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天大楼的反常识:为何刮大风时,顶层反而晃动得更厉害?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3
核心提示:暴雨过后的傍晚,北京国贸大厦 88 层的落地窗前,陈默正整理文件。窗外的风裹着残余的雨丝呼啸而过,他忽然发现手里的钢笔在纸上

暴雨过后的傍晚,北京国贸大厦 88 层的落地窗前,陈默正整理文件。窗外的风裹着残余的雨丝呼啸而过,他忽然发现手里的钢笔在纸上留下了细微的抖动痕迹 —— 不是手在抖,是整层楼在轻轻晃动。低头看桌角的绿植,叶片也跟着左右摇摆,幅度不大,却足够清晰。

这不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。上次台风天在上海中心大厦 119 层,他甚至感觉电梯运行时都多了一丝轻微的 “起伏感”。问楼下的同事,对方却一脸茫然:“没感觉啊,我这层稳得很。”

为什么摩天大楼越高的地方,刮大风时晃动得越明显?很多人潜意识里觉得,大楼像钢筋水泥堆起来的 “铁疙瘩”,越往上应该越牢固才对。可现实恰恰相反,不少超过 300 米的摩天大楼,顶层在大风天的晃动幅度能达到几十厘米,只是大多数时候这种晃动在安全范围内,且人体感知不强烈。但一旦风力达到六级以上,顶层的 “摇摆感” 就会变得清晰。

要弄明白这个问题,得先把摩天大楼想象成一根普通的竹竿。小时候在河边玩,握住竹竿底部轻轻晃动,会发现竹竿顶端的摆动幅度比中间大得多;如果用力甩动,顶端甚至能划出一个大弧线。摩天大楼和竹竿的原理相似,都是 “细长结构”,底部被牢牢固定在地基里,越往上,离固定点越远,“杠杆效应” 就越明显。

现代摩天大楼的高度动辄超过 400 米,相当于 130 多层楼。以迪拜哈利法塔为例,总高 828 米,从地基到顶层的距离,比三个足球场连起来还要长。这么长的 “结构体”,当风吹过来时,底部因为有深厚的地基和厚重的墙体,受力后形变很小;而顶层是整个大楼最 “轻盈” 的部分,墙体厚度比底层薄,结构重量也更轻,风的作用力传递到这里,就会转化成更明显的晃动。

有人会问,为什么不把大楼建得更 “刚” 一点,比如用更粗的钢筋、更厚的墙体,让它完全不晃动?这恰恰走进了一个认知误区 —— 摩天大楼需要的不是 “绝对刚性”,而是 “可控的弹性”。

上世纪初,美国建造早期摩天大楼时,确实追求 “越刚越好”。1931 年建成的帝国大厦,用了大量厚重的钢框架和砖石墙体,试图抵御强风。可后来发现,遇到强风时,大楼底层的墙体反而容易出现裂缝 —— 因为风的力量无法被 “柔性化解”,只能全部传递到底部的固定结构上,就像一根硬邦邦的木棍,用力掰时容易从根部断裂,而有弹性的树枝反而能弯曲后恢复原状。

现在的摩天大楼,都采用 “柔性结构设计”。比如台北 101 大厦,主体结构用的是高强度钢材,这种钢材能在受力时产生轻微形变,就像弹簧一样,风把它吹弯,风停后又能恢复原样。但这种弹性也带来了一个特点:形变会沿着结构向上传递,并且越往上,形变的累积效果越明显。就像弹簧,握住底部往上推,顶端的位移量肯定比中间大。

除了结构本身的特点,高空的风力条件也让顶层晃动更突出。很多人以为,地面风越大,高空风就越大,其实两者的关系远没这么简单 —— 高空的风不仅速度更快,方向和形态也更复杂。

气象数据显示,离地面越高,风速通常越快。在地面,风速达到 5 米 / 秒就算四级风,能吹起地面的灰尘;而到了 100 米高空,风速很容易达到 10 米 / 秒以上;到了 300 米高空,风速经常突破 20 米 / 秒,相当于地面的八级风。摩天大楼的顶层,大多在 200 米以上,正好处于 “强风区”。

更关键的是,高空的风会形成 “湍流” 和 “涡旋”。地面因为有树木、房屋等障碍物,风会被打散,形成不规则的气流;而到了高空,没有了障碍物的阻挡,风会形成稳定的气流带,当这些气流遇到摩天大楼时,会在大楼两侧形成旋转的 “涡旋”。这种涡旋就像两只无形的手,一边推、一边拉,让大楼产生左右晃动。

最典型的就是 “卡门涡街” 现象 —— 当气流绕过圆柱形物体时,会在物体两侧交替产生涡旋,这些涡旋会对物体产生周期性的作用力。虽然摩天大楼不是圆柱形,但它的矩形外立面在高空中,也会形成类似的涡旋。这些涡旋对大楼底部的作用力,会被厚重的结构抵消一部分;而对顶层,几乎能完全作用在结构上,导致晃动更明显。

上海中心大厦的工程师做过一个实验:在大楼顶部安装了传感器,监测不同高度的晃动幅度。结果显示,当地面风速为 6 米 / 秒时,10 层楼的晃动幅度只有 0.5 毫米,几乎无法感知;到了 50 层,晃动幅度变成 3 毫米;到了 118 层的顶层,晃动幅度达到了 15 毫米;当地面风速增加到 10 米 / 秒时,顶层的晃动幅度能达到 30 毫米,相当于一枚硬币的直径。

这种晃动,为什么在顶层能感觉到,低层却感觉不到?除了幅度差异,还和 “晃动频率” 有关。人体对不同频率的晃动,敏感度不同。摩天大楼的晃动频率通常在 0.1 赫兹到 0.5 赫兹之间,也就是每分钟晃动 6 到 30 次。这种低频晃动,在低层时,因为幅度小,人体很难察觉;而到了顶层,幅度变大,同时这种低频晃动会和人体的 “感知频率” 更接近,让人更容易感觉到。

就像坐火车,铁轨轻微的起伏,在车厢里可能感觉不到,但如果火车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上,车身晃动幅度变大,人就会明显感觉到。摩天大楼的顶层晃动,也是这个道理 —— 幅度和频率的叠加,让人体的感知变得更清晰。

不过大家不用害怕,这种晃动不仅是正常的,还是大楼 “自我保护” 的方式。设计师在建造摩天大楼时,早就考虑到了风力带来的晃动,并且设计了专门的 “减震装置” 来控制晃动幅度。

台北 101 大厦的顶层,就装了一个重达 660 吨的 “调谐质量阻尼器”,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钢球。当大楼因为风吹而向左晃动时,这个钢球会在液压装置的控制下向右移动,抵消一部分晃动力量;大楼向右晃,钢球就向左移。这个装置能把大楼的晃动幅度减少 40% 以上,让顶层的晃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。

上海中心大厦则用了更巧妙的设计 —— 它的外形不是直上直下的矩形,而是像一条螺旋上升的 “龙”。这种螺旋形的外立面,能让风在吹过时,沿着墙面的弧度流动,减少涡旋的形成,从而降低晃动幅度。同时,大楼内部还装了多个小型的 “液体阻尼器”,里面装着特殊的液体,当大楼晃动时,液体的流动会产生阻力,减缓晃动速度。

这些减震装置的效果很明显。2018 年台风 “山竹” 袭击香港时,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(高 420 米)的顶层晃动幅度达到了 45 厘米,但因为有阻尼器的作用,晃动速度被控制在每秒 0.5 厘米以内,楼内的人只是感觉轻微的摇摆,没有任何危险。

而且,摩天大楼的晃动幅度都有严格的安全标准。国际上通常规定,摩天大楼的最大允许晃动幅度,不能超过大楼高度的 1/500。比如 800 米高的哈利法塔,最大允许晃动幅度是 1.6 米,而实际在强风天气下,它的顶层晃动幅度通常只有 30 到 50 厘米,远低于安全上限。

除了风力,摩天大楼的顶层晃动还和 “地震” 有关,但地震带来的晃动和风力晃动不一样 —— 地震晃动是从底部向上传递,底层晃动更明显;而风力晃动是从顶部开始,顶层更明显。不过现代摩天大楼的抗震设计和抗风设计是分开的,都有严格的标准,不用担心情景叠加带来的风险。

现在再回到开头的场景 —— 当你在摩天大楼的顶层,感受到轻微的晃动时,不用紧张。那不是大楼 “不牢固” 的表现,而是它在按照设计师预设的方式,灵活应对风力的作用。那些看起来 “反常识” 的晃动,恰恰是现代建筑科技的智慧体现 —— 既满足了人类对 “更高建筑” 的追求,又通过科学的设计,在自然力量面前找到了平衡。

下次路过城市里的摩天大楼,不妨抬头看看它的顶端。你可能看不到它在风中的晃动,但你要知道,在你看不见的高空,那座钢铁与玻璃建成的 “巨人”,正用它独特的 “摇摆”,与风对话,与自然共处。这种 “反常识” 的现象背后,藏着的是人类对建筑科技的不断探索,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适应。

就像人类从最早的茅草屋,到后来的多层楼房,再到如今的摩天大楼,每一步都在突破认知的边界。摩天大楼的顶层晃动,看似是一个小小的 “反常识” 细节,却折射出人类在改造自然、利用自然的过程中,越来越成熟的智慧 —— 不是对抗自然,而是学会与自然共生。

当风再次吹过摩天大楼的顶层,那些轻微的晃动,不再是让人不安的 “异常”,而是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“证明”。这或许就是摩天大楼留给我们的启示:真正的强大,不是一味地坚硬,而是在了解规律后,学会灵活应对,在变化中找到稳定的力量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艺术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艺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