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下午三点的城市美术馆入口,长队从玻璃门延伸到街角。队伍里的人大多捧着手机,屏幕亮着提前存好的打卡攻略,哪面渐变粉墙拍侧脸最显温柔,哪个悬浮装置前站着能拍出 “置身云端” 的效果,甚至连头发该往哪边飘都标注得清清楚楚。有人对着随身携带的小镜子补口红,有人掏出折叠补光灯调试亮度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香水味和细碎的讨论声 ——“你记得等下帮我拍全身,一定要把后面的光影全框进去”“上次我朋友在这拍的照,朋友圈赞了两百多”。这不是传统印象里安静肃穆的观展队伍,更像一场精心筹备的 “视觉仪式”,而仪式的核心,是一张能发在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照。
去年秋天,某沉浸式光影展在全国巡回展出,社交媒体话题 #XX 光影展打卡 #的阅读量突破 8 亿,相关笔记超过 50 万条。展览方统计,观展人群中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达 78%,其中 62% 的观众表示,是因为在朋友圈、小红书看到别人的打卡照才决定购票。这个数据颠覆了很多人对美术馆的固有认知 —— 曾经被视作 “高冷殿堂” 的艺术空间,如今成了年轻人周末的热门目的地,而把他们吸引来的,恰恰是被部分人诟病 “肤浅” 的打卡照。在此之前,不少人对美术馆的印象停留在 “严肃”“难懂”,觉得里面挂着的画、摆着的雕塑离自己的生活太远,宁愿在家刷短视频也不愿踏进去。但现在,一张色彩鲜艳、构图精致的打卡照,成了打破这种距离感的 “敲门砖”。
为了迎合这种需求,越来越多的展览开始在视觉呈现上下功夫。大面积的纯色背景、互动性强的装置、流动的光影效果,这些元素逐渐成了策展的 “标配”。上海某展览用蓝色纱幔打造出 “星空隧道”,纱幔随空调风轻轻晃动,手机镜头里的画面自带朦胧滤镜,几乎每个走进来的观众都会停下脚步,举起手机拍个不停;北京某美术馆的展览把梵高的《星空》做成动态投影,观众站在投影前,仿佛 “走进” 画里,伸手就能触碰流动的星河,这样的场景天然适合拍照,甚至有人特意穿了浅色长裙来搭配画面。美术馆不再是冷冰冰的作品陈列地,更像一个 “视觉游乐场”,而打卡照,就是游客们的 “游玩凭证”。
有人说,这样的观展方式太功利,是对艺术的不尊重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打卡照让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度。成都有位上班族小林,以前从来没去过美术馆,去年看到同事在朋友圈发的网红展打卡照,觉得 “画面好好看”,就买了门票。去了之后,她在光影装置前拍了很多照片,发了朋友圈,收到了不少赞。但让她印象深刻的是,展览里有一幅关于老成都茶馆的油画,画里的竹椅、盖碗茶、下棋的老人,让她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爷爷去茶馆的日子。她站在画前看了很久,还特意拍了讲解牌,回家后搜了这幅画的艺术家,了解到艺术家是通过画老成都场景来记录城市记忆。现在,小林每个月都会去一次美术馆,有时候会拍打卡照,有时候只是静静地看展。她说:“如果不是当初那张打卡照,我可能永远不会走进美术馆,也不会发现艺术原来离我这么近。”
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。某艺术平台曾做过调研,发现有 45% 的受访者表示,第一次走进美术馆是因为网红展打卡;其中 30% 的人在打卡之后,会主动去了解展览里的作品,甚至关注相关艺术家的其他创作。打卡照的传播效应,还让艺术作品的曝光范围从艺术圈扩展到大众视野。以前,一件艺术作品的受众局限在评论家、收藏家、艺术爱好者,传播途径多是专业期刊、美术馆画册;现在,一张普通观众的打卡照,可能会被几百个微信好友看到,被几十个微博粉丝转发,甚至因为带了话题标签被平台推送到更多人面前。杭州有位青年艺术家,他的雕塑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童趣的造型著称,很适合拍照。之前他的作品只在小圈子里有名,直到有位网红在作品前拍了打卡照,照片在小红书上获得了几万赞,一夜之间,他的名字被很多人记住,画廊还接到了不少收藏咨询。这种传播速度,是传统艺术推广方式难以企及的。
但争议也随之而来。在很多美术馆里,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观众们挤在热门打卡点,举着手机拍个不停,却很少有人停下来看作品旁边的讲解牌;有人为了抢占最佳拍照位置,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,往前凑到展品防护栏前,甚至不小心碰到防护栏发出声响;还有人在拍照时开了闪光灯,尽管展厅里贴着 “禁止使用闪光灯” 的提示。有艺术评论家在文章里批评,这种 “拍照式观展” 是对艺术的背叛 —— 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视觉外壳,而在于它所承载的思想、情感和文化内涵。打卡照只截取了作品最表面的视觉元素,忽略了其核心意义,把艺术变成了满足个人社交需求的工具,变成了朋友圈里的 “炫耀资本”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,部分展览为了追求 “网红效应”,过度强调视觉效果,甚至降低了艺术门槛。去年某城市举办的 “网红艺术展”,展览现场用大量的霓虹灯、气球、镜面装置打造出适合拍照的场景,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照铺天盖地。但很多观众看完展览后表示,除了拍了好看的照片,没记住任何一件作品的名字,也不知道展览想表达什么。有艺术博主去看了之后,在视频里吐槽:“整个展览就像一个大型自拍馆,没有任何艺术内核,展品更像是装饰性的背景板,浪费了门票钱。” 这样的展览,确实让 “打卡照” 成了唯一的目的,而艺术本身被抛在了脑后,也让美术馆失去了应有的专业性,变成了 “流量收割场”。
不过,并非所有网红展都是如此。有责任心的策展人会在视觉化设计的同时,注重作品的艺术深度,并用更贴近大众的方式解读。深圳某沉浸式展览,虽然有很多适合拍照的光影场景,但每个场景都对应着一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。展览现场设置了语音导览,观众扫码就能听到艺术家对作品的解读,还能看到作品创作过程的视频;展厅里还安排了志愿者,每隔半小时就会进行一次讲解,用通俗的语言告诉观众作品想表达的情感。很多观众拍完照后,会停下来听导览,有的还会和同行的人讨论作品的意义。有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:“一开始是为了拍照来的,但听完导览后,才真正看懂了作品里藏着的故事,觉得这张打卡照更有意义了,不是单纯的好看,而是有了情感连接。” 这样的展览,把打卡照变成了 “引子”,引导观众从 “拍照” 走向 “理解”,让艺术的普及不再停留在表面。
艺术家们对打卡照的态度也各不相同。广州有位装置艺术家,他的作品常用废弃材料创作,通过夸张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引发观众对环保的思考。他的作品很适合拍照,每次展览都会有很多人在作品前打卡。他说:“我不反感打卡,反而觉得是好事。我的作品想表达的是环保理念,很多人因为拍照看到了我的作品,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会因为这张照片去思考环保的问题,我的目的就达到了。艺术不应该只藏在美术馆里,能被更多人看到、讨论,才更有价值。” 但也有艺术家持保留态度,北京一位专注于抽象画的艺术家,他的作品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感受色彩和线条之间的情感张力。他发现,很多观众在他的画前拍了照就走,甚至连画的名字都没看。他无奈地说:“我的画不是背景板,里面有我对生活的困惑、对美好的追求,我希望观众能花一分钟站在画前,感受画面传递的情绪,而不是只把它当成朋友圈的配图。”
其实,打卡照的流行,本质上是社交媒体时代审美方式和社交需求的体现。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,人们习惯了用视觉快速获取信息,习惯了通过分享来证明自己的生活状态。打卡照既是对美的追求,也是一种社交表达 —— 人们通过分享美术馆的打卡照,告诉别人 “我在接触艺术,我有审美追求”。这种需求本身没有错,错的是把 “拍照” 当成了唯一目的,忽略了艺术本身的价值。就像有人喜欢去餐厅打卡,有的人为了拍好看的食物照片,忽略了食物的味道;但也有人会因为一张好看的食物照片,去尝试这家餐厅,然后爱上食物的味道,甚至开始了解餐厅的饮食文化。打卡照只是一个起点,关键在于之后是否愿意深入。
面对打卡照带来的争议,很多美术馆也在积极调整。有的美术馆会在展览前言里提醒观众:“欢迎拍照记录,但也请花点时间与作品对话”;有的会设置 “深度观展区”,在这个区域里,工作人员会定期进行讲解,还摆放了作品的创作草图、艺术家访谈视频,引导观众深入思考;还有的美术馆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互动活动,比如 “晒出你的打卡照,并说说你最喜欢的作品”,鼓励观众分享自己的观展感悟。去年,上海某美术馆发起的 #我的打卡照背后# 话题,吸引了两万多人参与,有人分享自己从打卡照开始了解艺术的经历,有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,还有人晒出自己多次观展的对比照,记录自己对艺术认知的变化。这些内容不仅传播了艺术,也让打卡照有了更深的意义,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展示。
社交媒体时代的艺术革命,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。网红展的打卡照,既不是纯粹的 “参与”,也不是绝对的 “背叛”。它是大众对艺术的一种新的接触方式,是艺术走出殿堂、走向日常的一次尝试。我们不必苛责那些为了拍照而来的观众,毕竟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懂艺术;也不必否定打卡照的价值,它确实让更多人走进了美术馆,让艺术有了更多被了解的可能;更不必担心艺术会因此 “变质”,真正有力量的艺术,不会被一张照片消解,反而会因为更多人的接触,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重要的是,我们要学会在 “拍照” 和 “理解” 之间找到平衡。观众可以拍打卡照,但拍完之后,不妨花一分钟看看讲解牌,听听导览,试着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;策展人可以做视觉化的展览,但不能忘记艺术的内核,要用更通俗的方式让大众读懂艺术;美术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吸引流量,但不能沦为 “自拍馆”,要坚守艺术传播的初心。当有一天,人们不再只关注打卡照好不好看,而是愿意在照片下面写下自己对作品的理解;当美术馆不再只追求流量,而是在吸引大众的同时,成为艺术普及的平台;当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,而是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可感知、可讨论的部分 —— 那时候,这场由社交媒体引发的艺术革命,才算真正实现了它的意义。
傍晚时分,美术馆的人流渐渐减少。有人拿着手机,反复翻看白天拍的打卡照,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;有人坐在展厅的休息椅上,还在回味某件作品带来的触动,手里拿着美术馆的画册;还有人在出口处的文创店停留,想买一件和喜欢的作品相关的小物件带回家。打卡照的热度或许会随着时间消退,但那些因为打卡照走进美术馆、接触到艺术的人,那些在观展过程中与艺术产生的共鸣,会慢慢沉淀下来,成为艺术普及路上的重要印记。而这场关于 “参与” 与 “背叛” 的讨论,也会继续推动着社交媒体时代的艺术,朝着更包容、更贴近大众的方向发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