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拱的隐藏规则:中国古建筑为何能千年不倒?答案藏在梁思成的手稿里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1
核心提示:站在应县木塔下仰头,阳光从九层屋檐的缝隙里漏下来,落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木构件上。最让人挪不开眼的是屋檐下的 “架子”—— 一

站在应县木塔下仰头,阳光从九层屋檐的缝隙里漏下来,落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木构件上。最让人挪不开眼的是屋檐下的 “架子”—— 一层层木方块叠着,两头还翘出弯弯的 “舌头”,像堆叠的积木,却撑起了比自身重几十倍的屋顶。这就是斗拱,中国古建筑里最不起眼却最关键的部分。很多人以为它只是装饰,直到梁思成带着画板和卷尺走进山西的深山,那些藏在斗拱里的规则才被一一解开,千年木构不倒的秘密,就写在他泛黄的手稿里。

1933 年春天,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事们坐着骡车,颠簸了半个多月才到应县。当时的木塔已经立了八百多年,塔身有些倾斜,却依旧稳稳当当。他们住在附近的庙里,每天天不亮就扛着工具去塔下。木塔的斗拱太复杂了,每层都不一样,有的三层叠起,有的四层错落,梁思成得踩着临时搭的木梯爬到梁架上,脸贴着木头才能看清细节。他随身带的手稿本是牛皮封面,翻到第 5 页,能看到用铅笔描的斗拱草图,线条歪歪扭扭,却标得清清楚楚:“一层东南角斗,高 13 厘米,宽 18 厘米,拱长 42 厘米”,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箭头,指向斗拱和柱子连接的地方,写着 “此处有暗榫,深 5 厘米”。

白天测绘,晚上就在煤油灯底下整理。庙屋里的桌子不平,他就垫着几块砖头,把手稿摊开。有时候算尺寸到半夜,饿了就啃几口干粮,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,和窗外的风声混在一起。手稿本第 12 页,有他用毛笔写的笔记:“塔之斗拱,每层出跳不同,然其榫卯咬合之法如一。遇力则散,力去则复,此乃塔不倒之关键。” 那时候他还没完全摸透斗拱的规律,却已经从这些木构件里,看出了古人对抗自然的智慧。

后来他们去了山西五台山,找到了佛光寺大殿。那是唐代的建筑,斗拱更粗壮,从梁架上伸出来,几乎占了大殿高度的三分之一。梁思成蹲在大殿里,用尺子量了整整半个月。他发现佛光寺的斗拱是 “四铺作”—— 就是斗和拱叠四层,出跳两层,每个部件的尺寸都有讲究。手稿本第 17 页,画着斗拱的剖面图,用不同颜色的笔标了部件:红色是 “斗”,方形的木块,中间有凹槽;蓝色是 “拱”,长条的木梁,两头架在斗的凹槽里;黑色是 “昂”,一头翘起来托着屋顶,一头压在梁上。旁边写着:“斗承拱,拱承昂,昂承屋顶,力自上而下发散,至柱而止。”

他还发现,这些斗拱的尺寸不是随便定的。对照宋代的《营造法式》,他在稿纸上算了又算,终于找出了 “材份制”—— 古人把斗拱里 “拱” 的高度定为 “材”,宽度是 “材” 的三分之二,再把 “材” 分成十五份,叫 “分”,所有斗拱部件的尺寸,都按 “分” 来算。手稿本第 23 页,有一张他画的表格,左边是 “材” 的等级,从一等材到八等材,右边是对应的尺寸:一等材高 30 厘米,用于皇宫大殿;三等材高 24 厘米,用于寺庙;八等材高 12 厘米,用于普通民居。就像用乐高积木,不管拼多大的房子,积木的比例不变,拼出来就稳固。

1940 年,梁思成在四川李庄的工作室里做了个斗拱模型。他用松木按佛光寺的比例缩小,做出斗、拱、昂,再用榫卯拼起来。然后把模型放在摇晃的架子上,模拟地震。晃了半个时辰,模型只是微微错开,没有一个部件掉下来。他在手稿上记着:“榫卯咬合处有 0.3 厘米活动量,可卸去 80% 冲击力”,还画了模型晃动时的侧视图,红笔圈出斗拱的受力点 —— 屋顶的重量压在昂上,昂再把力传给拱,拱传给斗,斗最后传给柱子,整个过程像接力赛,没有一个地方受力过猛。

那时候条件差,他的手稿本都是用糙纸订的,有的页面还沾着泥土和咖啡渍。第 31 页,有他写给林徽因的信,夹在手稿里,字里行间满是兴奋:“今日测应县木塔三层斗拱,发现其与《营造法式》所载‘五铺作’完全吻合。此斗拱每层皆有‘齐心斗’,如人之肋骨,环环相扣,故能抗百年风雨。” 后来他把这些手稿整理成《中国建筑史》,书里画的斗拱图,比照片还清楚,连每个榫卯的角度都标了出来。

1946 年,梁思成去测绘故宫太和殿。太和殿的斗拱有四层,每层 12 个斗、24 个拱,加起来近百个部件。他踩着梯子爬到屋顶,用手摸那些木头,有的已经发黑,却依旧结实。手稿第 47 页,记着太和殿斗拱的尺寸:“斗高 15 厘米,拱长 45 厘米,昂斜角 30 度”,还写着:“每米斗拱承重约 500 公斤,分布均匀,无应力集中点。”1976 年唐山大地震,北京有明显震感,太和殿的屋顶却没掉一片瓦 —— 斗拱把震动传到柱子上,柱子又通过地基把力散到地下,就像给建筑装了个缓冲垫。

这些手稿后来都存放在清华大学的档案馆里,有的页面已经泛黄,却依旧能看清上面的线条和字迹。2006 年应县木塔修复时,工程师们遇到了难题:三层的一个斗拱断裂了,不知道原来的尺寸。他们翻遍了资料,最后在档案馆里找到了梁思成 1933 年的手稿。手稿第 32 页,不仅有这个斗拱的尺寸,还有它和周围构件的连接方式。修复师傅按手稿做了新的斗拱,用的是和原来一样的松木,榫卯处涂了鱼鳔胶,装上去后,木塔的晃动幅度比之前小了一半。

现在去看应县木塔,还能看到那些斗拱。阳光照在木头上,能看到岁月留下的纹路。有的斗拱上还留着当年梁思成测绘时做的标记,一个小小的 “梁” 字,刻在木头缝里。站在塔下,仿佛能看到他当年的样子:穿着长衫,戴着眼镜,手里拿着卷尺,仰头看着斗拱,眉头皱着,却眼里有光。

去年我去清华大学档案馆,看到了那些手稿的复制品。摊开在玻璃柜里,一页页翻过,能看到他从年轻到年老的笔迹变化,从工整的小楷到后来有些颤抖的行书,却始终没断过对斗拱的研究。有一页手稿上,他画了不同朝代的斗拱对比:唐代的粗壮,宋代的精巧,明代的规整,清代的华丽。旁边写着:“斗拱之变,乃中国建筑之变。然其核心规则不变:以柔克刚,以简御繁。”

其实斗拱的规则,不只是技术,更是中国人的哲学。不用钉子,不用水泥,却能用木头造出千年不倒的房子。就像老木匠常说的:“斗拱是建筑的骨头,榫卯是骨头的关节,能屈能伸,才活得长久。” 梁思成的手稿,就是把这些 “关节” 的秘密写了下来,让我们知道,古人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智慧,让建筑站了千年。

现在很多地方修复古建筑,都会参考他的手稿。去年杭州灵隐寺修复大雄宝殿,师傅们就是按他画的斗拱图来做部件,连木材的选择都按他的建议,用了耐腐的楠木。修复好的大殿,斗拱依旧是原来的样子,一层叠一层,托着屋顶,像无数只手,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寺。

有时候走在老街上,看到那些老房子的屋檐下,也有小小的斗拱。虽然不如皇宫寺庙的复杂,却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则。比如苏州的平江路,有的老房子已经有几百年历史,斗拱还是稳稳的,撑起瓦片,挡住风雨。这时候就会想起梁思成的话:“中国建筑的精髓,不在宏伟,而在细节。斗拱就是最伟大的细节。”

如今再看他的手稿,那些泛黄的纸页上,不只是线条和数字,更是中国人对建筑的理解。斗拱的规则,是统一与灵活的平衡,是力量与美的结合,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礼物。而梁思成的手稿,就是打开这份礼物的钥匙,让我们知道,那些看似简单的木构件里,藏着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匠心。

就像北京奥运会的鸟巢,虽然是钢结构,却藏着斗拱的影子。无数根钢杆互相咬合,分散重量,抵御风雨,和千年木塔的斗拱,有着同样的智慧。千年过去,斗拱的样子变了,但它背后的规则,还在继续守护着我们的建筑,守护着我们的文化记忆。而梁思成的手稿,会一直躺在档案馆里,等着更多人去翻开,去读懂那些藏在斗拱里的秘密,读懂中国古建筑千年不倒的原因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艺术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艺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