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国“一国两制”真相:契丹皇帝的南北面官制,如何同时统治长城内外?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00
核心提示:公元 926 年的冬天,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牙帐扎在西楼城(今内蒙古巴林左旗)外的草原上。黑毛毡搭的帐子比牧民帐篷大出三倍,里

公元 926 年的冬天,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牙帐扎在西楼城(今内蒙古巴林左旗)外的草原上。黑毛毡搭的帐子比牧民帐篷大出三倍,里面两盆牛粪火燃得正旺,烟从顶窟窿钻出去时,在帐内留了层淡淡的焦味。阿保机坐在虎皮木椅上,眉头拧成疙瘩 —— 面前跪着两个人,一个是迭剌部夷离堇(契丹部落首领)耶律吼,一个是燕云来的判官韩德枢。

耶律吼裹着貂皮袍,裤脚塞在皮靴里,开口就是草原口音的契丹话:“陛下,乌古部抢了咱们马群,杀了三个牧人!臣请兵去讨,把他们牛羊全夺来,让他们知道谁是草原主人!”

阿保机没接话,韩德枢往前挪了挪,捧着绢面文书用汉话奏报:“涿州报,今年夏粮税银五千缗,固安尉贪了两百缗,百姓告到州里;幽州五十秀才报名科举,问秋里能不能开考。”

阿保机左手揉太阳穴。耶律吼的事他熟,草原部落抢来抢去是老规矩,过去派骑兵打一顿就好;可韩德枢说的税银、科举,他跟着汉人学了些,却知道不能用草原规矩办 —— 让汉人去放牧,他们要反;让契丹贵族去种地,他们能掀了衙门。

帐门口的韩延徽轻轻咳嗽。这老头原是后唐使者,当年阿保机没重视他,他跑了,后来阿保机觉得这人有本事,又找回来封了政事令。此刻他小声说:“陛下,草原的事按草原规矩管,汉人的事按汉人规矩管,不就行了?”

阿保机眼睛一亮,拍着大腿应了。对耶律吼说带三百骑兵讨乌古部,别多杀人,服软就给小官;对韩德枢说按汉律办贪官,幽州秋天开科举。两人磕头退下,阿保机望着韩延徽笑:“老韩,你这主意好,以后就这么办。”

这看似偶然的决定,实则是契丹统治的必然。在此之前,契丹人靠放牧抢劫过活,抢来汉人当奴隶,抢来地盘就放羊。可公元 936 年,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(今北京、河北北部、山西北部)割给契丹后,一切都变了 —— 那地方是农耕区,老百姓祖祖辈辈种地,有田契、私塾、衙门,跟草原完全是两回事。

辽太宗耶律德光(阿保机二儿子)刚拿到燕云时,派契丹贵族去当幽州节度使。那贵族不懂汉话,见了农田就说 “适合放羊”,要赶老百姓走,差点闹起义。耶律德光赶紧调走贵族,找韩延徽商量,韩延徽说:“燕云人跟草原人不一样,得用汉官、汉法,不然守不住。”

耶律德光听进去了,正式定下 “南北面官制”—— 皇帝下面分两套班子,北面官管契丹和游牧部落,南面官管汉人和渤海人(渤海国是契丹所灭,也是农耕区)。两套班子各干各的,都听皇帝的。

先讲北面官。办公地在皇帝牙帐北面,最牛的是北枢密院,管军事,相当于国防部,长官北枢密使多是契丹最能打的贵族,比如阿保机弟弟耶律剌葛就当过。下面有北宰相府、南宰相府,别看都带 “宰相”,其实都是北面官 —— 北宰相府管迭剌部,南宰相府管其他部落,宰相靠 “世选制” 接班,老子当完儿子当,不用考试。

还有大王院、宣徽院、敌烈麻都司。大王院管部落户籍和牛羊,统计人口、马数,打仗时算出兵名额;宣徽院管皇帝生活,吃饭、打猎、祭祀都归它;敌烈麻都司管礼仪,契丹人的婚丧、祭天规矩它定。这些官全是契丹人,说契丹话、写契丹文(阿保机仿汉文造的),穿左衽皮袍、戴皮帽、蹬皮靴。

北面官办事全按草原规矩。部落首领继位要去北宰相府报备,登记了才算合法;部落抢牛羊,大王院先调解,调解不成北枢密院派兵;杀人了按 “命价” 赔,杀个人赔几头羊、几匹马,赔不起就当奴隶。草原人觉得合理,他们靠牛羊过日子,赔牛羊比坐牢管用。

再讲南面官。办公地在牙帐南面,完全仿唐朝制度,有南枢密院、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,还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,州县分节度州、刺史州,县令、县丞都跟唐朝一样。

南面官长官有汉人也有契丹人,但办事的多是汉人。比如南枢密使有时让契丹贵族当,下面判官、推官全是汉人;中书令常是汉人,韩延徽就当过。官员靠 “科举制” 选,考四书五经,考上叫 “进士”,从州县官做起。辽圣宗时,汉人张俭考中进士,先当云州通判,后来升到南枢密使、宰相,契丹人都尊重他。

南面官办事按汉规矩。税收按田亩算,种多少田交多少粮银,跟宋朝一样;法律用唐律,偷一尺布打五十板子,偷一匹马打一百板子,杀人判死刑,跟契丹 “命价” 不同;科举每年一次,幽州、涿州开考,汉人秀才考上就能当官,不用看出身。燕云汉人觉得合理,祖祖辈辈都这么过,不用改习惯。

这套制度有不少讲究。皇帝每天早上见北面官,处理部落任免、军事调度;下午见南面官,管税收、科举、诉讼。北面官来,皇帝穿契丹服、说契丹话;南面官来,换汉服、说汉话。有时牙帐里设两桌,北面契丹贵族吃羊肉、喝马奶酒,南面汉人官员吃米饭、喝米酒,各吃各的,互不打扰。

官员服饰也分清。北面官不管多大官,都穿左衽契丹服;南面官再小也穿右衽汉服、戴幞头。有次契丹贵族想穿汉服见南面官,被北枢密使骂:“你是契丹人,穿汉衣想当汉人?” 从此没人敢乱穿。

最厉害的是 “不强迫”—— 不逼契丹人种地,不逼汉人放牧;不逼契丹人学汉话,不逼汉人学契丹话;不逼契丹人用汉法,不逼汉人用契丹法。就像草原的羊和农田的麦子,各长各的,都归皇帝管。

辽圣宗时,汉人李知顺在涿州当县令。契丹贵族耶律狗儿抢了老百姓的牛,李知顺直接抓了他,按汉法判赔牛、打三十板子。耶律狗儿不服,跑北枢密院告状,说李知顺欺负契丹人。北枢密使耶律斜轸问清情况,说:“你在涿州抢汉人牛,就该按汉法办,李知顺没错。” 耶律狗儿只好认了,赔牛挨板子。这事传开,燕云汉人觉得朝廷公平,没人想反;契丹人也觉得理亏,没说啥。

还有次乌古部遇雪灾,牛羊冻死不少,首领想带兵抢燕云粮食。北枢密院派使者去说:“朝廷给你们一万石粮,但你们要派一千骑兵守边境,防宋朝人。” 乌古首领同意了,草原部落有了粮,不用抢;燕云有了骑兵保护,不怕宋朝进攻,双方都得利。

南北面官制不仅稳统治,还让辽国经济变厉害。燕云每年收上百万石粮、几十万缗税银,运到草原补贴军费,契丹才能养骑兵;草原骑兵又护着燕云,不让宋朝抢回去,形成 “农耕养骑兵,骑兵护农耕” 的循环。

有人以为辽国靠宋辽澶渊之盟(1004 年)的岁币过日子,其实不然 —— 宋朝每年给银十万两、绢二十万匹,不够养一个军。辽国主要收入还是燕云税收,要是没南北面官制,燕云汉人反了,税收没了,根本撑不起骑兵,更别说跟宋朝对峙一百多年。

辽国科举也靠南面官维持。从辽太宗开始,每年燕云开考,每次录几十进士,这些人后来成了南面官骨干。辽道宗时,汉人王鼎考中进士,当翰林学士,写了本《焚椒录》,现在研究辽国,很多资料都来自这本书。

当然这制度也有缺点。北面官权力比南面官大,北枢密院管的草原骑兵是核心战力,南枢密院的汉人军队战斗力差,契丹贵族总觉得比汉人高一等。汉人官员想减赋税,得先问北枢密院,贵族不同意就推不动。

还有腐败问题。辽兴宗时,南京(今北京)留守耶律重元(皇帝弟弟)纵容手下贪税银,老百姓告到朝廷也没人管。但这些缺点没影响大局,辽国靠这制度撑了 210 年,比北宋(167 年)还长。

金国灭辽(1125 年)后,女真人不懂管燕云,找辽国汉人官员问。汉人官员说:“契丹用南北面官制管得好,你们也能用。”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觉得有理,搞了 “猛安谋克制”(管女真人)和 “州县制”(管汉人),其实就是学南北面官制。后来元朝的行省制与土司制、清朝的满汉双轨制与蒙古盟旗制,都是从这 “因俗而治” 学来的。

金国军队进燕京时,见南面官衙门还在运作,汉人官员还管税收诉讼,就没拆衙门,让他们继续干。有金国将领问汉人官员:“契丹皇帝这制度为啥管这么久?” 汉人官员说:“不逼人防习惯,草原人能放牧,种地人能种地,大家都能活。”

金国将领点了点头。他不知道,这制度从阿保机牙帐里的一个想法、韩延徽一句 “分着管” 开始,不是高深理论,就是契丹人摸出来的实用办法,解决了 “管草原还是管农耕” 的难题。

辽国没了,但南北面官制的思路留了下来。它告诉后来的统治者,治多民族国家不能用一套规矩,得尊重习惯,让大家各得其所。就像草原的风和农田的雨,不一样,却都能让土地丰收。

后人说这是 “辽国版一国两制”,虽有点现代说法,却说到了点子上。阿保机和韩延徽当年没想那么多,只是解决头疼问题,却无意中造了套撑大帝国的制度,让辽国在长城内外站稳脚跟,成了东亚强国。

这就是辽国南北面官制的真相 ——“尊重习惯,各管各的”,简单八个字,撑了辽国两百年,也为后来多民族国家治理,留下了宝贵经验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历史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历史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