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家效应背后的阴谋:为什么你总在迷宫里心甘情愿地花钱?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1
核心提示:周六下午的宜家停车场满是车。陈冉抱着刚拆封的浅灰色抱枕往购物车走,手机备忘录里的购物清单只写了 “衣柜把手” 三个字,购物

周六下午的宜家停车场满是车。陈冉抱着刚拆封的浅灰色抱枕往购物车走,手机备忘录里的购物清单只写了 “衣柜把手” 三个字,购物车里却多了折叠餐桌、儿童收纳箱,还有三盒柑橘味的香薰蜡烛。她看着前面蜿蜒的走廊,记不清自己是怎么从入口走到这里的 —— 好像刚进门时还在看米白色的沙发,转个弯就到了摆着陶瓷碗的餐具区,再走几步又撞见挂满毛绒玩偶的儿童房,手里的东西不知不觉就多了。

走廊里的人都和陈冉一样,推着购物车慢慢走。有人停在货架前翻价格标签,有人对着样板间的照片拍视频,还有情侣蹲在地板革展区讨论 “这个颜色铺在卧室好不好”。没人觉得这条路绕,反而会在某个转角停下,拿起原本没打算买的东西。比如陈冉身边的阿姨,本来只想买个菜板,看到旁边挂着的硅胶铲,念叨着 “家里的铲快坏了”,就一起放进了购物车。

没人告诉你,宜家的走廊不是随便建的。从入口到收银台的路,是设计师画了几十版图纸定下来的。你以为的 “迷路”,其实是被引导着走过每一个展区:先看大尺寸的家具区,再逛小件的家居用品区,最后经过摆满零食和饮料的收银前区域。走廊宽度刚好 50 厘米,两个人并排走要稍微侧身,你不会走得太快,眼睛会自然扫过两边的货架 —— 那些叠得整齐的浅色系床单、挂在墙上的金属挂钩,总有一个会让你停下脚步。

入口处的指示牌做得很 “低调”。浅绿色的牌子挂在天花板角落,字不大,还常被货架挡住一部分。你想找卫生间,顺着指示牌走,却先经过了窗帘区;想找电梯,转个弯又撞见了床垫展区。有次陈冉想直接去买衣柜把手,跟着指示牌走了十分钟,还是没找到五金区,反而在途中买了一套玻璃杯。后来她才知道,宜家的指示牌不是为了让你 “快速找到目标”,是为了让你 “多走一段路,多看到一些东西”。

三楼的样板间永远挤满人。最小的样板间只有 15 平方米,放着上下床,床底是能抽拉的抽屉,书桌连着浅木色衣柜,墙上挂着折叠晾衣架。一对年轻情侣站在门口小声讨论:“我们租的房子也这么大,要不把床换成这样的?省出的空间能放个小沙发。” 旁边的大户型样板间更热闹,客厅摆着 L 型布艺沙发,茶几上放着透明玻璃花瓶,里面插着仿真向日葵,餐厅的吊灯下挂着浅灰色的仿真绿植。保洁阿姨说,每天都有人对着样板间拍照,有的还会伸手摸一摸沙发面料,转头问旁边的导购 “这个沙发能不能订,多久能送货”。

样板间里的细节藏着小心思。15 平方米的样板间里,书桌角落放着翻开的笔记本和银色台灯,衣柜里挂着两件叠好的衬衫,连床底下的抽屉都拉开了一条缝,露出里面的收纳盒。你站在门口,会忍不住想象自己住在这里的样子:早上起床,从床底抽屉拿出袜子,坐在书桌前喝牛奶,晚上把衣服挂进衣柜 —— 这些画面不是凭空出现的,是样板间的设计师故意摆出来的。他们知道,你买的不是家具,是对 “理想小窝” 的期待。

陈冉最后买的折叠餐桌,包装上印着 “30 分钟组装完成”。回家拆开硬纸板盒子,零件摆了一桌子:四块桌板、八条桌腿、十六个螺丝,还有一把小小的六角扳手。说明书上没有文字,只有彩色的步骤图:第一步把桌腿和支架扣在一起,第二步用扳手拧紧螺丝,第三步把桌板扣在支架上。她花了 40 分钟才装好,手指蹭到了一点白色的胶水,桌腿也有点歪,但她坐在餐桌旁时,还是忍不住拍了张照发朋友圈,配文是 “自己装的桌子,感觉比买成品香”。

你不会觉得组装麻烦是缺点。反而会在拧完最后一个螺丝时,生出一种 “我做到了” 的成就感。就像有人买了宜家的书架,装到一半发现少了个螺丝,宁愿花半小时找客服补发,也不愿意退掉 —— 因为已经花了一个小时拼框架,放弃会觉得可惜。这种感觉,就是宜家效应的核心:你对一件东西的感情,和你为它付出的时间、精力成正比。你组装的不是家具,是 “属于自己的作品”,哪怕它有点不完美,也会觉得比现成的更值钱。

货架上的低价品永远摆在最显眼的地方。入口处的货架上,9.9 元的玻璃杯子排成一排,杯身上印着简单的条纹,旁边还挂着 “买二送一” 的红色牌子。你会想 “这么便宜,买两个刷牙用也不亏”,伸手拿了两个放进购物车。往前走几步,看到 39 元的马克杯套装,四个杯子摆在一起,颜色比单个的更丰富,对比之下觉得更划算,又把单个的换成了套装。再走到餐具区,49 元的碗碟套装印着碎花图案,想起家里的碗边有点掉瓷,又顺手放进了购物车。

这些低价品像钩子,勾着你继续逛。你拿着 9.9 元的杯子,会觉得 “宜家的东西性价比高”,再看到几千元的沙发,也会下意识觉得 “这个价格在宜家算值的”。有次陈冉看到 199 元的折叠椅,本来没打算买,但想起之前买的 9.9 元杯子质量不错,就觉得 “这个椅子应该也好用”,犹豫了几分钟还是买了。后来她算过,每次去宜家,花在低价品上的钱虽然少,但这些东西会让她更愿意花大价钱买家具。

标签上的文字藏着小心思。每个货架上的黄色标签,不仅写了价格,还标着 “尺寸”“材质”“保养方法”,甚至会写 “适合放在阳台”“可搭配同系列的书桌”。你不用找导购,就能知道这个东西适不适合自己家。有的标签旁边还挂着小卡片,印着样板间的照片,下面写着 “该产品在 302 样板间有展示”—— 你会忍不住想去样板间看看,又多走了一段路,多看到了更多东西。比如陈冉看到一个书架的标签,上面写着 “适合小户型”,又看到样板间的照片,就跟着指示牌去了样板间,结果又买了一个配套的小柜子。

王磊是装修公司的设计师,他常带客户去宜家。“客户看了样板间,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风格了。” 有次客户本来想装极简风,看到宜家的北欧风样板间,里面摆着碎花窗帘和木质书架,坐在沙发上摸了摸抱枕,跟王磊说:“我也想让家里这么暖,要不把风格改改?” 王磊说,宜家的样板间不只是摆家具,是在 “教你怎么生活”—— 比如在玄关放个换鞋凳,进门就能坐下换鞋;在厨房装个挂杆,把锅铲挂起来,台面就不挤了;在卧室放个小书桌,晚上能在这里看书。这些细节客户自己想不到,看到了就会觉得 “我家也需要这个”。

周末的宜家餐厅总是坐满了人。很多人逛到一半,会先去餐厅吃个肉丸,喝杯咖啡。陈冉也常这样,她觉得 “吃点东西才有劲继续逛”。餐厅的位置也很讲究,在展区的中间,你要穿过家具区才能到。吃完饭后,你不会直接离开,会顺着走廊继续逛,又会看到新的东西。有次陈冉吃完肉丸,本来想直接走,结果经过了香薰区,闻到柑橘味的蜡烛,想起家里的香薰快用完了,又买了三盒。

收银台前的货架最容易让人 “冲动消费”。排队的时候,你会看到摆满巧克力、饼干、便携餐具的货架。队伍移动得慢,你会下意识地看这些东西。比如陈冉看到 15 元的巧克力,想起同事说过好吃,就拿了一盒;看到 9 元的便携餐具,觉得出门带方便,又拿了一套。等到收银台扫码时,才发现又多花了几十元。但你不会觉得心疼,反而会想 “反正也不贵,买了也没关系”。

陈冉有次算过,她去宜家十次,只有两次是只买了计划内的东西。其他八次,都会多买一些计划外的物品。但她不觉得自己 “被坑了”,反而每次逛完都很开心。她喜欢组装家具时的专注,喜欢看到样板间时的期待,喜欢把新买的东西摆在家里,看着房间慢慢变舒服的样子。

其实,宜家效应从来不是 “阴谋”。它只是抓住了人们对家的热爱。你在迷宫一样的走廊里心甘情愿地花钱,不是因为被强迫,是因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碎片 —— 可能是一个能让阳台变整齐的收纳架,可能是一张能和家人一起吃饭的餐桌,可能是一个能让房间变香的蜡烛。你花的不是钱,是对 “把家变舒服” 的期待。

就像陈冉把折叠餐桌摆好,点上香薰蜡烛,坐在沙发上看着客厅时,她觉得多花的钱很值。她想起逛宜家时看到的样板间,想起组装餐桌时的成就感,想起这些东西会让自己的家更舒服。没人逼她买这些,是她自己愿意 —— 因为家是用来住的,那些能让家变舒服的东西,从来都不是 “多余的”。

下次你再去宜家,推着购物车走在走廊里,不用觉得自己 “被套路了”。你看到的不是家具,是生活的可能;你花的钱,是为了让自己住得更开心。这就是宜家效应的真相:你心甘情愿地花钱,不是因为迷路,是因为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确幸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艺术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艺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