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查看: 4|回复: 0

帝喾治世:不折腾的“佛系君主”,如何让部落安稳过日子

11

主题

1

回帖

69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69
发表于 昨天 18:5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咱们上回聊到颛顼搞完“绝地天通”,把华夏联盟从“神神叨叨”的混乱里拉了回来——通神权收归中央,人神各司其职,部落首领们总算知道要听联盟的话了。可颛顼在位几十年,劲儿全用在“立规矩”上,刚把架子搭稳,就到了交班的时候。
  接他班的是帝喾(kù),按辈分算,帝喾是黄帝的曾孙,颛顼的侄子。这小伙子继位的时候,联盟里的人都捏着把汗:颛顼是出了名的“硬茬”,连敢跟天神叫板的巫祝都能收拾,新首领要是跟他一样“折腾”,刚安稳没几年的日子怕是又要乱。
  结果大家等着等着,发现这帝喾跟颛顼完全是两个路子——他不搞大改革,不打大仗,甚至连朝堂上的规矩都没改多少,每天就干两件事:听部落首领汇报情况,跟村民唠唠收成。有人私下嘀咕:“这新首领咋跟‘佛系’似的?”可没想到,就是这“不折腾”的劲儿,让华夏联盟过上了好几年安稳日子。
  咱们先从一个叫“阿稷”的村民说起。阿稷是中原部落的,祖辈靠种粟米过活,颛顼那时候,一会儿要凑粮食给官方祭祀,一会儿要帮着修祭祀用的土台,地里的活儿总耽误,每年收的粟米刚够全家吃,遇上旱灾就得饿肚子。帝喾继位那年春天,阿稷正蹲在地里发愁——去年冬天雪少,今年大概率又是旱年,他琢磨着是不是得再跟邻居借点种子,可又怕借了还不上。
  这时候,部落里来了个穿粗布衣裳的人,跟首领一起在地里转,手里还拿着一把奇怪的石头片子(后来才知道是改良的石犁)。阿稷以为是来催缴祭祀粮食的,赶紧躲到树后头,结果就听见那人问首领:“去年村民们种粟米,一亩地能收多少?”首领说:“好年景能收两石,旱年就只能收一石,有的人家还得饿肚子。”
  那人又问:“除了粟米,就没别的能种的?”首领叹口气:“南方部落有种黍米的,听说耐旱,可咱们没人会种,也没种子。”那人点点头,说:“我让人从南方调些黍米种子来,再派会种的人教大家,以后地里一半种粟米,一半种黍米,旱年也能有个收成。”
  阿稷后来才知道,那穿粗布衣裳的就是帝喾。没过多久,真有南方部落的人带着黍米种子来,还手把手教大家怎么耕地、下种。阿稷半信半疑地种了半亩黍米,没想到夏天真没怎么下雨,粟米减产了一半,黍米却收了满满两筐。秋收的时候,阿稷抱着黍米跟媳妇说:“今年冬天不用饿肚子了,这帝喾是真办实事啊!”
  帝喾不光管种地,还特别会处理部落间的矛盾——不是靠拳头,是靠“找活路”。那会儿东夷部落和中原部落总闹别扭,原因是一条河:东夷部落住在河下游,中原部落住在河上游,一到旱年,上游就把水截了浇地,下游的东夷人就没水喝;到了雨季,上游又把河堤扒了排涝,下游就被淹。两边打了好几次架,颛顼在的时候,派了人去调解,定下“上游不准截水,下游不准堵堤”的规矩,可没人真当回事,转头该抢水还抢水,该扒堤还扒堤。
  帝喾知道这事儿后,没派兵去“教训”谁,而是带着几个工匠,沿着河走了三天三夜。回来后,他跟两个部落的首领说:“光定规矩没用,得让两边都有水用。我让人在上游修个小水坝,旱的时候存水,下游挖几条水渠,把水引到地里;雨季的时候,水坝能挡水,水渠能排水,这样两边都不受罪。”
  两个部落首领本来还等着吵架,一听这话都愣了——以前不管是颛顼还是别的首领,都只说“谁错了该罚”,从没说过“怎么让大家都好”。东夷部落的首领有点怀疑:“修水坝、挖水渠要不少人,谁来出力气?”帝喾说:“联盟出人出工具,你们两个部落出人手,修好后两边一起管,水一起用。”
  就这么着,几十个工匠带着两个部落的人,干了一个多月,水坝和水渠真修好了。那年夏天又遇着旱年,上游的中原人没截水,水坝里的水流到下游的水渠里,两边的地都浇上了水。秋收后,东夷部落的首领专门带着几袋粟米去见帝喾,说:“以前总觉得你们中原人欺负我们,现在才知道,您是真为我们好。以后联盟有事儿,我们东夷部落绝不含糊!”
  帝喾这“不折腾”的劲儿,还体现在不搞“面子工程”上。颛顼那时候,为了显示联盟的威风,每年都要搞一次大型祭祀,得杀几十头牛、上百只羊,还得让各个部落派代表来参加,折腾好几天。有大臣跟帝喾说:“今年的大祭祀该准备了,要不要比去年再隆重些,让周边的小部落也来看看咱们的实力?”
  帝喾摇摇头,说:“祭祀是为了求神保佑百姓,不是为了摆排场。去年祭祀用的牛羊,够十个部落的村民吃一个月,今年就简单点——祭天用一头牛,祭地用一只羊,各个部落不用派代表来,把省下的粮食留给村民,比啥都强。”
  大臣有点着急:“这要是太简单,会不会有人说您不尊重神灵?”帝喾笑了:“真神要是在乎这些,就不会看着百姓饿肚子了。咱们把日子过好,让村民有饭吃、有衣穿,比杀再多牛羊都管用。”
  结果那年的祭祀真的很简单,就帝喾带着几个专职祭祀的人,在河边摆了点粮食和水果,念了段祷词就结束了。可奇怪的是,那年风调雨顺,庄稼收成特别好,各个部落的村民都说:“还是帝喾懂神的心思,不折腾,神才保佑咱们。”
  当然,帝喾也不是真的“软”,遇上实在不讲理的“刺头”,他也有办法——只不过不用刀枪。有个叫“共工氏”的部落(不是后来怒触不周山的那个,是同名的小部落),总觉得自己实力强,不愿意听联盟的话,不仅不交赋税,还抢周边小部落的粮食。部落首领还放话:“帝喾要是敢管我,我就带着人跟他打!”
  大臣们都劝帝喾:“得派兵收拾他们,不然其他部落都学样,联盟就乱了!”帝喾却没着急,他跟周边的小部落说:“以后共工氏再抢你们的粮食,你们就来跟我说,我让人帮你们补种;另外,你们别跟共工氏做交易,他们要的盐、工具,都别卖给他们。”
  没过三个月,共工氏就扛不住了——抢来的粮食吃完了,地里的庄稼因为没人会种(以前靠抢,自己不怎么种地),长得稀稀拉拉;想换盐,周边部落都不跟他们换,部落里的人没盐吃,浑身没力气;想修农具,也没人卖给他们。共工氏的首领没办法,只能带着人去见帝喾,低头认错:“我不该不听联盟的话,以后我再也不抢粮食了,该交的赋税我都交。”
  帝喾没罚他,只是说:“我不是要跟你打仗,是要让你知道,跟着联盟好好过日子,比抢别人的强。以后你部落要是缺种子、缺工匠,我让人帮你,只要你不折腾,日子肯定能过好。”后来共工氏真的跟着联盟好好种地,没过两年,就从一个“刺头”部落,变成了听话的好部落。
  帝喾在位几十年,没搞过一次大规模改革,没打过一场大仗,可华夏联盟却越来越稳——以前各个部落只是表面听指挥,后来是真心认同“咱们是一家人”;以前村民们总怕“折腾”,后来每年都能攒点粮食,遇上灾年也不用饿肚子;以前部落间总打架,后来遇上事儿都愿意找帝喾调解,因为知道他不会偏谁,只会想办法解决问题。
  有人说帝喾是“佛系君主”,没什么大本事,可其实他的本事,就在于“不折腾”。颛顼是“破局者”,把混乱的秩序打乱了重建;帝喾是“守局者”,把建好的秩序稳住,让百姓在安稳中过日子。就像盖房子,颛顼是打地基、搭架子,帝喾是添砖加瓦、修门窗,缺了谁都不行。
  咱们再说说阿稷的结局——帝喾在位的第十年,阿稷已经成了部落里的种粮能手,不仅自己种了五亩地,还教周边的村民种黍米、用新的石犁。那年冬天,阿稷的媳妇生了个儿子,他给儿子取名叫“弃”(后来成了周朝的始祖,教百姓种庄稼,被尊为“后稷”)。阿稷抱着儿子,跟媳妇说:“要是在以前,咱们连自己都养不活,哪能养活孩子?多亏了帝喾,不折腾,让咱们能安安稳稳种地过日子。”
  其实历史上的“治世”,不一定都要轰轰烈烈——像帝喾这样,不搞大动作,不贪大名声,只是踏踏实实帮百姓解决吃饭、喝水的问题,让部落之间不打架、能互助,就是最好的治世。有时候,皇帝少折腾一点,百姓就能多过几天好日子。
  帝喾去世的时候,华夏联盟的地盘比颛顼时期还大,从黄河中游扩展到了东海之滨,各个部落的人提起他,都说:“那是个好首领,没让咱们遭过罪。”后来尧舜禹能搞“禅让制”,能组织大家治水,其实都是沾了帝喾的光——他把联盟的根基扎稳了,把百姓的日子过顺了,后面的人才能安心搞大事。
  所以说,帝喾的“佛系”不是软弱,是智慧。他知道,对于刚从混乱里走出来的部落联盟来说,最需要的不是“大干一场”,而是“安稳度日”。就像一个刚大病初愈的人,不能马上跑马拉松,得慢慢养着,等身子骨结实了,才能干重活。帝喾做的,就是“养”着华夏联盟,让它在安稳中慢慢强大——这比任何轰轰烈烈的改革,都更难,也更有用。
  直到今天,咱们还常说“安居乐业”,其实帝喾早在几千年前,就懂这个道理了:百姓要的不多,只是能安安稳稳种地,不被折腾,不被欺负,日子能一点点好起来。而一个能让百姓过上这种日子的君主,不管是不是“佛系”,都是好君主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
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: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投诉/建议联系

45471001@qq.com
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复制和建立镜像,
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
  • 关注公众号
  • 扫码赞助我们
Copyright © 2001-2025 读到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 鲁ICP备19059357号-1
关灯 快速发帖
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
QQ客服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