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 798 艺术区的展厅里,墙面挂着一张泛黄的旧地图,地图上钉着几十根生锈的钉子,钉子间缠绕着彩色棉线。旁边的展品标签写着 “在地性叙事:城市记忆的拓扑重构 —— 基于北京中轴线变迁的行为痕迹装置”。路过的观众停下脚步,掏出手机拍照,小声嘀咕:“这不就是地图钉了钉子吗?咋说得这么绕?”
类似的场景每天在全球艺术空间上演。当你站在一个装满矿泉水瓶的玻璃柜前,标签写着 “瞬时性媒介对消费主义的解构实践”;当你看到艺术家在展厅里走了十分钟,解说牌标注 “身体剧场的后现代性表达”;当你对着一块涂满灰色颜料的画布发呆,旁边写着 “去中心化语境下的极简主义场域介入”—— 你大概率会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,却又不好意思问出口,只能跟着点头说 “有深度”。
当代艺术的 “黑话” 像一道无形的墙,把普通观众挡在门外,却成了艺术圈沟通的 “密码”。这些看似拗口的词汇,不是艺术家故意装高深,大多有具体的指向和用法,只是需要一层 “翻译”。
先从最常听到的 “在地性” 说起。这个词几乎出现在一半以上的当代艺术展标签里。去年上海外滩美术馆有个展览,艺术家在展厅地面挖了个一米深的坑,填入从上海老弄堂拆下来的砖瓦,再铺上一层透明玻璃,观众可以踩在玻璃上看下面的砖瓦。展品名就叫 “上海在地性:城市肌理的物质性转译”。其实 “在地性” 的核心很简单,就是艺术作品和它所在的地方强相关,不能随便挪到别的展厅。比如这个挖坑填砖瓦的作品,换去北京的展厅,没有了 “上海老弄堂砖瓦” 这个关联,就失去了意义。再比如云南某个艺术展,艺术家收集当地少数民族的老绣片,拼贴成当地山脉的形状,这也是 “在地性”—— 用当地的材料,讲当地的故事,只能在当地的语境里看懂。
和 “在地性” 常一起出现的是 “场域特定”。有次在广州的一个旧仓库改造的艺术空间,艺术家把仓库的旧窗户拆下来,重新拼接成一个巨大的 “窗格”,悬在仓库中央,阳光透过拼接过的窗户照进来,在地面形成破碎的光影。标签写着 “场域特定装置:工业空间的光性重构”。“场域特定” 比 “在地性” 更强调空间本身的属性。这个旧仓库的 “工业感”“旧窗户” 就是 “场域” 的特点,艺术家的作品必须依赖这个空间才能成立。如果把这个拼贴的窗格挪到纯白的美术馆,没有了旧仓库的背景,就只是一堆旧窗户的碎片,失去了原本想表达的 “工业空间记忆” 的意思。
再说说 “瞬时性”。前年成都有个艺术展,艺术家在展厅里烧了一张纸,纸上写着当地居民的口头禅,烧完后把灰烬收集起来,装在透明的小瓶子里,旁边放着烧纸过程的视频。展品名是 “瞬时性媒介:口语文化的消逝与物质留存”。“瞬时性” 就是指艺术作品不是固定不变的,有一个 “发生” 和 “消失” 的过程。烧纸的动作是 “发生”,纸变成灰烬是 “消失”,最后留下的灰烬和视频,是对 “瞬时” 过程的记录。还有更极端的 “瞬时性” 作品,比如艺术家在海边用沙子堆了一个造型,涨潮后被海水冲垮,整个作品只存在了几个小时,只有照片和视频能证明它曾经存在。这种 “转瞬即逝” 的特点,就是 “瞬时性” 的核心。
接下来是 “解构”,这个词常和 “消费主义”“现代性” 绑在一起。在深圳的一个商场里,有个艺术展直接把商场的货架搬进展厅,货架上摆满了空的饮料瓶、零食袋,只是把标签都换成了 “无意义消费”“符号化商品” 等字样。标签写着 “消费主义的解构:商品符号的意义消解”。“解构” 简单说就是把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拆开,露出它背后隐藏的逻辑。比如商场货架上的商品,我们习惯了它是 “用来买的”“有使用价值的”,艺术家把它搬进展厅,去掉实际用途,只留下 “商品的样子”,就是在 “解构”—— 让我们看到,商品除了用,还承载着 “消费符号” 的意义,比如买某个牌子的饮料,可能不是因为好喝,而是因为它代表的 “年轻”“潮流” 标签。
“去中心化” 也是个高频词。有次在北京的一个展览上,墙上挂满了几百张普通人的自拍照,没有一张挂在中间,全是零散地分布在整个墙面,有的高有的低,有的歪有的正。标签写着 “去中心化肖像:个体叙事的平等性呈现”。“去中心化” 就是不突出 “中心”,强调每个部分都平等。传统的肖像展,会把名人、重要人物的照片挂在中间、显眼的位置,普通人的放在角落,这是 “中心化”。这个展览故意把所有照片都零散挂,没有主次,就是 “去中心化”—— 想表达每个人的肖像都有价值,没有谁比谁更重要。还有的 “去中心化” 作品,比如艺术家让观众自己动手拼贴画作,没有固定的 “正确拼法”,每个人拼出来的都算 “作品”,这也是 “去中心化”,把创作的 “中心” 从艺术家转移到观众身上。
“后现代性” 这个词听起来抽象,其实也有具体的例子。去年在杭州的一个艺术展,艺术家把古典的山水画和动漫里的角色剪下来,拼贴在一起,比如在古画的山水间,贴上一个拿着手机的动漫人物,旁边还写着 “此山是我开” 的网络流行语。标签写着 “后现代性拼贴:传统视觉符号的当代转译”。“后现代性” 的核心是 “打破传统”,不按原来的规则来。古典山水画有古典的画法和意境,动漫有动漫的风格,网络流行语有网络的语境,艺术家把这些不同时代、不同类型的东西拼在一起,就是 “后现代”—— 不追求 “统一”“和谐”,反而故意制造 “冲突”“混搭”,让观众看到传统和当代的碰撞。
“身体剧场” 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术语。在南京的一个艺术空间,有次看到几个舞者在展厅里移动,他们不跳标准的舞蹈动作,只是缓慢地弯腰、抬手、转身,偶尔停下来触摸墙面或地面,整个过程没有音乐,只有舞者的呼吸声。解说牌写着 “身体剧场:感知空间的非语言叙事”。“身体剧场” 不是传统的戏剧或舞蹈,它更强调用身体的动作来 “说话”,而不是靠台词或音乐。这些舞者的弯腰、抬手,可能是在模仿观众看展时的动作,也可能是在表达对空间的感受,没有固定的 “剧情”,全靠观众自己体会。还有的 “身体剧场” 作品,比如艺术家让观众躺在展厅的地上,感受地面的温度和硬度,这也是用 “身体” 来体验艺术,而不是用眼睛看。
“物质性” 这个词常和 “材料” 挂钩。在武汉的一个展览上,有个作品是用废旧的钢筋、水泥块和碎玻璃堆成的,没有任何加工,只是把这些材料随意地堆在那里,旁边的标签写着 “物质性:工业废料的原始性呈现”。“物质性” 就是强调材料本身的特点,不掩饰材料的 “本来面目”。钢筋的锈迹、水泥块的粗糙、碎玻璃的锋利,这些都是材料的 “物质性”,艺术家不把它们打磨光滑,也不涂颜料掩盖,就是想让观众直接看到材料本身的样子,感受工业废料的 “质感” 和 “重量”。还有的作品用木头,故意保留木头的纹理和结疤,这也是在突出 “物质性”—— 让材料自己 “说话”。
“后人类” 是当下最前沿的黑话之一,听起来很科幻,其实案例就在身边。去年在广州的一个科技艺术展,有个作品是一个机器人,它的 “皮肤” 是用生物材料做的,能像人的皮肤一样感知温度和湿度,机器人还会根据周围观众的表情,调整自己的动作。标签写着 “后人类语境:人机共生的生物性界面探索”。“后人类” 简单说就是 “人类和非人类的结合”,探讨人和科技、人和其他生物的关系。这个机器人既有机器的 “智能”,又有生物材料的 “感知力”,就是 “后人类” 的一种呈现 —— 它不是单纯的机器,也不是单纯的生物,而是两者的混合。还有的 “后人类” 作品,比如艺术家把植物的基因和细菌的基因结合,培育出一种能发光的植物,放在展厅里,这也是在探索 “人类如何改造其他生物,以及人和这些改造后的生物如何共处”,属于 “后人类” 的范畴。
这些黑话之所以存在,不是为了刁难普通观众,而是艺术圈需要一套精准的语言来沟通。比如策展人跟艺术家沟通,说 “我需要一个有在地性的作品”,艺术家就知道要结合展览场地的特点来创作;评论家写文章说 “这个作品的物质性很突出”,同行就明白是在说材料本身的呈现。但问题在于,这些术语很少被 “翻译” 给普通观众,导致大家看到标签就头疼,觉得当代艺术 “看不懂”。
其实看懂这些黑话有个简单的办法:先忽略标签,直接看作品本身。看到一堆旧砖瓦,先想想它让你想起什么,是老房子?还是拆迁的场景?再看标签里的 “在地性”,就能明白艺术家是想用这些砖瓦讲当地的故事。看到机器人,先感受它的动作和材质,再看 “后人类”,就能理解是在讲人和科技的关系。不用怕 “不懂”,当代艺术本来就没有唯一的 “正确答案”,你自己的感受,就是一种 “懂”。
有次在苏州的一个展览上,遇到一位老奶奶,她站在一个 “场域特定装置” 前,看了很久。那个装置是用苏州园林的窗棂拼成的,悬在展厅中央。老奶奶说:“这东西像我家老房子的窗户,就是拼得不一样。” 旁边的年轻人跟她说:“这叫场域特定,就是跟苏州有关的。” 老奶奶点点头:“哦,就是讲我们苏州的事呗,早说啊,搞得这么复杂。”
是啊,当代艺术的核心从来不是术语,而是背后的想法和情感。那些黑话就像包裹礼物的包装纸,有时候有点复杂,但拆开后,里面的 “礼物”—— 艺术家想表达的对生活、对世界的看法,其实和每个人都有关。下次再看展,遇到看不懂的标签,不妨先看看作品,再试着把标签里的词换成自己的话,比如 “在地性” 换成 “跟这儿有关的”,“后人类” 换成 “人和机器 / 生物混在一起的”,你会发现,当代艺术没那么难懂,那些黑话,也不过是艺术圈的 “方言” 而已。
上个月在西安的一个艺术展,有个作品是用当地的秦腔唱段和电子音乐混合,播放设备是老式的收音机和现代的音响。标签写着 “后现代性声景:传统戏曲的当代媒介转译”。一个穿着校服的学生听完,跟同伴说:“这不就是秦腔加电音吗?还说得这么绕。” 同伴笑着说:“但挺好听的,对吧?” 学生点点头:“对,比光听秦腔有意思。” 你看,不用懂 “后现代性声景”,也能感受到作品的好。这就是当代艺术的真相:黑话是给圈内人看的,而作品本身,是给所有人看的。
下次再走进艺术展厅,别被那些复杂的标签吓住。你可以指着那个装满矿泉水瓶的玻璃柜,跟朋友说:“这是在讲我们喝太多瓶装水了吧?” 也可以看着艺术家的身体动作,说:“他好像在学我们看展的样子。” 这些简单的感受,比记住 “解构”“瞬时性” 更重要。当代艺术不是 “看不懂就对了”,而是 “你怎么看,都对”。那些黑话,不过是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表达 “怎么看” 的工具,而不是阻碍我们看的墙。
现在再回头看北京 798 那个钉着钉子的地图作品,你大概能明白,艺术家是想用那些钉子和棉线,画出北京中轴线的变化,那些旧地图和生锈的钉子,是在回忆这座城市的过去。标签里的 “在地性叙事”“拓扑重构”,不过是把 “用北京的东西讲北京的故事” 说得更专业一点。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作品,你可以笑着说:“哦,这不就是讲这儿的事儿嘛,我懂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