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清晨的阳光漫过窗台,打开抽屉时,相机表面的薄灰簌簌落在掌心。上次带它出门是上个月的植物园之行,开机就习惯性切到自动档,对着郁金香按了几十次快门。回家导进电脑才发现,花瓣边缘泛着刺眼的白,躲在花丛后的朋友脸拍得发暗,还不如手机随手拍的自然。从那以后,相机又缩回了抽屉,拨盘上的 P 档标识蒙着灰,像被遗忘的符号 —— 总觉得手动模式太复杂,光圈、快门、ISO 这些名词堆在一起,不如自动档按一下快门省心。
可刷朋友圈时总忍不住羡慕:别人拍的咖啡杯,杯沿水珠清晰得能看见折射的光,背景的书架虚成暖融融的色块;拍孩子追泡泡,泡泡的光泽没糊,孩子蹦跳的裙摆还带着动感;拍傍晚的街道,路灯晕出温柔的光斑,路面落叶的纹路都能数清。你以为是他们的相机更贵,其实不是。他们只是没把相机困在自动档里,学会了三个基础设置,就让照片有了自己的风格。
自动档不是不好,阴天拍风景、室内拍合影,它能快速给出合适的参数。可一旦想拍点特别的,就会掉链子。比如想拍窗外的雨,自动档拍出来是一团模糊的白,看不出雨丝下落的轨迹;想拍逆光的夕阳,自动档会把人脸压成黑影,夕阳也少了层次;想拍桌上的小摆件,自动档可能对到远处的墙,摆件反而虚了。这些时候,你需要的不是换相机,而是迈出第一步,试试那几个被忽略的档位。
先从最容易上手的光圈优先开始,拨盘上标着 A(佳能机型多标 Av)。这个档位不用你算快门速度,只要调准光圈,相机都会帮你搞定。光圈是镜头里的 “小门”,门开得大,进光多,照片亮;门开得小,进光少,照片暗。更关键的是,光圈能控制景深 —— 就是照片里清晰的范围。想让主体突出,背景虚化,就把光圈开大点,对应的数值会变小,比如 f/1.8、f/2.8、f/4;想让从近到远都清晰,比如拍风景、大合影,就把光圈调小,数值变大,比如 f/8、f/11、f/16。
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拍人像,拿出相机拨到 A 档。如果镜头是 50mm f/1.8 这种定焦头,就把光圈值转到 f/2.8。取景时把孩子放在画面中间,半按快门对焦到孩子的眼睛,按下快门。你会发现,孩子的睫毛根根分明,头发丝都带着光泽,背景的滑梯、树叶虚成一片柔和的绿色光斑,不会抢主体的风头。要是用自动档,相机可能把光圈调到 f/5.6 甚至更大,背景不够虚,孩子和环境混在一起,没那么突出。
拍风景也一样,去山顶拍云海,A 档下把光圈调到 f/11,对焦到远处的山峰。按下快门后,近处的草叶、中间的云海、远处的山峦都能清晰呈现,层次感比自动档拍的强太多。自动档拍风景时,有时会为了提亮画面把光圈开得大,导致远处的山虚了,或者近处的草糊了。
刚开始用光圈优先,可能会遇到快门太慢的问题。比如在室内拍人像,光圈调到 f/1.8,光线不够,相机算出的快门速度只有 1/30s,手一抖照片就糊。这时候不用慌,把 ISO 调高一点。ISO 是相机的感光度,数值越高,对光越敏感,快门速度会变快。室内光线暗,ISO 调到 400 或 800,快门速度就能提到 1/100s 以上,不容易糊。当然 ISO 也不是越高越好,太高会有噪点,照片显得粗糙,新手先控制在 1600 以内就够了。
我同事刚买相机时,总用自动档拍下午茶。蛋糕上的奶油花纹和背景的同事、电脑都清晰,画面乱得很。教她用光圈优先,把光圈调到 f/4,ISO 设为 400,拍出来的蛋糕花纹清晰,背景虚得刚好。她发朋友圈时,好多人问是不是请了摄影师。
练熟光圈优先,再试试快门优先,拨盘上标着 S(佳能多标 Tv)。这个档位由你调快门速度,相机算光圈值,特别适合拍动态场景。快门速度就是相机 “睁眼” 的时间,时间短(快门快)能定格快速移动的物体;时间长(快门慢)能记录移动轨迹。快门速度单位是秒,1/1000s 很快,1/15s 较慢,还有 1s、2s 的长曝光。
拍孩子在小区追蝴蝶,快门速度要快,调到 1/800s 或 1/1000s。半按快门对焦到孩子身上,他跑的时候跟着移动相机,保持对焦,按下快门。孩子的动作能定格,蝴蝶翅膀的纹路都不会糊。用自动档的话,相机可能把快门速度调到 1/200s,孩子跑快一点就会糊,拍十张有八张不能用。
拍宠物也一样,家里的猫跳上沙发,快门速度设到 1/500s,能抓住它跳跃的瞬间,爪子张开的样子、尾巴翘起的弧度都清晰。自动档拍宠物,经常因为快门慢,猫的脸糊了,只能删了重拍。
想拍有轨迹的画面,快门优先更有用。下雨天拍窗外的雨丝,快门速度调到 1/30s,雨丝会变成细长的线条,不是一团白;拍夜晚的车流,快门速度调到 1/15s 或 1/8s,车灯会拉出橙色的光轨,像流动的光带;拍小溪的流水,快门速度调到 1/2s,水流会变得丝滑,像牛奶一样。
用快门优先要注意防抖。慢快门时容易手抖,照片糊。新手可以找个依托物,把相机放在栏杆上、石台上,或者买个几百块的便携三脚架。很多相机和镜头有防抖功能,打开能减少手抖的影响。
我朋友喜欢拍夜景,之前用自动档拍车流,拍出来就是一堆亮点点,没光轨。教她用快门优先,调到 1/10s,把相机放在路边花坛上,打开防抖。拍出来的车流有长长的光轨,她后来每次拍夜景都用这个方法,朋友圈点赞特别多。
还有次在游乐园,看到一个爸爸用自动档拍孩子坐旋转木马。拍出来孩子的脸糊了,旋转木马的杆子也虚了。跟他说调到 S 档,快门速度设到 1/500s,再拍。他试了之后,孩子的笑脸清晰,旋转木马的装饰也没糊,他拿着相机反复看,笑得特别开心。
最后试试手动对焦,把对焦模式拨到 MF。自动对焦方便,但有时候会 “不听话”。拍微距想对焦到花朵的花蕊,自动对焦可能对到花瓣;拍夜景想对焦到远处的月亮,自动对焦可能对到近处的树;拍白色的墙、灰色的天空这种低反差物体,自动对焦会来回搜索,对不上焦。手动对焦能让你精准控制对焦位置。
手动对焦操作简单:镜头上有对焦模式开关,拨到 MF,转动镜头上的对焦环,看着取景器或相机屏幕,直到想对焦的地方清晰。新手可以开 “放大对焦”,半按快门后按放大键,把画面放大 5 倍或 10 倍,查看对焦区域是否清晰,不容易出错。
拍桌上的多肉,想对焦到叶尖,自动对焦可能对到花盆。拨到 MF,转动对焦环,放大查看叶尖,直到叶尖纹理清晰,再按下快门。拍出来的多肉,叶尖清晰,叶片边缘有虚化,比自动档拍的更有质感。
拍夜景时,想拍远处的高楼灯光,自动对焦可能对不上。拨到 MF,转动对焦环,把对焦刻度转到无穷远(镜头上的∞符号),再稍微往回拧一点(有些镜头无穷远对焦会过一点),按下快门。远处的高楼灯光清晰,不会虚。
拍人像时,想对焦到眼睛,自动对焦有时会对到鼻子或嘴巴。用 MF,先把焦点对准眼睛,放大查看瞳孔是否清晰,再按下快门。人物的眼睛有神,照片会更有感染力。
新手刚开始用手动对焦,可能觉得慢、对焦不准,没关系。先从静态物体练起,拍家里的杯子、书,把对焦环从最左转到最右,感受画面变化,找到清晰的位置。练熟静态再试动态,比如拍缓慢移动的宠物,慢慢就有感觉了。
我帮朋友拍手工饰品,她想拍项链吊坠细节。自动对焦总对到链子,吊坠花纹虚了。调到 MF,转动对焦环,放大查看吊坠花纹,直到清晰再拍。拍出来的吊坠细节分明,她放在网店上,客户都说看得清楚,销量都好了些。
不用急着一天学会这三个设置。第一个周末只练光圈优先,出门拍 10 张人像、10 张风景,回家对比自动档照片,看景深区别。第二个周末练快门优先,拍动态场景,感受快门速度的影响。第三个周末练手动对焦,拍静态小物体,熟悉操作。
每次练习后总结经验:哪些参数效果好,哪些有问题。比如用光圈优先拍室内人像,ISO400、快门 1/100s 清晰;ISO1600 有噪点,下次就控制在 800 以内。不用追求完美,刚开始拍错很正常。快门优先拍运动场景,快门慢了就调快;手动对焦不准,就多放大查看几次。
你买相机时,肯定不是想让它躺在抽屉里。是想记录孩子的笑脸、朋友的聚会、旅行的风景。自动档能记录,但不能表达你的想法。光圈优先、快门优先、手动对焦这三个设置,能让你按自己的意愿拍照,让照片有温度。
下次周末出门,别再让相机待在包里。把拨盘从自动档转到 A 档,用大光圈给家人拍张照;或转到 S 档,拍孩子跑跳的瞬间;再试试 MF,拍路边的小花。你会发现,相机能拍出好看的照片,P 档不用再蒙灰,你也不用羡慕别人的朋友圈 —— 你自己也能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照片。
拍照不是为了当专业摄影师,是为了留住转瞬即逝的瞬间。当你用自己调的参数拍出满意照片时,那种开心,比任何滤镜都珍贵。别再依赖自动档,迈出第一步,你的相机,会给你惊喜。
某天傍晚,你带着相机在河边散步。夕阳把水面染成金色,你拨到 S 档,把快门速度调到 1/30s,对着流水按下快门。回家导照片时,看到丝滑的水流裹着金色的光,像流动的绸缎。你突然明白,原来摆脱自动档后,相机能帮你留住这么多美好。这时候再看抽屉里的相机,它不再是蒙灰的工具,而是能帮你表达心意的伙伴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