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县木塔的沉默:这座67米高的积木,如何扛过40次地震?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1
核心提示:晨光漫过应县的城墙,落在佛宫寺释迦塔的檐角上。67 米高的木塔像一尊沉默的巨人,木构的骨架在风里轻轻呼吸。没有一块砖,没有

晨光漫过应县的城墙,落在佛宫寺释迦塔的檐角上。67 米高的木塔像一尊沉默的巨人,木构的骨架在风里轻轻呼吸。没有一块砖,没有一粒砂浆,全靠木头与木头的咬合,它站在这里近千年。当地人说,每次地震来的时候,能看见塔尖在晃,像一片被风吹动的叶子,可晃完了,它还是站着。从辽清宁二年建成到现在,40 次地震打在它身上,最近的一次是 1991 年,震感传到应县时,街上的人都往空地上跑,回头看木塔,只是檐角的铜铃响得更急,过后检查,连一片瓦都没掉。

这座木塔是个奇迹。全塔用了 3000 立方米的木材,光是斗拱就有 54 种,480 组。这些斗拱长得像叠起来的木盒子,有的方,有的尖,有的带着弧度,在柱子和梁枋之间层层嵌套。早年有古建筑专家爬上去看,发现每一组斗拱的榫卯都严丝合缝,却又留着一点点空隙。不是做工不精,是故意的。木材会热胀冷缩,地震时会错动,这点空隙就是给木头留的 “活动空间”。就像人在摇晃的船上会弯腰屈膝卸力,木塔的斗拱也会在地震里轻轻错动,把震力一点点分散开。

塔基更藏着巧思。看不见的地下,是两层石砌的基座,第一层深 1.5 米,第二层深 2 米,底下还垫着一层细砂。细砂是关键。地震时,地面会上下颠、左右晃,细砂能像海绵一样缓冲,让塔基不会跟着地面一起剧烈震动。1933 年,有人挖开塔基旁边的土,发现细砂层里有明显的挤压痕迹,可石基座还是平的。专家说,这层细砂就像给木塔装了个 “弹簧”,不管地面怎么晃,塔基都能稳稳托住上面的木构。

木塔的柱子排布也有讲究。第一层有 24 根外柱,4 根内柱,外柱围着内柱,像一圈卫士。这些柱子不是笔直地立着,而是微微向内倾斜,形成一个锥状的结构。这样一来,横向的震力打过来,柱子能像弓一样绷紧,把力传到梁枋上。内柱更特别,4 根内柱直抵塔顶,中间用横梁连起来,形成一个稳定的 “井” 字形。明嘉靖三十六年,山西发生 7 级地震,应县城里的房屋倒了一大半,木塔的外柱被震得微微移位,可内柱没动,靠着内柱的支撑,整个塔架愣是没散。

木材的选择也透着工匠的智慧。建塔用的都是北方的油松,这种木头纹理致密,硬度高,还耐腐朽。更重要的是,油松有很好的弹性,地震时能弯曲,震后又能恢复原状。1953 年,工作人员在检修时发现,有几根梁枋被震出了细小的裂纹,可裂纹没有继续扩大,反而因为木材的收缩,慢慢闭合了。原来,油松在干燥过程中会轻微收缩,这些收缩反而让榫卯咬合得更紧,就像伤口自己长好一样。

木塔的 “柔性” 是它能扛住地震的核心。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不一样,木塔不跟地震 “硬刚”,而是顺着震力 “卸力”。地震波过来时,斗拱先错动,分散一部分力;柱子倾斜,再卸一部分力;塔基的细砂缓冲,又卸一部分力。层层卸力下来,传到塔顶的力已经很弱了。清康熙二十二年,山西又发生一次 6 级地震,木塔的檐角被震得来回摆动,摆动的幅度有半米多,可摆动过后,塔还是稳稳地立着,连檐角的铜铃都没掉一个。

历史上的记载更能说明问题。《应州志》里写,明万历年间的一次地震,“城郭倾颓,民房尽毁,唯释迦塔屹立如故”。还有清乾隆年间的地震,“地裂数尺,井水溢出,塔晃如摆,终无倾颓之虞”。这些文字里藏着木塔的坚韧,也藏着古人的智慧。那时候没有现代的力学计算,工匠们全靠经验和观察,把自然的规律融进木构里。他们知道木材的特性,知道地震的威力,所以造出的塔不是僵硬的建筑,而是有 “生命” 的结构,能跟着自然的力量调整自己。

现在的木塔虽然有些倾斜,倾斜度已经超过了比萨斜塔,可它依然站着。工作人员在塔周围装了监测设备,监测数据显示,即使遇到轻微的震动,木塔的结构也会做出反应,斗拱会轻微错动,柱子会微微调整,就像一个老人在摇晃中稳住身体。有人说,木塔是 “活” 的,它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着时间和自然的考验。

站在木塔底下往上看,阳光从斗拱的缝隙里漏下来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近千年的时光里,40 次地震没能把它推倒,风雨没能把它侵蚀,它沉默地站着,像一个守护者。那些咬合的榫卯,倾斜的柱子,缓冲的细砂,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答案 —— 真正的坚固,不是硬抗,而是顺应;不是僵硬,而是灵活。就像这座木塔,用木头的柔软,扛住了自然的狂暴,用沉默的坚守,讲述着古人的智慧。

风又吹来了,檐角的铜铃叮当作响,像是木塔在轻声诉说。它见过辽代的明月,见过明代的风雨,见过清代的烟火,现在又见过我们这个时代的阳光。它沉默着,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,因为它用近千年的存在证明,有些智慧,能跨越时间,能抵抗灾难,能永远地流传下去。

我们现在看木塔,不只是看一座古建筑,更是看一种生存的智慧。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,人类或许很渺小,但人类的智慧能造出这样的奇迹。木塔的每一根木头,每一组斗拱,每一块基石,都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,对生命的敬畏。它扛过的不只是 40 次地震,更是近千年的时光,它沉默着,却在告诉我们,什么是真正的永恒 —— 不是永远不变,而是在变化中找到平衡,在挑战中守住根本。

夕阳西下时,木塔的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应县的土地上。它还是那样沉默,可这份沉默里,藏着太多的故事,太多的智慧。或许未来还会有地震,还会有风雨,但只要木塔还站着,这份智慧就会一直流传下去,提醒我们,向古人学习,向自然学习,在柔软中寻找力量,在沉默中坚守希望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艺术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艺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