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查看: 20|回复: 0

伏羲八卦:用符号解开天地密码

11

主题

1

回帖

69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69
发表于 前天 18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一说到伏羲氏,我们总觉得他是神话里飘着的人物,其时,搁在那会儿,他就是个实打实的部落首领,每天操心的事儿跟后来的村长差不多:今天猎物够不够吃,明天会不会下雨,还有就是……手下人记事儿老出错。
  那会儿没文字,啥事儿都靠“结绳记事”。打了三只鹿,就在绳子上系三个小疙瘩;存了十筐粟米,就系十个大疙瘩;要是跟隔壁部落约好下月换东西,就再找根彩绳系个特殊的结。这办法刚用的时候还行,毕竟人少事儿少,绳子上的疙瘩一眼能数过来。可后来部落越来越大,事儿也越来越杂:东边的田该播种了,西边的河该捕鱼了,祭祀用的牛羊要准备多少,跟南边部落的盟约还有几天到期……绳子上的疙瘩越系越多,颜色也越用越杂,到最后连记事儿的人自己都懵了。
  有回就出了大岔子。部落里管粮食的老陈(那会儿没这名字,咱们姑且这么叫),手里攥着三根绳子:红绳记粟米,黄绳记黍子,绿绳记豆子。前几天刚收了新粮,他在红绳上系了八个大疙瘩,代表八千斤粟米。结果过了两天,有人来领粮,老陈翻绳子的时候,把红绳和黄绳弄混了——黄绳上本来只有三个疙瘩,代表三千斤黍子,他愣是当成红绳,给人装了八千斤。等回头要给祭祀备粮,才发现红绳上的疙瘩数不对,再一查,黍子已经少了五千斤。老陈急得直拍大腿,蹲在地上跟伏羲哭:“首领啊,这绳子再这么系下去,我迟早把部落的粮全给记错了!”
  伏羲也头疼。他看着老陈手里缠成一团的绳子,上面的疙瘩有大有小,有圆有扁,有的还因为时间长磨得快要看不见了,心里也犯嘀咕:这办法确实不顶用了。总不能每次记事儿都靠人盯着绳子,万一记事儿的人病了、走了,这些疙瘩不就成了哑疙瘩?他坐在部落门口的大槐树下,盯着天上的太阳发愣:太阳每天从东边起来,西边落下,这是定死的规矩;月亮每月圆一次缺一次,也从没乱过;还有山上的树,春天发芽,秋天落叶,河里的水,夏天涨,冬天冻——这些事儿咋就记得这么准,从来不出错呢?
  从那天起,伏羲就成了“观察者”。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看日出,看东边的云彩是红的还是灰的;中午蹲在河边看水流,看水里的鱼往哪儿游;晚上坐在山顶看星星,看哪些星星总在一个地方,哪些星星会慢慢移动。他还喜欢看动物:蚂蚁搬家的时候,准会下雨;熊进洞冬眠的时候,准是天要冷了。这些“规律”像种子一样在他脑子里发芽——既然天地间的事儿都有规矩,那咱们记事儿,能不能也找些“规矩”,不用再靠绳子上的疙瘩?
  一开始,他试着用树枝在地上画道道。比如看到太阳,就画一条直直的横线——太阳是亮的、热的、一直有的,这条横线就代表“有”;到了晚上,天是黑的、冷的、太阳没了,他就画一条断成两截的横线,代表“没有”。他把这两条道道给老陈看:“你看,记白天就画直的,记晚上就画断的,比系疙瘩清楚不?”老陈眯着眼看了半天,摇摇头:“首领,这俩道道看着差不多,要是记好几天的白天晚上,不还是分不清?”
  伏羲觉得有道理。光有“有”和“没有”不够,还得能区分更多事儿。他又接着观察:天是高的、圆的、能罩着万物,那就用三条直横线叠起来,叫“天”;地是低的、平的、能长东西,就用三条断横线叠起来,叫“地”。这俩画出来,一眼就能分清——三条直线顶天立地,一看就是天;三条断line零零散散,一看就是地。
  可问题又来了:除了天地,还有风、雷、水、火、山、泽呢?比如刮风的时候,树叶会动,炊烟会歪,总不能也用一条线吧?伏羲琢磨了好几天,终于想出个办法:把“直横线”和“断横线”组合起来。比如画“雷”,打雷的时候先是乌云(断横线),然后闪电(直横线),最后又黑下来(断横线),那就画“断-直-断”;画“风”,风是一阵一阵的,有时候大有时候小,就画“直-断-直”。就这么两两组合,他一共画出了八个不同的符号:三条直横线是“乾”☰(天),三条断横线是“坤”☷(地),“----”是“兑”☱(泽),“----”是“离”☲(火),“-----”是“震”☳(雷),“-----”是“巽”☶(风),“-----”是“坎”☵(水),“----”是“艮”☴(山)。
  这就是后来咱们说的“八卦”。可那会儿部落里的人哪见过这玩意儿?有人凑过来看热闹,指着“坎”(水)的符号说:“首领,你这画的是啥?跟河里的波浪似的,能记事儿吗?”还有人更直接:“还不如系疙瘩呢,疙瘩我能摸出来,这道道我得蹲在地上看半天。”
  伏羲没急着辩解,他找了块平整的石头,把八个符号刻在上面,然后跟大家说:“咱们今天试一次。明天要去东边的山打猎,我在石头上画‘震’(雷),代表东边有雷,得带雨具;再画‘艮’(山),代表山上有野兽,要多带弓箭。等咱们回来,看看准不准。”
  第二天一早,大家半信半疑地跟着伏羲出发。刚走到东边山脚下,果然开始打雷,幸好带了雨具;上山的时候,又碰到了一群鹿,因为带够了弓箭,一下子捕了五只。回来的时候,有人指着石头上的“震”和“艮”,眼睛都亮了:“首领,这道道真管用!”
  从那以后,八卦就慢慢在部落里用开了。老陈管粮食,不再用绳子系疙瘩,而是在木板上刻符号:“乾”代表多,“坤”代表少,“离”代表粟米,“坎”代表豆子,一看就明白,再也没记错过;部落里安排农作,看天上的云像“坎”(水),就知道要下雨,赶紧把粮食收起来;跟隔壁部落换东西,在兽皮上画“兑”(泽),代表用鱼换,画“艮”(山),代表用兽肉换,再也没闹过误会。
  有一回,北边的部落来借粮,说等明年秋收了还。伏羲就在兽皮上画了“坤”(地)、“离”(粟米)和“巽”(风)——“地”代表明年,“粟米”代表借的粮,“风”代表约定。北边的部落首领看了,点点头:“我懂了,明年秋收,一定还粟米。”到了第二年,北边部落果然准时把粮送了过来,还说:“你们这道道比结绳好用多了,我们回去也想学!”
  伏羲看着部落里的人不再为记事儿发愁,心里也踏实了。他没想到,自己当初为了解决“结绳记不住”的小麻烦,画出来的八个道道,后来会变成咱们老祖宗理解天地的“密码”。这八个符号里,藏着太阳月亮的规律,藏着山水风雨的脾气,藏着春耕秋收的道理——原来天地间的大规矩,从来都不是飘在天上的,而是藏在每天能看见的日出日落、花开花落里。
  后来,伏羲把八卦的用法教给了部落里的年轻人,还把符号刻在骨头、石头上,一代代传了下去。再后来,又有人在八卦的基础上,慢慢发展出了更复杂的符号,直到有了文字。可不管过了多少年,人们再看到那八个简单的道道,还能想起那个蹲在槐树下看太阳、在河边画横线的首领——他没留下惊天动地的功业,却用最朴素的智慧,帮人们解开了“记事儿”的难题,也帮人们打开了看懂天地的大门。
  有时候想想也挺有意思:咱们老祖宗的智慧,往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而是从“解决麻烦”开始的。结绳记不住事儿,就琢磨出八卦;走路怕迷路,就看星星辨方向;吃饭怕饿肚子,就琢磨出耕种。这些看似简单的办法,慢慢积累起来,就成了咱们文化里最根儿上的东西。伏羲画八卦这事儿,说穿了就是一个首领为了部落能好好过日子,琢磨出来的“记事儿妙招”,可就是这个妙招,一用就是几千年,直到今天,还在告诉咱们:天地有规律,生活有智慧,只要肯观察、肯琢磨,再难的事儿,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。

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: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投诉/建议联系

45471001@qq.com
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复制和建立镜像,
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
  • 关注公众号
  • 扫码赞助我们
Copyright © 2001-2025 读到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 鲁ICP备19059357号-1
关灯 快速发帖
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
QQ客服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