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《清明上河图》忽略的细节:外卖小哥、网红店铺与北宋汴京的商业狂欢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3
核心提示:站在故宫博物院的展柜前,凝视《清明上河图》的绢本真迹时,目光总容易被虹桥上拥挤的人群、汴河里满载的漕船吸引。可若俯身贴近


站在故宫博物院的展柜前,凝视《清明上河图》的绢本真迹时,目光总容易被虹桥上拥挤的人群、汴河里满载的漕船吸引。可若俯身贴近画卷,顺着汴河沿岸的青石板路慢慢挪动视线,会发现那些藏在边角里的细碎场景 —— 穿短衫的男子肩挎竹编食盒,脚步匆匆掠过临街的酒肆;朱红门面的店铺前,伙计正踮脚往门楣上挂新写的招牌;巷口的小摊边,几个孩童围着蒸笼探头,白汽裹着甜香飘出画外。这些被多数人忽略的细节,藏着北宋汴京最鲜活的商业密码,拼凑出一场跨越千年的市井狂欢。

那挎着食盒的男子,便是汴京城里的 “外卖小哥”。他头戴幞头,身穿圆领窄袖短衫,腰间系着青布带,带子上挂着个小铜铃,走路时叮当作响。肩上的食盒分三层,外层雕着缠枝纹,提手处包着防滑的麻布,底层垫了棉絮 —— 想来是为了给热食保温。他的目的地该是虹桥东侧的那艘客船,船头站着位穿长衫的商人,正频频朝岸边张望。或许是商人赶路匆忙,没来得及寻店吃饭,便托人从城里的馆子订了餐。这样的场景并非画师虚构,《东京梦华录》里早有记载:“市井经纪之家,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,不置家蔬。” 汴京城里的寻常人家,懒得做饭时便叫外卖,连皇宫里的徽宗皇帝,也常让御膳房之外的馆子送 “熝鸡”“糟蟹” 进来,可见外卖在当时早已不是新鲜事。

这位 “外卖小哥” 的食盒里,说不定装着汴京时下最热门的吃食。可能是州桥夜市上卖的 “旋炒肺子”,用羊肺加花椒、茴香爆炒,装在粗瓷碗里还冒着热气;也可能是 “燠鸭”,把鸭子煮得酥烂后淋上酱汁,再用荷叶包好,既能保味又显雅致。他走过的街边,正有小贩推着独轮车叫卖 “糖粥”,车上的铜锅冒着白汽,车把上挂着一摞粗瓷碗,有人停下脚步,掏出几文钱,小贩便用长柄勺舀出稠厚的粥,撒上一把芝麻碎。这样的流动小摊,在汴京城里随处可见,从清晨到深夜,循着香气就能找到吃食,构成了外卖业态之外,更接地气的饮食网络。

顺着 “外卖小哥” 的脚步往南走,便能看见那座最惹眼的店铺 —— 孙羊正店。它的门面比旁边的铺子高出半截,朱红的木柱撑起层层叠叠的彩绸,这便是北宋酒楼特有的 “彩楼欢门”,相当于如今的网红店招牌。门楣上挂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,写着 “孙羊正店” 四个大字,旁边还挂着两盏琉璃灯,白天看着鲜丽,夜里点亮了更显华贵。正店门口站着四个伙计,有的在引客,有的在搬酒坛,还有个伙计正拿着纸笔记账,旁边堆着几摞写满字的纸 —— 想来是客人订座的单子。北宋的 “正店” 不同于普通的 “脚店”,能自己酿酒,还能批发酒给脚店,孙羊正店便是当时汴京七十二家正店之一,名气大到连外地商人来汴京,都要特意来这里打卡。

走进孙羊正店,里面的热闹更甚。一楼的大堂里摆着十几张方桌,坐满了食客,有的在喝酒划拳,有的在听旁边桌子上的歌妓弹琵琶。二楼的雅间挂着竹帘,隐约能看见里面的人举杯谈笑,伙计端着托盘上楼时,脚步轻快,托盘里的瓷碗瓷碟纹丝不动。后厨里更是忙碌,厨师们围着灶台,有的在颠勺炒肉,有的在切菜,灶台上的铜锅冒着青烟,香味顺着窗户飘到街上。店里卖的酒是自家酿的 “羊羔酒”,用糯米、羊肉熬煮后发酵,喝起来带着点甜香,深受客人喜欢。除了堂食,孙羊正店也做外卖,常有客人派人来订整桌的菜,伙计便用食盒装好,让专门的 “外卖小哥” 送去,最远能送到城外的庄园。

孙羊正店旁边的铺子,也各有各的特色。有家卖 “香药” 的铺子,门口摆着几个玻璃罐,里面装着不同颜色的香料,有从岭南运来的沉香,从西域来的乳香,还有本地产的薄荷。老板坐在柜台后,手里拿着小秤,正在给客人称香料,旁边的货架上还摆着胭脂、香粉,是给女客准备的。还有家卖 “书籍字画” 的铺子,门口挂着几幅画,有山水也有花鸟,里面的书架上摆着线装书,几个文人模样的人正凑在书架前翻书,时不时低声讨论几句。这些铺子不像孙羊正店那样张扬,却各有各的老主顾,靠着口碑慢慢积累起名气,成了汴京城里小有名气的 “特色店”。

到了傍晚,汴京的商业狂欢才真正进入高潮。夕阳把汴河染成金色时,街边的店铺开始点亮灯笼,夜市就此拉开帷幕。州桥附近的夜市最是热闹,从州桥向南到朱雀门,向西到龙津桥,两边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,卖吃食的、卖玩具的、卖杂货的,应有尽有。卖 “焦碱水锥” 的小摊前围满了人,老板把米粉做成圆锥状,放在油里炸得金黄,再蘸上白糖,咬一口又脆又甜。卖 “捏面人” 的艺人坐在小马扎上,手里的面团捏几下就变成了孙悟空、猪八戒,引得孩子们围着不肯走。还有卖 “影戏” 的,用白纸做成屏幕,借着灯笼的光,让小人在屏幕上动起来,旁边的人一边看一边喝彩。

夜市里的吃食,花样比白天还多。除了白天常见的糖粥、炒肺子,还有 “冷淘”,就是凉面,用黄瓜丝、萝卜丝拌着吃,夏天吃最爽口;“馓子” 是用面粉炸成的,盘成环状,又脆又香,能当零食吃;“糖蒸酥酪” 是用牛奶、白糖蒸的,口感细腻,像是如今的布丁。客人们坐在摊子前的小凳上,一边吃一边聊天,伙计们穿梭在摊位之间,吆喝声、笑声、餐具碰撞声混在一起,热闹得让人舍不得离开。《东京梦华录》里说汴京的夜市 “直至三更尽,才五更又复开张”,有的摊子甚至通宵营业,夜里饿了随时能找到吃的,这样的便利,即便是如今的大城市,也未必能完全比得上。

汴京的商业狂欢,不止体现在吃喝上,还体现在 “买买买” 的乐趣里。马行街是城里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,两边的店铺卖什么的都有。卖 “绸缎” 的铺子,门口挂着五颜六色的丝绸,有蜀锦、吴绫,还有本地织的汴绸,老板娘坐在柜台后,拿着尺子给客人量布,嘴里还说着布料的好处:“这蜀锦结实,做件袄子能穿好几年,颜色也鲜亮,穿出去人人都夸。” 卖 “瓷器” 的铺子,货架上摆着青瓷、白瓷、黑瓷,有碗、有盘、有花瓶,老板拿着个青瓷碗,轻轻敲了敲,声音清脆,笑着对客人说:“您听这声儿,是正经的汝窑瓷,难得的好东西。”

除了这些固定的店铺,汴京城里还有各种 “集市”。每月初一、十五,相国寺会举办庙会,寺里寺外摆满了摊位,卖古玩的、卖字画的、卖小吃的,还有耍杂技、说书的,热闹非凡。有卖 “泥孩儿” 的,用泥土捏成胖乎乎的小孩,涂上颜色,可爱得很,女人们喜欢买回去给孩子当玩具。有卖 “花” 的,春天卖桃花、杏花,夏天卖荷花、石榴花,秋天卖菊花、桂花,冬天卖梅花、水仙,不管什么季节,都能买到新鲜的花。庙会上还有 “相面” 的,摆个小桌子,上面放着罗盘,嘴里念念有词,吸引不少人围观。

汴京的商业之所以能如此繁荣,离不开便利的交通。汴河是城里的 “黄金水道”,从江南运来的粮食、丝绸、茶叶,从北方运来的煤炭、马匹,都通过汴河运到城里。虹桥下的汴河里,漕船一艘接着一艘,有的在卸货,有的在装货,搬运工们扛着货物,来回穿梭,汗流浃背却干劲十足。除了汴河,城里的陆路交通也很便利,街道宽阔,有专门的 “马道” 和 “人行道”,马车、轿子、行人各行其道,互不干扰。城里还有 “递铺”,相当于如今的快递站,能把信件、包裹送到全国各地,商人们做生意也更方便。

在这场商业狂欢里,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“外卖小哥” 靠着跑腿赚钱,养活一家人;孙羊正店的老板靠着好手艺和好服务,把生意做得红火;夜市里的小贩靠着勤劳,挣些辛苦钱;逛街的市民则在吃喝玩乐中,享受着汴京的繁华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。画师张择端把这些场景一一画进《清明上河图》,不是偶然,而是因为这些平凡的细节,才是汴京最真实的模样,才是北宋商业繁荣最有力的证明。

如今再看《清明上河图》,那些曾经被忽略的 “外卖小哥”“网红店铺”,不再是画卷里的边角料,而是鲜活的历史印记。它们告诉我们,千年前的汴京,早已有着成熟的商业业态,有着热闹的市井生活,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那场跨越千年的商业狂欢,虽然已经落幕,但它留下的印记,却永远刻在《清明上河图》里,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里,等着我们去发现,去品味,去传承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艺术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艺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