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当初独揽蜀汉朝中大权 诸葛亮最后为什么还能千古流芳

   2025-10-25 读到章伟20
核心提示:现在说起诸葛亮,多数人脑子里跳出来的,要么是《三国演义》里呼风唤雨的 “妖人”,要么是课本里 “鞠躬尽瘁” 的忠臣。可细琢

现在说起诸葛亮,多数人脑子里跳出来的,要么是《三国演义》里呼风唤雨的 “妖人”,要么是课本里 “鞠躬尽瘁” 的忠臣。可细琢磨琢磨,这事儿有点怪 —— 他在蜀国后期,差不多是把所有权力都攥在手里了。上到朝堂决策定夺国策,下到领兵打仗调度粮草,连后主刘禅都得乖乖听他的,说是 “政由葛氏,祭则寡人”,一点不夸张。

换在别的朝代,这种 “独揽大权” 的主儿,多半要被骂成 “权臣”“奸相”,搞不好还得落个 “谋朝篡位” 的骂名。远的不说,就说东汉末年的曹操,论本事论贡献都不差,就因为把汉献帝捏在手里,到现在还有人骂他 “汉贼”。可诸葛亮偏偏不一样,不仅蜀国没人说他坏话,后世千百年里,皇帝把他当忠臣榜样,文人把他当精神偶像,老百姓更是把他捧得跟神似的。这到底是为啥?

先得说说诸葛亮掌权的底子 —— 不是他抢来的,是刘备硬塞给他的。章武三年,刘备在白帝城快不行了,把诸葛亮叫到跟前,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:“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 这话听着吓人,其实是刘备看准了诸葛亮的为人。当时蜀国啥光景?夷陵之战刚败,几万精锐打光了,关羽张飞死了,荆州丢了,内部还有南中叛乱,外面曹魏孙权虎视眈眈,简直是个烂摊子。刘禅才十七岁,搁现在就是个高中生,根本扛不起这担子。刘备把江山托付给诸葛亮,不是放权,是 “托孤”,是把整个蜀国的生死存亡压在了他身上。

诸葛亮接了这摊子,没像别的权臣那样先给自己捞好处。他第一件事是稳定内部,亲自带兵南征,七擒孟获平定南中,把蜀国的后院稳住。回来之后,又忙着搞内政,制定《蜀科》规范法律,派人整修都江堰,发展蜀地的农业。蜀地本来就物产丰富,经他这么一折腾,粮食多了,人口稳了,连纺织业都起来了,后来北伐的粮草,不少都是这时候攒下的。他没给自己修豪宅,没给自己敛钱财,家里只有 “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顷”,连子弟都没安排到重要岗位上,跟那些掌权后就鸡犬升天的权臣比,简直是两个极端。

更少见的是,他掌权却不 “专权”。诸葛亮提拔人,从来不是看关系,是看本事。蒋琬本来是个县长,因为喝酒误事被刘备罢官,诸葛亮觉得他有大才,一步步把他提拔成长史,后来还指定他当自己的接班人。费祎、董允这些后来撑起蜀国的大臣,也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。他跟刘禅汇报工作,从来不是含糊其辞,而是事无巨细都说明白。写《出师表》的时候,连 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” 这种细节都叮嘱到了,甚至还推荐了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这些人,让刘禅有事多跟他们商量。这哪是权臣干的事?分明是怕小皇帝走弯路,把所有后路都给铺好了。

还有件事特别能说明问题 —— 街亭失守。建兴六年,诸葛亮第一次北伐,派马谡去守街亭。马谡本事是有,可太骄傲,把军营扎在山上,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,打了个大败仗。北伐的大好形势就这么没了,换作别的掌权者,多半会找个替罪羊杀了了事,自己顶多装装样子罚酒三杯。可诸葛亮不这么干,他先是把马谡斩了,然后主动给刘禅上书,说自己 “授任无方,明不知人”,请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三级。从丞相降到右将军,还得继续执掌军政大事。这事儿在古代官场里,简直是闻所未闻。权臣犯错,要么遮遮掩掩,要么迁怒于人,像诸葛亮这样主动认错、自降官职的,找不出第二个。

他北伐的事儿,也常有人说三道四,说他是穷兵黩武,把蜀国拖垮了。可换个角度想,当时的蜀国,面积只有魏国的三分之一,人口还不到魏国的四分之一。要是诸葛亮不主动北伐,等着魏国休养生息,国力越来越强,蜀国早晚也是被吞并的命。他北伐,其实是 “以攻为守”,逼着魏国把精力放在西边,没法全力对付蜀国。而且他北伐的时候,对老百姓也很体恤,从来没像别的军队那样抢粮抢钱。蜀地的老百姓,就算负担北伐的粮草,也没怎么抱怨,因为他们知道,诸葛亮是在为蜀国的生存拼命。

诸葛亮一辈子,最让人佩服的是 “不忘初心”。他当初跟着刘备,是为了 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。刘备死了,他明明有能力取而代之,却始终把自己当成蜀国的臣子。刘禅不管事,他没架空刘禅,反而处处维护刘禅的皇权。他去世之前,还特意安排好后事,把权力平稳地交给蒋琬、费祎,没让自己的家人沾一点权力的光。他死的时候,蜀国老百姓都哭了,街头巷尾都在悼念他,连魏国的司马懿都对他佩服不已。

后来的皇帝们喜欢推崇诸葛亮,其实是有原因的 —— 他们需要这样一个 “忠臣范本”,告诉大臣们:就算你权力再大,只要忠心耿耿,不谋私利,就能名留青史。文人们喜欢诸葛亮,是因为他 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 的精神,北伐那么难,他还是一次次领兵出征,这种坚持和执着,戳中了很多读书人的心底。老百姓喜欢诸葛亮,是因为他清廉、公正,实实在在为国家做事,没把权力当成自己的私产。

现在再回头看,诸葛亮独揽蜀汉朝权,跟那些谋权篡位的权臣根本不是一回事。他的权力,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,是为了保住蜀国的江山,是为了 “兴复汉室” 的理想。他掌权的时候,没贪过一分钱,没害过一个忠臣,没给家人谋过一点好处,反而把自己的一辈子都耗在了蜀国的事业上。最后积劳成疾,死在五丈原的军营里,真正做到了 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。

这样的人,就算独掌大权,又怎么会被人骂?反而会被人记住千百年。因为人们心里都有杆秤,分得清谁是为自己谋利的权臣,谁是为国家拼命的忠臣。诸葛亮的千古流芳,不是因为他会呼风唤雨,也不是因为他打赢了多少仗,而是因为他用一辈子的行动,证明了什么叫 “忠诚”,什么叫 “担当”。这种品质,不管过多少年,都不会过时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历史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历史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