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,所以没有过失。
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
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
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
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注释解读
本章描述了"道"的本质和特性。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,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。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,寂静而空虚,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,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,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。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所以勉强把它叫做"道",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"大"。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,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,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。所以说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也大。宇宙间有四大,而人居其中之一。人取法地,地取法天,天取法"道",而道纯任自然。
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
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
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己愈有,既以与人己愈多。
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注释解读
本章是《道德经》的最后一章,作为全书的总结,提出了信与美、善与辩、知与博的辩证关系。真诚的言谈不华丽,华丽的言谈不真诚。善良的人不巧辩,巧辩的人不善良。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,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。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,而是尽力照顾别人,他自己也更为充足;他尽力给予别人,自己反而更丰富。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,而不伤害它们。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。
研究资源
推荐版本
- 王弼《老子注》
- 河上公《老子章句》
- 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》
- 郭店楚简《老子》
现代研究著作
- 陈鼓应《老子注译及评介》
- 任继愈《老子新译》
- 南怀瑾《老子他说》
- 林语堂《老子的智慧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