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行照的尽头是朋友圈?他用15年环球拍摄,找到了风光摄影的另一种答案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3
核心提示:国庆假期刚过,朋友圈被旅行照刷屏。雪山下比耶的手、海边滤镜磨平的浪、古镇里举着奶茶的侧脸 —— 画面精致,却像批量生产的明

国庆假期刚过,朋友圈被旅行照刷屏。雪山下比耶的手、海边滤镜磨平的浪、古镇里举着奶茶的侧脸 —— 画面精致,却像批量生产的明信片,滑过屏幕就忘了。有人说,旅行照的尽头是朋友圈的赞,直到看到陈默的照片。这个背着相机走了 15 年的摄影师,没在朋友圈发过多少 “大片”,却把环球拍下的画面做成了一本画册,翻开时,冰岛的风、非洲的光、尼泊尔的雪,都带着人的温度,让人忽然明白:原来风光摄影,不止有风景。

陈默第一次背着相机出国,是 2010 年。那时候他刚工作不久,攒了半年工资去冰岛,目标明确 —— 拍极光。出发前,他翻遍摄影论坛,记满两本笔记:哪里是最佳拍摄点、几点极光出现概率最高、用什么参数能拍出绿色光带的层次感。到了冰岛,他每天裹着厚重的冲锋衣,在零下二十度的海边蹲守。相机架在三脚架上,镜头对准夜空,手指冻得发僵,却始终盯着取景器。终于在第三天晚上,绿色的极光在夜空铺开,像流动的绸缎。他按捺住激动,调好参数按下快门,照片导出来时,他盯着屏幕里的极光,心里满是成就感。

他把这张极光照片发在朋友圈,很快收到几十条赞。有人评论 “太震撼了”“神仙风景”,可没过几天,他翻手机时再看这张照片,忽然觉得空落落的。极光很美,可照片里除了光,什么都没有。那天他在海边散步,看到悬崖边立着一座老旧的灯塔。灯塔的墙面爬满青苔,窗户玻璃有几道裂痕,却在暮色里亮着暖黄的光。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工具包,慢慢走进去。陈默鬼使神差地跟了过去,老人看到他举着相机,没驱赶,只是指了指灯塔里的旧桌子。

桌子上放着一本泛黄的日记,老人翻开,里面夹着黑白照片 —— 年轻时的老人和妻子,站在灯塔下,妻子手里捧着一束冰岛罂粟。老人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,他守这座灯塔 40 年了,妻子十年前走了,现在每天晚上,他还是会把灯塔点亮,就像妻子还在的时候一样。陈默没再提拍极光的事,只是坐在灯塔角落,看着老人擦灯罩、记录海浪的高度、在日记里写一句当天的天气。夕阳西下时,老人走到灯塔门口,望着远处的海,风把他的衣角吹得飘动。陈默悄悄按下快门,照片里,暖黄的灯光裹着老人的身影,身后是渐暗的天空和隐约的海浪,没有极光,却比任何一张极光照片都让他心动。

从冰岛回来,陈默把那张灯塔老人的照片洗出来,挂在书房墙上。他开始反思,以前拍风光,总想着把人裁掉,觉得人会破坏风景的纯粹。可那次冰岛之行让他发现,没有人生的风景,再好看也只是空壳。那些在风景里生活、坚守的人,才是风光的灵魂。那之后,他再出门拍摄,不再执着于打卡 “网红景点”,而是试着走进风景里的生活。

2013 年,陈默去非洲肯尼亚。很多摄影师到这里,都盯着马赛马拉草原的动物迁徙 —— 成千上万的角马跨过马拉河,狮子在草原上漫步,这些画面是风光摄影的 “热门题材”。陈默却在草原边缘的保护区停了下来,这里没有大规模的动物迁徙,只有几个动物保护员,照顾着受伤的小兽。

他遇到保护员安娜时,安娜正蹲在地上,给一只腿受伤的小狮子喂奶。小狮子的腿被偷猎者的陷阱划伤,不能走路,安娜每天要给它换药、喂肉粥。陈默跟着安娜,看她早上给小狮子清理伤口,中午带着小狮子在草地上晒太阳,下午教小狮子练习走路。小狮子一开始很怕人,看到陈默的相机就往后缩,后来慢慢熟悉了,会在安娜喂它的时候,用脑袋蹭安娜的手。

有天下午,阳光正好,安娜坐在草地上,小狮子趴在她腿边,闭着眼睛打盹。安娜轻轻摸着小狮子的毛,眼神温柔得像看着自己的孩子。远处的草原一望无际,长颈鹿在慢悠悠地吃树叶,风吹过草原,带着青草的味道。陈默调整相机,把安娜、小狮子和远处的草原都框进画面里。按下快门的瞬间,小狮子刚好睁开眼睛,看向镜头,眼神里没有警惕,只有纯粹的好奇。

这张照片后来被陈默放在画册的第一页。有人问他,为什么不选更壮观的动物迁徙照片,他说:“草原的壮观,不止是角马过河的瞬间,还有安娜和小狮子之间的温柔。这种温柔,让草原的风光有了温度。”

2016 年,陈默去了尼泊尔。他没去热闹的加德满都,而是往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村庄走。村子里的路很陡,泥土路被雨水冲得坑坑洼洼,他背着相机,走了三个小时才到。村子里的房子都是石头砌的,屋顶盖着茅草,炊烟从烟囱里飘出来,和远处的雪山连在一起,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。

他在村子里住了半个月,每天跟着村民一起生活。早上,他跟着村里的小孩去山上捡柴火;中午,帮村民把青稞搬到晒谷场;晚上,坐在村民的院子里,听他们讲雪山的故事。村里有个叫卓玛的小女孩,才八岁,每天要帮妈妈背柴火、喂牦牛。卓玛的鞋子破了,脚趾露在外面,却总是笑着跑,脸上有两坨高原红,像熟透的苹果。

有天早上,陈默跟着卓玛去捡柴火。卓玛走在前面,小小的身影在雪山下显得格外单薄。她看到一棵枯树,踮起脚尖,用斧头砍树枝,斧头太重,她每砍一下,身子都会晃一下。陈默想帮忙,卓玛却摇摇头,说 “我可以”。砍完柴火,卓玛把柴火捆起来,背在背上,绳子勒得她肩膀发红。她抬头看了看雪山,笑着对陈默说:“你看,雪山今天很干净。”

陈默的眼睛有点酸,他举起相机,拍下卓玛背着柴火、望着雪山的画面。照片里,雪山洁白圣洁,卓玛的衣服有点脏,鞋子破了,却笑得灿烂。后来他把这张照片给卓玛看,卓玛指着照片里的雪山,叽叽喳喳地说,她长大了要去雪山上面,看看上面是不是有神仙。陈默把自己带的糖果分给卓玛,卓玛小心翼翼地装在口袋里,说要留给弟弟吃。

从尼泊尔回来后,陈默把卓玛的照片打印出来,寄给了村里的支教老师,让老师转交给卓玛。支教老师后来给陈默发消息,说卓玛收到照片后,每天都拿出来看,还跟村里的小朋友说,自己的照片里有雪山。陈默看着消息,心里暖暖的。他知道,自己拍的不是一张简单的照片,而是卓玛的梦想,是雪山下最真实的生活。

2019 年,陈默去了南极。这是他环球拍摄的第 12 年,也是他最艰难的一次行程。南极的风很大,能把人吹得站不稳,相机镜头很快就会结上冰。他跟着一支科考队,在南极的观测站住了一个月。科考队的队员每天要冒着暴风雪,去记录冰原的温度、监测冰川的变化。

有天晚上,暴风雪突然来了,帐篷被风吹得剧烈摇晃,陈默的相机镜头也结了冰。科考队的队长老张带着队员,顶着风去加固帐篷。老张已经在南极待了五年,脸被紫外线晒得黝黑,手上有很多冻疮。他说,每次看到冰川融化的速度变快,心里都很着急,他们多记录一点数据,就能为保护南极多做一点贡献。

暴风雪停的时候,已经是凌晨。陈默跟着老张去观测站外查看情况,太阳刚好从冰原的尽头升起来,把冰原染成了金色。老张站在观测站前,望着远处的冰川,手里拿着记录数据的本子,身影在金色的冰原上显得格外坚定。陈默赶紧调好相机,拍下了这张照片。照片里,冰原辽阔无垠,老张的身影虽然小,却像一座山,透着坚守的力量。

这张照片后来被中国极地博物馆收藏。有人问老张,看到自己的照片被收藏,有什么感受。老张笑着说:“不是我厉害,是南极的风光厉害,是我们科考队所有人的坚持厉害。” 陈默听到这话,心里很有感触。他知道,风光摄影里的人,从来都不是单独的个体,而是和风景、和使命连在一起的。

2022 年,陈默去了亚马逊雨林。这里的树木茂密,阳光很难透进来,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气息。他跟着当地的向导阿凯,在雨林里穿行。阿凯是土生土长的亚马逊人,对雨林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。他知道哪种植物可以止血,哪种水果可以吃,还能通过鸟叫判断方向。

有天,他们在雨林里迷路了。天色越来越暗,周围的虫鸣声越来越响。阿凯却一点都不着急,他找到一棵大树,指着树干上的纹路说,这棵树的纹路朝向东方,跟着它走就能找到出路。他还摘了几个野果,递给陈默,说这是雨林的礼物。陈默跟着阿凯,在雨林里走了三个小时,终于看到了阿凯的村子。

村子里的人看到他们回来,都很开心,拿出自己种的香蕉、玉米招待他们。阿凯带着陈默,去看村里的小孩在河边玩水,去看老人在树下编竹篮,去看村民在田里种木薯。陈默拍了很多照片:阿凯在雨林里给树苗浇水,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的手上;村里的小孩在河边泼水,笑声在雨林里回荡;老人坐在树下编竹篮,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条之间。

这些照片没有壮观的风景,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。陈默说,亚马逊的美,不是在于它的神秘和辽阔,而是在于这里的人,和雨林共生的智慧和热爱。他以前总觉得,风光摄影要拍宏大的场景,可现在他明白,最动人的风光,藏在最平凡的生活里。

2025 年,陈默的画册《风景里的人》出版了。画册里没有一张网红打卡照,却有冰岛灯塔老人的坚守、非洲保护员的温柔、尼泊尔小女孩的梦想、南极科考队员的坚定、亚马逊向导的智慧。画册出版后,销量超出了预期,很多人看了画册后,在网上留言。

有人说:“以前去旅行,总想着拍好看的照片发朋友圈,看了陈默的画册,才知道旅行的意义不是打卡,而是感受风景里的生活。” 有人说:“我也喜欢摄影,以前总执着于参数和滤镜,现在我想带着相机,去拍身边的人,拍他们的故事。” 还有人说:“看了卓玛的照片,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的日子,那些简单的快乐,才是最珍贵的。”

陈默看到这些留言,心里很满足。他背着相机走了 15 年,去过 20 多个国家,拍了上万张照片,终于找到了风光摄影的另一种答案 —— 风光摄影的尽头,不是朋友圈的赞,不是华丽的参数,而是对世界的敬畏,对人的关怀,对真实生活的记录。

现在,陈默还在继续他的环球拍摄。下一站,他要去北极。他说,这次不是为了拍北极熊,而是想找在北极做环保的人,拍他们怎么守护冰原,怎么和北极的动物相处。他想把这些故事拍下来,告诉更多人,风景里的人,才是风景最动人的部分。

有人问陈默,15 年环球拍摄,累吗?他翻出手机里的一张照片 —— 那是在尼泊尔雪山下,卓玛举着他送的糖果,笑着指向雪山。“你看,这就是答案。” 陈默说,每次觉得累的时候,看到这些照片,就觉得一切都值得。

旅行照的尽头,从来不是朋友圈的赞。风光摄影的答案,也从来不是孤立的风景。当我们把镜头对准风景里的人,当照片里藏着故事和温度,那些画面才会像种子,落在心里,慢慢长出对世界的热爱。而我们每个人,或许都能在按下快门时多等一秒 —— 等一阵风吹过,等一个笑容绽开,等一段故事露出衣角,那时拍下来的,才是真正的旅行,真正的风光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艺术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艺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