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朝为什么是历史上最多名将的朝代 汉朝治国理念就是以武治国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10
核心提示:一般说起汉朝,多数人先想到的是汉武帝的雄才大略,或是卫青霍去病的铁骑踏破匈奴,再不然就是司马迁笔下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。但

一般说起汉朝,多数人先想到的是汉武帝的雄才大略,或是卫青霍去病的铁骑踏破匈奴,再不然就是司马迁笔下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。但有个事儿其实挺有意思 —— 为啥偏偏是汉朝,能冒出那么多名将?从汉初的韩信、周勃,到武帝朝的卫霍,再到后来的赵充国、班超,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能拿得出手的狠角色,搁别的朝代,能有一两个这样的人物就够吹几百年了,汉朝却跟批发似的,一茬接一茬。这事儿不是巧合,根子其实在汉朝的治国理念上 —— 说直白点,这是个打骨子里就尚武的朝代,所谓 “以武治国”,不是喊口号,是真真切切落实在过日子、办事情里的。

要讲汉朝的尚武,得从刘邦说起。这老刘不是啥贵族出身,就是沛县一个亭长,搁现在顶多算个乡镇干部。秦末天下大乱,他跟着起哄造反,一开始也就是个小头目,打了不少败仗,好几次差点把命丢了 —— 彭城之战被项羽追着跑,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;荥阳被围的时候,靠纪信假扮自己才逃出来。但就是这么个屡败屡战的主儿,偏偏懂一个道理:这年头,手里没兵、没能打的人,啥都白搭。他身边的人,要么是拎着刀就能上的狠角色,比如樊哙,早年杀狗的,打起仗来不要命;要么是懂军事、会谋划的,比如韩信,一开始在项羽那儿不受待见,跑到刘邦这儿,立马被拜为大将军,明修栈道暗度陈仓,一口气把三秦给拿下来了。

刘邦当了皇帝之后,其实日子并不好过。北边的匈奴越来越横,韩王信投降匈奴,刘邦带着三十万大军去打,结果在白登被围了七天七夜,最后靠送钱送美女才解围。这事儿给了刘邦一个大教训:汉朝刚立国,打仗的本事还没到家,得攒点力气。所以汉初搞休养生息,文景之治的时候轻徭薄赋,看着像是不怎么提打仗的事儿,其实不是不重视,是在为以后的 “武” 攒家底。就说养马吧,匈奴是骑兵,来无影去无踪,汉朝要想跟人家打,没骑兵不行,没马更不行。文帝的时候就下了规定,老百姓养一匹马,能免三个人的徭役;景帝的时候接着干,还在边境设了 “六郡良家子” 的选拔,专门挑那些会骑马射箭的年轻人,慢慢攒下了骑兵的底子。到汉武帝登基的时候,宫里的厩马多到几十万匹,连拉车的马都得挑毛色一样的,这才有本钱跟匈奴叫板。

汉朝的名将多,还有个关键原因:不看出身,只看本事。这一点太重要了,搁别的朝代,你要是个奴隶或者私生子,想当将军?门儿都没有。但汉朝不这么玩。卫青你知道吧,早年就是平阳公主家的骑奴,天天伺候人骑马,连个正经身份都没有。结果汉武帝看他身手好、脑子清楚,就给了他机会,让他跟着军队去打匈奴。第一次出征,其他几路军队不是打败了就是没找到敌人,就卫青这一路,直接摸到了匈奴的龙城,杀了七百多个匈奴人,一战成名。后来卫青又打了好几次胜仗,从骑奴变成了长平侯,还娶了平阳公主,这要是在别的朝代,简直不敢想。

霍去病更离谱,十七岁就跟着卫青打仗,还是个私生子,按说身份更尴尬。但这小伙子猛啊,带着八百个骑兵,脱离大部队,深入匈奴腹地几百里,把匈奴的相国、当户都杀了,还俘虏了单于的叔父,回来之后汉武帝直接封他为冠军侯,意思就是 “勇冠三军”。后来霍去病打河西之战,六天之内连破匈奴五个王国,把河西走廊给拿了下来,匈奴人哭着唱 “失我祁连山,使我六畜不蕃息;失我焉支山,使我嫁妇无颜色”。你看,不管你出身多低,只要能打胜仗,汉朝就敢给你官做、给你爵位,这种不拘一格的选拔方式,让很多有军事天赋的人都冒了出来。

再说说李广,这也是个典型。李广是世代传下来的军人,先祖是秦朝的李信,按理说门第不低,但他照样得靠自己的战功一步步升。李广在边境打了几十年仗,匈奴人怕他,叫他 “飞将军”,只要他守在哪个关口,匈奴就不敢靠近。有一回李广带着一百个骑兵,遇到了匈奴的几千骑兵,手下人都慌了,想跑。李广说:“跑啥?咱们离大部队远,一跑人家就追上来了,肯定死。咱们不跑,匈奴还以为咱们是诱敌的,不敢动。” 然后李广就带着人往前冲,还下马休息,匈奴人果然不敢动,等到天黑就撤了。李广一辈子没封侯,运气是差了点,但他的故事能看出来,汉朝的军人不管出身如何,都得靠真本事吃饭,这种环境下,想不出名将都难。

汉朝的 “以武治国”,还不是光靠打仗,而是把军事融入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。比如兵役制度,汉朝的成年男子,只要身体没问题,都得服兵役。先是在本地当 “材官” 或者 “骑士”,材官是步兵,骑士是骑兵,练上一年半载;然后要到京城当 “卫士”,或者到边境当 “戍卒”,要么保卫皇宫,要么守边境。这样一来,全国很多人都有军事训练的经历,兵员素质有保障。汉武帝的时候,还搞了募兵制,专门招募那些勇猛善战的人,组成精锐部队,比如 “羽林军”,就是从陇西、天水这些地方挑的良家子,这些人战斗力强,成了军队的核心。

还有对军功的奖励,那是真金白银的实在。汉朝的封侯制度里,“军功侯” 占了一大半,只要你能打胜仗,缴获敌人的首级、俘虏敌人的将领,或者拿下敌人的城池,都能立功。立了功就能封爵,有了爵位就能有食邑,就是国家给你一块地,地里的老百姓交的税都归你。卫青因为抗击匈奴的战功,食邑最多的时候有三万户,啥概念?就是三万户老百姓的税都给他,这财富想想都吓人。霍去病封冠军侯,食邑也有一万多户。这种奖励机制,谁不拼命?别说普通人了,就连一些贵族子弟,也想着靠军功挣爵位,比如汉武帝的儿子刘据,小时候就跟着学骑马射箭,虽然最后没当成将军,但也能看出汉朝对军功的重视。

汉朝的 “以武治国”,还跟外部威胁有关。匈奴是汉朝最大的敌人,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,匈奴不断骚扰边境,杀掠百姓,抢粮食和牲畜。有一回匈奴甚至打到了长安附近的甘泉宫,把汉武帝气得够呛。这种威胁不是一时的,是长期的,所以汉朝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应对。如果国家不重视军事,不培养名将,早就被匈奴欺负惨了。正是这种外部压力,让汉朝不得不把军事放在重要位置,也催生了很多名将。

到了东汉,虽然不如西汉那么鼎盛,但尚武精神还在。比如班超,本来是个文官,替官府抄书,天天跟笔墨打交道。有一天班超觉得没意思,扔了笔说:“大丈夫无它志略,犹当效傅介子、张骞立功异域,以取封侯,安能久事笔研间乎?” 然后就投笔从戎,出使西域。在西域几十年,班超靠着手下的几百个随从,平定了很多叛乱,帮助汉朝重新控制了西域,还打败了大月氏的入侵,最后被封为定远侯。你看,连文官都有这样的尚武精神,更别说普通老百姓了。

还有窦宪,虽然他个人品行不怎么样,跟太后搞不清不楚,还杀了人,但他打仗是真厉害。窦宪北击匈奴,带着军队出塞三千多里,把匈奴打得大败,还在燕然山刻了石碑,写下 “勒石燕然” 的功绩,这也是汉朝军事力量的体现。

其实汉朝的 “以武治国”,不是说只知道打仗,不管老百姓的死活。汉武帝后期,因为连年打仗,国家有点吃不消,后来昭帝、宣帝就调整了政策,不是一味地打,而是有战有和,还在边境搞屯田,让士兵一边种地一边守边境,既解决了粮食问题,又加强了防御。比如赵充国平定西羌的时候,就用了屯田的办法,不用朝廷派太多军队,也不用运太多粮食,就把西羌给平定了,这就是 “以武治国” 的灵活之处。

现在回头看,汉朝之所以名将多,治国理念以武治国,是因为时代需求、选拔机制、国家支持、尚武精神这些因素凑到了一起。汉朝的人知道,在那个乱世刚过、强敌环伺的年代,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,国家就保不住,老百姓就过不上安稳日子。所以汉朝愿意给有本事的人机会,愿意为军事投入资源,也愿意用军功来激励人。正是这种 “以武治国” 的理念,让汉朝在几百年的历史里,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,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名将。

你想想,要是汉朝跟有些朝代似的,只重文治、不重武功,把当兵的当成下等人,那卫青、霍去病这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只能伺候人或者默默无闻,匈奴也可能早就打到中原来了。所以说,汉朝的强大,不光是靠皇帝的雄才大略,更靠的是这种深入骨子里的尚武精神,靠的是那些不管出身如何、都愿意为国家打仗的名将,靠的是 “以武治国” 这个实实在在的底子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历史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历史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