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AI开始画画:程序员成了新锐艺术家,人类创造力正被算法取代?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2
核心提示:凌晨两点,陈明的电脑屏幕还亮着。蓝色光映在他脸上,键盘敲击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。他指尖划过鼠标,将 “印象派笔触”“

凌晨两点,陈明的电脑屏幕还亮着。蓝色光映在他脸上,键盘敲击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。他指尖划过鼠标,将 “印象派笔触”“赛博朋克霓虹”“雨后小巷倒影” 几个关键词输入对话框,点击生成按钮。进度条缓慢推进,三分钟后,一幅融合了莫奈光影与未来感元素的画作出现在屏幕上。

陈明盯着画面里交错的霓虹灯管和湿润的青石板路,指尖在屏幕边缘摩挲。一年前,他还是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程序员,每天对着满屏代码调试算法。现在,他的名字出现在艺术展的参展名单上,标签是 “新锐 AI 艺术家”。

书桌一角堆着厚厚的画册,梵高的《星月夜》被翻得卷了边。陈明拿起画册,指尖抚过画面里旋转的星空。他第一次接触 AI 绘画是在去年春天,公司团建时同事分享了一款绘画工具,他抱着玩的心态输入 “程序员视角的城市凌晨”,生成的画面里,写字楼的灯光拼成代码符号,外卖小哥的电动车拖着数据流的光轨。那一瞬间,他忽然觉得,代码和画笔之间,似乎有了某种连接。

接下来的三个月,陈明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 AI 绘画里。他像研究算法模型一样拆解绘画风格,把文艺复兴时期的构图比例做成数据表格,将印象派的色彩分布转化为参数公式。周末泡在美术馆,对着名画拍照,提取画面里的色彩数值,再输入 AI 模型里调试。

第一次参展是在一个小众艺术空间。他提交的作品《数据森林》里,代码组成的树木向上生长,叶子是流动的像素点,树根扎在由用户行为数据构成的土壤里。开展那天,有观众站在画前驻足,指着画面问:“这是用什么颜料画的?” 陈明笑着说:“是代码和数据。” 对方愣了愣,又问:“那这算你的作品,还是 AI 的作品?”

这个问题,陈明也问过自己。有次他调试模型到凌晨,生成了一幅极其惊艳的落日图,橘红色的光晕里漂浮着透明的几何碎片。他兴奋地截图发给朋友,朋友却回复:“这都是 AI 算出来的,你不过是输了几个关键词,算什么创作?”

那天晚上,陈明把那幅画删掉了。他坐在电脑前,看着空白的屏幕发呆。桌上的咖啡凉了,窗外的天渐渐亮起来。他想起小时候学画画的经历,妈妈给他报了美术班,他拿着蜡笔在纸上涂涂画画,老师说他画的太阳像个烧红的代码按钮。后来因为学业忙,画笔慢慢被习题册取代,直到大学选专业,他毫不犹豫地选了计算机,觉得代码比画笔更 “实在”。

现在,AI 又把他拉回了艺术的世界,却带着新的困惑。他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创作方式,不再是简单输入关键词。他用自己写的代码爬取了城市一年的天气数据,转化为色彩参数,再结合自己拍摄的街景照片,训练专属的 AI 模型。生成的《四季城市》系列里,春天的画面带着细雨的灰蓝色调,夏天的光斑里藏着高温预警的红色数值,秋天的落叶边缘有风速形成的锯齿纹,冬天的积雪下能看到供暖管道的热力图。

这幅作品被一家艺术机构看中,邀请他参加线下展览。开展当天,他遇到了林风。林风穿着沾满颜料的围裙,手里拿着调色盘,正在展厅角落补画一幅油画。他的画《老画室》里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架上,颜料管散落在木质地板上,画面边缘留着未干的油彩痕迹。

林风看到《四季城市》,皱着眉头看了很久。“这画里没有温度。” 他对陈明说,指尖点了点画面里的落叶,“你看,真正的落叶边缘会有被虫咬过的缺口,会有阳光晒出的斑驳,这些细节,AI 算不出来。”

陈明指着画面里隐藏的热力图:“这些数据来自真实的城市供暖系统,每一个红色斑点都对应着一个家庭的温度。” 林风笑了笑,转身从画架上拿起一幅未完成的画,画布上是一只蜷缩的猫,“你知道我画这只猫花了多久吗?三个下午。我观察它睡觉的姿势,看阳光怎么在它的毛上移动,甚至摸了摸它爪子上的肉垫,感受那种柔软的质感。这些东西,数据能记录吗?”

那天之后,陈明开始去公园写生。他带着素描本,坐在长椅上观察来往的人,看老人手里的鸟笼摇晃的角度,看小孩奔跑时衣角扬起的弧度。他把这些观察记在本子上,转化为 AI 模型的训练数据。他发现,当他输入 “老人手中摇晃的鸟笼,阳光透过笼条形成的光斑” 时,生成的画面比之前多了几分细腻。

AI 绘画的热潮越来越猛。社交平台上,#AI 绘画挑战 #的话题阅读量突破十亿,有人用 AI 生成古风插画,有人制作科幻电影海报,甚至有出版社找 AI 创作者绘制书籍封面。陈明的社交账号粉丝涨到了五万,每天都有人私信问他 “怎么用 AI 画出好看的画”“哪个 AI 工具最好用”。

他开始收到商业合作的邀约。一家饮料公司请他用 AI 设计包装,要求结合产品的水果口味和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。他花了两周时间,研究了近五年的包装设计趋势,爬取了消费者对不同水果图案的偏好数据,生成了上百版设计稿。最终确定的方案里,草莓的果肉纹理里藏着波浪形的潮流纹路,橙子的果皮上有渐变的色彩过渡。客户很满意,说比传统设计公司的方案更有新意,成本还低了一半。

但争议也随之而来。有传统设计师在网上发文,指责 AI 绘画是 “抄袭的集合体”,认为 AI 模型训练时使用了大量传统艺术家的作品,却没有获得授权。陈明看到文章后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他翻出自己训练模型时用的数据集,里面大多是自己拍摄的照片和公开的艺术资料。他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数据集的来源清单,写道:“AI 是工具,就像画笔和颜料。工具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看使用者怎么用。”

有次参加行业论坛,陈明遇到了策展人张薇。张薇策划过多个 AI 艺术展,她对陈明说:“现在很多人讨论 AI 会不会取代人类艺术家,其实更该关注的是,AI 给艺术带来了什么新的可能。” 她指着展厅里一幅 AI 与人类合作的作品,“这幅画的初稿是 AI 生成的,但艺术家在上面手工添加了细节,比如在 AI 画的城市背景里,用毛笔添了一棵老槐树,那是他小时候家门口的树。”

陈明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画的太阳。他打开电脑,调出之前生成的《数据森林》,用绘画软件在代码组成的树木间,添了一只手工绘制的小鸟。小鸟的羽毛用了他小时候最喜欢的蜡笔色调,翅膀边缘有些不规则的线条,就像当年他用蜡笔涂出来的样子。

他把修改后的作品发给林风。几天后,林风回复了一张照片,照片里是他的油画《老画室》,画架上放着一台打开的电脑,屏幕里是陈明的《数据森林》,阳光透过窗户,同时照在画布和电脑屏幕上。

现在,陈明有了新的计划。他想开发一个 AI 绘画工具,专门为传统艺术家服务。艺术家可以上传自己的素描稿,AI 根据素描的线条和光影,生成不同风格的色彩方案,再由艺术家手工修改调整。他去拜访林风,林风拿着素描本,画了一幅简单的山水轮廓,上传到陈明开发的工具里。AI 生成了水墨、油画、水彩三种风格的色彩方案,林风选了水墨风格,在 AI 生成的基础上,用毛笔添加了几缕炊烟,画面瞬间有了烟火气。

“这就对了。” 林风笑着说,“AI 帮我们省了力气,却代替不了我们对生活的感受。” 陈明看着画面里的炊烟,忽然明白,AI 绘画不是取代人类创造力,而是给创造力提供了新的出口。就像当年画笔被习题册取代,不是因为画笔不重要,而是因为有了新的表达方式。现在,代码和数据成了新的画笔,而人类的情感和体验,依然是创作的核心。

周末的美术馆里,陈明的《四季城市》和林风的《老画室》并排展出。有观众站在两幅画前,对比着看了很久。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,指着《四季城市》里的热力图问:“妈妈,这些红色的点是什么呀?” 妈妈说:“是冬天里人们家里的温暖呀。” 小女孩又指着《老画室》里的猫:“那这只猫是不是很软呀?” 妈妈笑着点头:“是啊,就像你抱着的小熊一样软。”

陈明站在不远处,看着这一幕,心里忽然很踏实。他拿出手机,打开 AI 绘画工具,输入 “美术馆里的对话,阳光和笑声”。生成的画面里,阳光透过玻璃幕墙,在地面上形成彩色的光斑,小女孩的笑声变成了漂浮的音符,围绕在两幅画之间。他把这幅画保存下来,命名为《创造力的温度》。

夜深了,陈明的电脑还亮着。他指尖划过屏幕,调整着 AI 生成的画面细节。窗外的城市渐渐安静下来,只有写字楼的灯光还在闪烁。他想起白天在美术馆里听到的一句话:“艺术的本质,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表达。” 不管是用画笔、代码,还是 AI,这种感知和表达,永远不会被取代。

他关掉电脑,拿起桌上的素描本,在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太阳。太阳的边缘有些不规则,像当年用蜡笔涂出来的样子。他在太阳旁边,画了一行小小的代码:print ("hello, world")。然后,他笑了笑,把素描本放进抽屉里。明天,他还要去公园写生,去观察那些 AI 算不出来的细节 —— 老人眼角的皱纹,小孩手里的棉花糖,还有风吹过树叶时,那些细微的晃动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艺术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艺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