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四十七年九月,木兰围场的秋风吹得人心里发紧。御帐里,康熙捏着太子胤礽的罪证,指节泛白 —— 这不是他第一次对这个儿子失望,却是第一次寒到骨子里。帐外,几个皇子的帐篷离得不远,却各怀心思,连帐帘晃动的幅度,都透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试探。
康熙这辈子活得不易,八岁登基,擒鳌拜时手心攥着汗,平三藩时整夜睡不着,收台湾、打噶尔丹,哪件事不是提着脑袋干?可国家大事再难,也比不过家里的事糟心 —— 他有二十四个儿子,活下来的十几个里,没一个是省油的灯。
最早让他省心的是太子胤礽。这孩子是赫舍里皇后所生,皇后生他时大出血没了,康熙把对妻子的愧疚全搁在太子身上,两岁就立为储君,手把手教他读书理政。太子小时候也争气,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,跟着康熙处理奏折,条理说得比老臣还清楚。康熙每次出征,都让太子监国,满朝文武都夸 “太子贤明”。
可太子大了,翅膀就硬了。康熙四十一年,康熙去南巡,让太子留守京城。回来就听说,太子挪用国库银子给自己修园子,还把不服他的官员贬了好几个。康熙压着火没发作,可心里的疙瘩已经结下。后来更过分,康熙出征噶尔丹,身子不舒服,让太子过来探望,太子脸上没半点担忧,反而盯着康熙的御座直瞅。康熙当时就凉了半截:这儿子,怕是盼着自己死呢。
太子不安分,其他皇子更没闲着。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,眼瞅着太子占着位置,心里早憋着火。他长得人高马大,跟着康熙打噶尔丹立过功,总觉得自己比太子强。平时没事就搜罗太子的黑料,连太子跟哪个宫女多说了句话都记下来,就等着找机会给康熙递小报告。
三阿哥胤祉是个文人,跟大阿哥的急功近利不一样。他知道自己出身不如太子,军功不如大阿哥,就走 “文治” 路线。在府里养了一群读书人,编《古今图书集成》,还帮康熙整理诗文。康熙喜欢学问人,每次跟三阿哥聊天都挺开心,可也没把他往储君上想 —— 当皇帝光会读书可不行,得有手腕。
真正让康熙头疼的是八阿哥胤禩。这孩子出身最差,妈是辛者库的宫女,按说在宫里没地位。可胤禩会做人,对谁都笑脸相迎。官员家里有红白事,他准去帮忙;老臣生病,他亲自熬药;连宫里的太监宫女,他都时常给点小恩小惠。时间一长,满朝文武都念他的好,私下里叫他 “八贤王”。
有次康熙问大臣们 “该立谁当太子”,满朝文武几乎都推荐胤禩。康熙当时就炸了:我还没死呢,你们就抱团捧一个皇子,这是想架空我?他当着众人的面骂胤禩 “柔奸成性,妄蓄大志”,还说 “自此朕与胤禩,父子之恩绝矣”。可胤禩没当回事,照样跟官员们来往,府里天天门庭若市。
四阿哥胤禛在这群人里,显得格外 “佛系”。别人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,他天天在府里念佛,还号称 “天下第一闲人”。府里的园子弄得简简单单,穿的衣服也是旧的,康熙去他府上,看见他跟邬思道等谋士下棋,一点皇子的架子都没有。
可没人知道,胤禛的 “佛系” 都是装的。他心里比谁都清楚,康熙讨厌皇子拉帮结派,所以从不跟官员们明着来往,却暗地里跟隆科多、年羹尧走得近。隆科多是步军统领,掌着京城的兵权;年羹尧后来当川陕总督,能管着西北的军饷。胤禛还收买了康熙身边的太监,康熙爱吃什么、爱听什么,他摸得门儿清。康熙生病,他亲自煎药,熬好了先尝一口,显得比谁都孝顺。
十三阿哥胤祥是胤禛的 “铁哥们”。这孩子性子直,武功好,跟着康熙出过好几次差,办事利索。他知道胤禛有心思,就主动帮着打理府里的事,还替胤禛盯着其他皇子的动静。有次太子找胤禛的麻烦,胤祥直接站出来跟太子吵,把太子气得脸都白了。
康熙四十七年,太子的好日子到头了。这年康熙去木兰围场打猎,太子跟着去了。晚上康熙睡不着,想去看看太子,结果走到太子帐篷外,听见里面有人跟太子说 “皇上年纪大了,不如早点让位于太子”。康熙气得浑身发抖,第二天就把太子废了,押回京城。
太子一废,皇子们的 “内卷” 彻底疯了。大阿哥胤禔觉得机会来了,跑到康熙面前说 “太子不仁,不如杀了他,臣愿意动手”。康熙听完差点没气晕过去,指着大阿哥的鼻子骂 “你这畜生,连兄弟都想杀,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”。没过几天,三阿哥又揭发大阿哥用魇镇诅咒太子,康熙直接把大阿哥圈禁起来,这一禁就是二十多年,直到死都没放出来。
八阿哥胤禩趁这个机会,又开始拉拢大臣。九阿哥胤禟、十阿哥胤䄉跟他走得最近,九阿哥有钱,天天给胤禩送银子,帮他打点关系;十阿哥是个武将,帮胤禩盯着军营里的动静。十四阿哥胤禵是胤禛的同母弟弟,却也站在胤禩这边,天天在康熙面前说胤禩的好话。
康熙看着这群儿子闹得不像话,心里又悔又恨。他觉得太子是自己宠坏的,要是再立一个,怕是又要争得你死我活。于是在康熙四十八年,又把太子复立了。可太子还是老样子,复立后更骄纵,甚至想联合大臣逼康熙退位。康熙五十一年,康熙彻底死心,再次把太子废了,这次再也没立过太子。
太子二次被废后,夺嫡的重心转到了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身上。八阿哥本来势头很猛,可康熙五十三年出了 “毙鹰事件”。这年康熙过生日,八阿哥没去,派人送了两只老鹰过来。结果康熙打开一看,老鹰早就死了。康熙认为八阿哥是在诅咒自己,当场就说 “胤禩必致败坏我国家,戕贼我万民”,彻底把八阿哥排除在储君之外。
八阿哥失势后,九阿哥、十阿哥、十四阿哥就把希望放在了十四阿哥身上。康熙五十七年,准噶尔叛乱,康熙封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,让他率军西征。十四阿哥临走前,康熙亲自送他到德胜门,还让文武百官都去送行,场面搞得特别大。大家都觉得,康熙这是在培养十四阿哥当继承人。
十四阿哥在西北打得不错,收复了不少失地,威望越来越高。可他远在西北,不知道京城的动静。这时候,四阿哥胤禛还在装 “闲人”,天天陪着康熙聊天,帮着处理一些琐碎的政务,康熙对他越来越信任。胤禛还跟隆科多、年羹尧定好计策:隆科多掌京畿卫戍,防止其他皇子作乱;年羹尧控制西北军饷,牵制十四阿哥。
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,康熙在畅春园病重。他召隆科多到身边,留下遗诏。没过几天,康熙就驾崩了。隆科多当众宣读遗诏,内容是 “传位于四阿哥胤禛”。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没想到,八阿哥、九阿哥、十阿哥当场就吵了起来,十四阿哥在西北听说后,也率军往回赶。
可胤禛早有准备。他让隆科多派兵守住京城各门,不让其他皇子进出;让年羹尧扣住西北的军饷,十四阿哥的军队没了粮草,根本没法动。十四阿哥回到京城后,就被胤禛软禁了起来。八阿哥、九阿哥也被削去爵位,圈禁在府里,后来胤禛还把他们改名叫 “阿其那”“塞思黑”(满语里 “猪”“狗” 的意思),没过多久两人就死在了禁所里。
三阿哥胤祉因为跟废太子走得近,也被胤禛削了爵,圈禁在景山。大阿哥还在圈禁中,直到雍正十二年去世。只有十三阿哥胤祥,因为帮胤禛夺位有功,被封为怡亲王,深得雍正信任。
这场九子夺嫡,闹了十几年,最后只有胤禛笑到了最后。可回头看看,这些皇子们本来都是天潢贵胄,一辈子不愁吃穿,却为了那个御座,互相算计、互相残杀,连亲兄弟都能下死手。康熙一辈子英明,却没管好自己的儿子,到死都没看到家庭和睦的样子。
雍正登基后,怕再出现夺嫡的事,就创立了 “秘密立储” 制度,把储君的名字写在诏书上,藏在乾清宫 “正大光明” 匾额后面,等皇帝驾崩后再拿出来宣读。可他自己也没想到,后来乾隆、嘉庆年间,皇子们的 “内卷” 虽然没那么惨烈,却也没断过。
说到底,清宫的这场 “内卷”,根子还是在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。只要有权力的地方,就有争斗,哪怕是亲兄弟,也逃不过这个魔咒。康熙的皇子们,不过是这场权力游戏里的棋子,赢了的君临天下,输了的身败名裂,没一个是真正的赢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