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价汝窑的秘密:为何全世界博物馆仅剩67件?看懂了釉色就懂了宋代美学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3
核心提示: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里,总有一排长队绕着展柜蜿蜒。展柜中央,一件汝窑天青釉弦纹樽静静立着。淡蓝泛青的釉面像蒙着一层薄雾,指

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里,总有一排长队绕着展柜蜿蜒。展柜中央,一件汝窑天青釉弦纹樽静静立着。淡蓝泛青的釉面像蒙着一层薄雾,指尖若能触碰,大抵是晨露落在青石上的微凉。玻璃外,有人举着相机调整角度,有人俯身盯着釉面的开片轻声感叹。很少有人知道,这样的汝窑,全世界博物馆加起来只剩 67 件。私人收藏的不过三四件,每次出现在拍卖场,都会拍出几亿的天价。为什么汝窑如此稀少?为什么它的釉色能成为宋代美学的代名词?答案藏在雨过天青的釉色里,藏在千年未冷的窑火中。

汝窑的稀缺,从诞生起就注定了。它不是普通的民窑瓷器,是宋代皇室专属的 “官窑”。北宋徽宗年间,皇帝嫌弃当时的瓷器不够雅致,下令在汝州设立窑口,专门烧制皇家用瓷。这窑火,从燃起那一刻就带着 “挑剔” 的基因。徽宗懂艺术,对颜色、器型要求到了极致。匠人烧造时,稍有偏差,整窑瓷器就会被砸掉。流传下来的文献里写过,汝窑 “片瓷值千金”,不是因为它贵,是因为烧十窑,能成一件合格品就不错了。

更可惜的是,汝窑的烧造时间太短。从徽宗时期开始,满打满算不过二十余年。靖康之变后,金兵南下,北宋灭亡。皇室仓皇南渡,汝州的窑口没人管了,工匠逃的逃、散的散,窑火渐渐熄灭。那些没来得及运走的瓷器,有的被战火毁掉,有的埋在地下,有的随着流民散落四方。等到后世想再找到汝窑的烧造方法,只剩下满地碎瓷片。

现在说的 67 件传世汝窑,是全球博物馆和文物机构一点点统计出来的。北京故宫藏了 20 件,台北故宫更多,有 21 件,剩下的散在大英博物馆、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、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这些地方。每一件都有清晰的传承记录,不是从古墓里挖出来的,就是从古代皇室收藏里流传下来的。几年前,香港苏富比拍卖过一件汝窑天青釉洗,最终以 2.94 亿港元成交。有人算过,这件直径不到 20 厘米的小盘子,每平方厘米值十几万。天价的背后,不只是稀缺,更是它釉色里藏着的宋代美学密码。

汝窑最特别的,是那抹 “天青色”。古人形容它 “雨过天青云破处,这般颜色做将来”。不是纯粹的蓝色,也不是单纯的青色,是雨刚停时,天空裂开一道缝,漏出来的那种淡蓝泛青的颜色,还带着点朦胧的白,像蒙了一层纱。这种颜色,不是靠颜料调出来的,是靠工艺 “烧” 出来的。

首先得有好胎土。汝窑的胎土用的是河南当地的高岭土,含铁量比其他瓷器高。烧出来的胎体不是纯白,是淡淡的灰色,像香灰一样,所以行里叫 “香灰胎”。胎土要反复淘洗,淘得越细,胎体越致密,烧出来才不会开裂。匠人会把胎土揉了又揉,像揉面团一样,直到里面没有一点气泡。有时候揉一遍要花好几天,就为了胎体足够细腻。

然后是釉料,这是汝窑天青色的关键。最特别的是,釉料里加了玛瑙。汝州附近产玛瑙,匠人把玛瑙砸碎,磨成细粉,掺进釉料里。玛瑙的成分里有二氧化硅,烧的时候会让釉面更温润,还会让颜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光泽。不是亮闪闪的光,是那种从里面透出来的柔光,像玉一样。除了玛瑙,釉料里还有长石、石英、草木灰,这些原料要按精确的比例调配。差一点,烧出来的颜色就偏了,要么偏蓝,要么偏绿,都成不了天青色。

烧制的过程更考验功夫。汝窑用的是 “还原焰” 烧制,窑里的氧气要控制得刚刚好。烧的时候,先升温到 1200 度左右,然后把窑门封上,让里面的木炭不完全燃烧,产生一氧化碳。一氧化碳会把釉料里的铁元素还原,变成二价铁,这样才会呈现出天青色。温度差一度不行,氧气多一点少一点也不行。有时候窑里温度稍微高了点,釉色就会变成偏黄的 “月白色”;氧气多了,就会变成偏绿的 “豆青色”。只有火候、气氛都刚好,才能烧出那抹正宗的天青色。

釉面还有一种特别的 “开片”。烧好的汝窑,降温的时候,釉面会因为热胀冷缩裂开。这种裂纹不是瑕疵,是汝窑的特色。有的像蟹爪爬过的纹路,叫 “蟹爪纹”;有的像鱼子一样细密,叫 “鱼子纹”;还有的像冰裂开的样子,叫 “冰裂纹”。这些裂纹不是一开始就有的,是瓷器烧好后,慢慢冷却时自然形成的。有时候一件汝窑,刚出窑的时候没有开片,放了几年,甚至几十年,才会慢慢长出裂纹。每一道裂纹都是独一无二的,就像人的指纹一样。

这样的釉色,正好契合了宋代的美学。宋代和唐代不一样,唐代喜欢华丽、大气,瓷器要色彩鲜艳,比如唐三彩;明代、清代喜欢繁复的花纹,比如青花瓷、粉彩瓷。但宋代不一样,尤其是文人阶层兴起后,他们追求 “极简”“含蓄”“自然”。苏轼说 “绚烂之极归于平淡”,米芾的书法不求工整,只求意境,马远、夏圭的山水画,只画一半,剩下的留空白,让观者自己想象。这种 “平淡天真” 的美学,在汝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汝窑没有复杂的花纹,没有鲜艳的颜色,就靠那一抹天青色,还有自然形成的开片,打动人。它的美不是一眼就能惊艳到的,是要慢慢品的。就像喝好茶,第一口可能觉得淡,越品越有味道。你把汝窑放在不同的光线下看,釉色会变。晴天的自然光下,是淡淡的天青;阴天的时候,会偏蓝一点;灯光下,又会泛出一点温润的白。这种变化,不是刻意做出来的,是釉料本身的质感带来的,就像自然界的山水云雾,没有固定的样子,却处处是景。

宋代文人喜欢把生活过得有诗意,喝茶用的茶盏,插花用的花瓶,都要讲究意境。汝窑的器型也很简单,大多是碗、盘、洗、樽这些日常用的器型,但线条特别流畅。比如汝窑的天青釉洗,口沿是淡淡的弧线,底部是小小的圈足,没有一点多余的装饰,却看着特别舒服。就像宋代的词,长短句错落,不刻意押韵,却读起来有韵律感。文人用这样的瓷器喝茶、赏玩,觉得和自己的心境契合 —— 不追求外在的华丽,只注重内在的质感。

现在的人喜欢汝窑,也是因为这种美学。快节奏的生活里,看惯了五颜六色的东西,突然看到汝窑的天青色,会觉得心里静下来。有人把汝窑放在书桌上,写字累了,看一眼那抹淡青,就像看到了雨后天晴的天空,烦躁的心情会慢慢平复。这就是宋代美学的力量,穿越千年,还能打动现在的人。

这些年,考古学家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找到了汝窑的窑址。挖出来的瓷片堆成了山,大多是烧坏的次品 —— 有的釉色不对,有的胎体开裂,有的开片不好看。这些碎瓷片告诉我们,当年的匠人有多不容易。一件传世汝窑的背后,是无数件被毁掉的次品。现在也有工匠想仿制汝窑,用了现代的技术,比如精确控制窑温的电窑,分析釉料成分的仪器,但仿出来的汝窑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不是釉色不够像,也不是开片不够真,是少了那种 “自然” 的感觉。现代技术能控制一切,却控制不了自然形成的细微差别,比如釉料里玛瑙颗粒的分布,比如降温时裂纹生长的速度。那些细微的差别,正是汝窑的灵魂。

去年,台北故宫办了一场汝窑特展,把 21 件汝窑都拿出来展出。排队的人从早上排到晚上,有人专门从大陆飞过去,就为了看一眼真实的汝窑。有个老人站在展柜前,看了半个小时,说:“这辈子能看到真的汝窑,值了。” 为什么这么多人痴迷汝窑?不只是因为它稀有,也不只是因为它值钱,是因为它的釉色里藏着中国人对美的追求 —— 不张扬,不刻意,顺其自然,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
全世界只剩 67 件汝窑,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。它们在博物馆的展柜里,隔着玻璃,看着来来往往的人。它们见过北宋皇宫的繁华,见过战乱中的颠沛,见过收藏家的珍爱,现在又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。我们看汝窑,看的不只是一件瓷器,是宋代文人的心境,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。那抹天青色,是雨过天晴的希望,是平淡生活里的诗意,也是千年未变的审美追求。看懂了汝窑的釉色,也就看懂了宋代美学 —— 原来最美的东西,从来不是浓墨重彩,而是恰到好处的温柔与含蓄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艺术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艺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