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查看: 4|回复: 0

涿鹿之战:蚩尤的“铜头铁额”有多猛?炎黄联军的“远古版战术”

11

主题

1

回帖

69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69
发表于 昨天 18:3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  咱们上回聊完阪泉之战,黄帝和炎帝刚把“家族联盟”拧成一股绳,正琢磨着怎么带大家好好种地、多打几眼井,没成想北边突然杀过来一个狠角色——蚩尤。这主儿要是放在武侠小说里,那就是自带“战神”buff的反派,传说里说他“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”,听着就不像正常人,今天咱们就扒扒这场远古版“巅峰对决”,看看蚩尤到底多能打,炎黄联军又靠啥奇招赢了这仗。

  先说说蚩尤这号人物。他不是单枪匹马,背后跟着个“九黎部落联盟”,说白了就是九个大部落凑一块儿,论规模不比炎黄联军小。更关键的是,九黎部落那会儿的“装备水平”,简直是新石器时代的“科技狠活”。咱们之前说炎黄部落用的是啥?石斧磨得再亮还是石头,木矛头上裹层兽皮就算“精装”,顶多穿件缝了兽毛的皮甲。可蚩尤这边不一样,考古发现那会儿黄河下游的部落已经能炼青铜了——你想啊,人家手里拿的是青铜刀、青铜矛,砍石头跟切豆腐似的,身上穿的甲可能是多层兽皮加青铜片,这才有了“铜头铁额”的说法。

  更邪乎的是传说里说蚩尤有“兄弟八十一人,皆兽身人面,铜头铁额”。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说,哪来八十一个亲兄弟?大概率是九黎联盟下面有八十一个小部落,每个部落的图腾不一样,有的崇拜熊,有的崇拜虎,打仗的时候往脸上画点兽纹,再戴个兽骨做的头盔,远远看去就跟“兽身人面”似的。可就算是传说掺了水,蚩尤的战斗力也实打实的猛——当时九黎部落的人个个能打,不光因为装备好,还因为他们常年在山林里打猎,跑得比鹿快,力气比熊大,跟炎黄部落这些靠种地为生的“农民兵”比,那就是职业选手打业余的。

 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,炎黄联军简直被揍得找不着北。《山海经》里说“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”,这话一点不夸张。咱们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:两军刚碰面,蚩尤那边的士兵举着青铜刀就冲过来了,炎黄这边的士兵举着石斧迎上去,“哐当”一声,石斧直接崩了个口子,青铜刀还好好的;有的联军士兵想捅人家的甲,结果木矛戳上去跟挠痒痒似的,反被人家一刀砍断矛杆,连人带矛掀翻在地。

  有次小规模战斗,炎黄联军里一个叫“石敢当”的小首领(这名字是我瞎编的,方便讲故事),拿着部落里最锋利的石斧,瞅准一个蚩尤士兵的胸口就劈过去,心里还琢磨着“这下准能赢”。结果“铛”的一声,石斧弹飞了,人家就跟没事人似的,反手一矛就扎进了石敢当的胳膊。石敢当疼得直咧嘴,后来跟战友说:“那家伙的甲硬得跟山上的岩石似的,砍都砍不动,这仗没法打!”

  不光装备不如人,蚩尤还会玩“天气战术”。涿鹿这地方本来就多雾,九黎部落常年在这儿活动,熟门熟路;蚩尤还懂点天文,能根据云的走向判断啥时候起雾、啥时候刮风。有一回,炎黄联军刚摆好阵型,突然起了大雾,五步之外看不见人,士兵们慌得跟没头苍蝇似的,互相喊着名字找队友。结果蚩尤联军借着雾摸过来,一顿砍杀,联军死伤惨重,黄帝差点被人家活捉,最后带着残兵退到了山上,才算喘了口气。

  退到山上之后,黄帝召开了“紧急军事会议”,参会的有炎帝、还有各个部落的首领。炎帝先开口,叹了口气说:“蚩尤这伙人太猛了,硬拼咱们根本不是对手,要不咱们再往南退退?”话音刚落,一个年轻的部落首领就跳起来反对:“退?再退咱们的地就被抢光了,粮食也没了,到时候不用打,咱们自己就饿死了!”

  黄帝没说话,蹲在地上画了个战场的草图,琢磨了半天说:“硬拼不行,咱们得想巧招。蚩尤的优势是装备好、能打雾战,咱们的优势是啥?咱们人多,还懂种地、会驯养野兽,不如从这上面想办法。”

  第一个招儿,就是造“指南车”。这玩意儿不是神话里说的“车上有个仙人,手指南方不动”,而是黄帝让人找了块天然磁石,磨成勺子形状,放在一个铜盘里,勺子的柄永远指着南方。有了这东西,就算再起大雾,联军也能辨清方向,不至于像之前那样乱作一团。后来有次大雾,蚩尤联军又想偷袭,结果黄帝带着人借着指南车绕到了他们后方,把蚩尤的粮草给烧了——你想啊,蚩尤士兵再能打,没饭吃也撑不住,第一次慌了神。

  第二个招儿,是“兽兵冲锋”。炎黄部落平时种地之余,会驯养一些猛兽,比如熊、罴、貔貅(可能是豹子之类的动物),本来是用来打猎的,这会儿派上了用场。黄帝让人把这些猛兽饿了两天,然后在它们身上绑上彩绳,训练它们听鼓声冲锋。决战那天,炎黄联军先敲起大鼓,猛兽们一听鼓声,嗷嗷叫着就冲了过去。蚩尤的士兵平时见的是山林里的野兽,没见过这么多被驯养的猛兽,吓得纷纷后退,阵型一下子就乱了。

  第三个招儿,是“阵法配合”。黄帝把联军分成三部分:前面是“兽兵队”,负责冲散敌人阵型;中间是“长兵队”,拿着木矛和石斧,趁敌人混乱的时候进攻;后面是“弓箭队”,负责远程射杀逃跑的敌人。还安排了一支“机动队”,绕到敌人侧翼,防止他们逃跑。这套战术放在现在看可能很简单,但在当时绝对是“高科技”——蚩尤联军平时打仗全靠猛冲,没见过这么有章法的打法,很快就被打得节节败退。

  决战那天,涿鹿之野尘土飞扬,鼓声、兽吼声、士兵的喊杀声混在一起。蚩尤一开始还想凭着“铜头铁额”硬拼,可他的青铜刀砍在猛兽身上,顶多划个口子,猛兽反而能把他的士兵扑倒;他的青铜甲虽然硬,但架不住联军的木矛和石斧一起上,有的士兵被十几根木矛同时刺穿,就算有青铜甲也挡不住。

  打到后来,蚩尤联军的粮草被烧,士兵死伤惨重,连他的几个得力手下都被联军活捉了。蚩尤见大势已去,骑着一匹快马想逃跑,结果黄帝早就安排了“机动队”在后面追。最后,蚩尤在一个叫“解州”的地方被追上,当场被杀。传说黄帝为了震慑其他部落,把蚩尤的头砍下来,挂在旗杆上,九黎部落剩下的人见首领死了,要么投降,要么往南方逃跑,慢慢融入了其他部落。

  这场涿鹿之战,看起来是炎黄联军赢了,其实是“智慧”打赢了“蛮力”。蚩尤的“铜头铁额”再猛,也架不住黄帝的巧招:指南车破了雾战,兽兵冲了阵型,阵法补了漏洞。更重要的是,这场仗之后,炎黄联盟又吸收了九黎部落的一部分人,地盘扩大到了整个黄河流域,越来越多的部落认可了黄帝的领导,慢慢形成了“华夏族”——也就是咱们汉族的前身。

  可能有人会问:远古时候的战争,真的有这么精彩吗?其实很多细节是根据传说和考古发现推测的,但核心道理没变: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,打仗从来不是只靠“猛”,更靠脑子。蚩尤有装备优势,却不懂变通;黄帝虽然初期吃亏,但能总结经验、想出对策,这才是他能赢的关键。

  而且,这场仗还留下了一个重要的“遗产”——华夏民族从此知道了“团结”和“智慧”的重要性。后来不管遇到多少困难,比如洪水、外族入侵,大家都会想起涿鹿之战:当年那么猛的蚩尤都能打败,只要咱们团结起来、多动脑子,就没有过不去的坎。这股子精神,一直传到了今天,成了咱们华夏文明的根。

  最后再补一句:传说里蚩尤后来被尊为“战神”,甚至有的地方还给他立了庙。为啥?因为他虽然输了,但他的“猛”让后人佩服;更因为他的失败,促成了华夏民族的融合。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
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: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投诉/建议联系

45471001@qq.com
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复制和建立镜像,
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
  • 关注公众号
  • 扫码赞助我们
Copyright © 2001-2025 读到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 鲁ICP备19059357号-1
关灯 快速发帖
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
QQ客服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