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朝四百多年的江山,留下的故事能装好几车。有斩蛇起义的刘邦,有北击匈奴的刘彻,也有写就《史记》的司马迁。可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到汉武帝就断了档,后来能把西汉历史补全,还写出一部《汉书》,靠的是一家子能人 —— 班家。这班家不算顶级豪门,却个个能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咱们慢慢说他们的故事,看看这家人为汉朝到底做了啥。
先说班彪,这是班家发迹的头一位。王莽篡汉后天下大乱,到处都是起义军,班彪老家在扶风安陵,也就是如今陕西咸阳一带,兵荒马乱待不住,他带着家人往西跑,躲到了河西走廊。那会儿河西有个将军叫窦融,是个有眼光的人,把河西治理得还算太平,班彪就去投奔他。窦融知道班彪有学问,常跟他商量事儿。后来刘秀在河北称帝,成了汉光武帝,窦融琢磨着该归顺谁,班彪劝他:“现在天下群雄,就刘秀是汉室宗亲,又有本事,跟着他准没错。” 窦融听了这话,带着河西五郡归了刘秀,刘秀高兴得很,后来封窦融为安丰侯。班彪这一劝,不仅帮窦融选对了路,也让自己在新朝廷里有了立足之地。
不过班彪最上心的还是写历史。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没写汉武帝之后的事儿,有些好事之徒随便瞎写,要么漏了重要内容,要么编假故事。班彪看着着急,下决心接着《史记》写,一写就是几十篇,后来人们叫这部分《后传》。他写史有规矩,只记真事儿,不瞎发挥,不因为谁有权有势就说好话,也不因为谁倒霉就踩一脚。刘秀知道他实在又有学问,把他调到京城做郎中,后来还让他教太子读书。班彪一辈子没当过大官,可他给班家攒下了学问的底子,还为后来《汉书》的成书铺了路,这功劳可不小。
班彪去世时,班固才二十出头。他看着父亲没写完的《后传》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接着写,还要把整个西汉的历史都记下来。那时候他在老家,天天闷在屋里查资料、写稿子,一晃就是好几年。可麻烦突然找上门,有人跟朝廷告状,说班固 “私修国史”,这在当时是大事,弄不好要杀头。汉明帝没细问,就派人把班固抓起来关进京兆狱,连他写的稿子也搜走了。
班固被抓,家里人都慌了,尤其是弟弟班超,当时才二十岁左右,急得不行。他知道哥哥冤枉,跟地方官说没用,干脆收拾行李跑到洛阳,直接给汉明帝上书,把哥哥写史的目的、内容都说了,还恳求皇帝派人去查。汉明帝爱才,听班超这么说,赶紧让人把班固的稿子拿来瞧。这不看还好,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—— 班固写的稿子条理清楚、史实准确,文笔还特别好,比宫里史官写的强多了。汉明帝当即下令放了班固,不仅不怪他,还任命他为兰台令史,让他专门在宫里写史,后来又升他为郎官,让他继续完成《汉书》。
班固这下时来运转,可没敢放松,在兰台(汉朝皇家图书馆)里查典籍、对史料,一干就是二十多年。《汉书》不好写,从汉高祖开国到王莽篡汉,二百多年的历史,要分纪、表、志、传四个部分,每一部分都得仔细核对。比如写《百官公卿表》,得弄清楚汉朝每个官职的设置,每个时期的官员是谁,不能错一个;写《食货志》,要知道汉朝的粮食产量、货币制度,甚至老百姓的赋税多少,这些都得从旧档案里扒出来。班固不仅写得细,还有见解,他新增的《刑法志》《地理志》,把汉朝的法律制度、地域沿革都记了下来,后来人研究汉朝历史,离了这些根本不行。
除了写《汉书》,班固还干了件大事。汉章帝时,经学有点乱,不同学者对经书的解释不一样,大臣开会都吵来吵去,章帝想把经学统一,就召集全国名儒在白虎观开大会,让大家讨论经书义理,班固负责整理讨论结果,写成了《白虎通义》。这本书统一了汉朝的儒家思想,影响了当时的教育,还成了汉朝治国的思想依据之一。可惜班固晚年卷入窦宪的案子,窦宪是大将军,后来因谋反被赐死,班固曾在他手下做事,受了牵连,被抓进监狱,最后病死在牢里。他去世时,《汉书》还有《八表》和《天文志》没写完,这事儿就落到了妹妹班昭身上。
班超比班固小几岁,兄弟俩性格不一样。班固喜欢安安静静写稿子,班超从小爱折腾,喜欢舞刀弄枪,还爱读兵法。早年他跟哥哥在洛阳,班固做兰台令史,班超帮着抄抄写写赚家用。可抄了没几天,班超烦了,放下笔叹气:“大丈夫这辈子,没大志向也该学学傅介子、张骞,到西域立功封个侯,怎么能天天跟笔墨打交道?” 旁边人笑他,他不在乎:“你们这些人,懂什么大丈夫志向?”
后来机会真来了。永平十六年,汉明帝派窦固出兵打匈奴,班超跟着去了。窦固看他有本事,让他带三十六人出使西域,说服西域各国跟汉朝和好,一起对付匈奴。班超第一站到鄯善国,鄯善王一开始热情,没几天态度就冷淡了。班超琢磨,肯定是匈奴使者也来了,鄯善王拿不定主意。他跟手下人说:“咱们处境危险,匈奴使者来了,鄯善王要是把咱们抓去送匈奴,咱们连骨头都剩不下。” 手下人慌了,问怎么办,班超说: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!今晚就去烧匈奴使者的帐篷,杀了他们,鄯善王没退路,自然归降。”
当天晚上刮大风,班超带三十六人分成几队,一部分人拿鼓藏在帐篷后面,一部分人拿刀枪埋伏在旁边。他让人点火把扔到匈奴帐篷里,帐篷烧起来,后面的人敲鼓呐喊,声音震天。匈奴人从梦里惊醒,乱作一团,班超带头冲进去杀了三个匈奴人,手下人杀了三十多个,剩下的不是被烧死就是跑了。第二天,班超把鄯善王请来,扔出匈奴使者的头,鄯善王吓得脸白,赶紧答应跟汉朝结盟,还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。
这事儿传到洛阳,汉明帝高兴,任命班超为军司马,让他继续出使西域。接下来他到于阗国,于阗王听匈奴使者的话,对班超不客气,还让巫师吓唬他,说要杀班超的马祭神。班超不慌,让巫师来取马,巫师一到就被他拔刀杀了,然后拿着巫师的头去见于阗王,把于阗王骂了一顿。于阗王早听说班超在鄯善杀匈奴使者的事,吓得赶紧杀了匈奴使者,归降汉朝。
从那以后,班超在西域待了三十多年。他凭智慧和勇气收服一个又一个西域国家。平定莎车时,他放假消息让莎车王以为他要撤退,趁其放松警惕连夜出兵打败莎车;对付龟兹时,联合乌孙等国前后夹击,收服龟兹。汉和帝时,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顺汉朝,汉朝重新设西域都护府,班超任西域都护,后来被封为定远侯。
班超在西域不仅帮汉朝稳定边疆,还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的交流。他派人把西域的葡萄、苜蓿带到中原,把中原的丝绸、铁器传到西域,还保护丝绸之路畅通,让东西方商队安全往来。可班超老了特别想家,给汉和帝上书:“臣不敢望到酒泉郡,但愿生入玉门关。” 汉和帝犹豫,班昭又上书求情,皇帝才答应让他回来。公元 102 年,七十一岁的班超回到洛阳,没几个月就去世了。
班昭是班彪的女儿,班固和班超的妹妹,从小跟着父亲哥哥读书,学问不比男人差,当时人叫她 “曹大家”(她嫁给曹世叔,“大家” 是对有学问妇女的尊称)。班固去世后,《汉书》没写完,汉和帝知道班昭有才,把她召到宫里让她继续写。班昭住在东观(汉朝皇家档案馆),查资料、续写,花好几年补全《八表》,后来又帮马续写完《天文志》。《汉书》这下才算真正完成,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,跟《史记》并称 “史汉”,后来二十四史大多照着《汉书》的体例写。
除了写史,班昭在宫里还有别的作用。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和宫里贵人都跟着她读书,班昭不仅教经书,还教做人道理和宫里礼仪。邓绥后来成太后临朝听政,很多事都请教班昭,班昭常给她提建议,劝她重视农业、减轻赋税,重用有本事的大臣,不任人唯亲。当时大臣有不清楚的,尤其是关于《汉书》的问题,都会来问班昭,连马融这样的大学者,都得跪在东观阁楼下听她讲解《汉书》才能明白。
班昭活到七十多岁,去世时邓太后亲自穿素服悼念她,大臣们也都去送葬,可见大家多尊重她。她没上过战场,没做过大官,可补全了《汉书》,教出皇后这样的学生,帮朝廷处理政事,更重要的是,她用学问和品德改变了当时人对妇女的看法,让大家知道妇女也能有大才学,也能为国家做贡献。
班家这一家人,班彪奠基,班固修史,班超拓疆,班昭补史,从不同方面为汉朝立下大功。他们不是王侯将相,却凭着学问、勇气和坚持,在汉朝历史上留下印记。汉朝能有四百多年基业,成为强盛王朝,离不开像班家这样的人 —— 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为王朝添砖加瓦,这才是真正的杰出人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