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四十五年春天,扬州瘦西湖边的桃花开得正艳。湖边茶楼上,几个读书人指着湖面画舫闲聊,说前些年皇上南巡时,这里的画舫比现在多十倍,连水面都快挤不下。其中老秀才叹口气,说那回皇上过来,他亲眼见街上铺子挂黄绸,路边树裹红布,看着热闹,可背后的苦,只有老百姓知道。
这乾隆皇帝,一生爱折腾。爷爷康熙南巡六次,他觉得爷爷做得对,自己也得学,于是从乾隆十六年到四十九年,也来了六次南巡。头两次南巡时,乾隆还年轻,心里装着正事,说是要考察河工、安抚百姓,那时候花钱还不算太离谱。
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,路线是从北京出发,经天津、山东,再到江苏、浙江,最后回北京。这一路,他确实去了黄河边看河工,还去曲阜祭拜了孔庙,给沿途百姓免了些赋税。可即便如此,花费也不少。光是随从,就带了三千多人,马匹两千多匹,船只几百艘。这些人吃住行都得花钱,地方官不敢怠慢,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。
那时候和珅还没冒头。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,早年家境不好,父亲早逝,家里兄弟几个过得紧巴巴。后来他凭着机灵劲儿,在宫里谋了个差事,因为会来事,说话办事都合乾隆的心意,慢慢就被乾隆看中了。到了乾隆中期,和珅已经是军机大臣,还管着内务府 —— 这内务府可是个肥差,管着皇帝的私人钱财,乾隆的日常开销、宫里的用度,都归内务府管。
从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开始,和珅就慢慢掺和进南巡的筹备工作里了。乾隆想南巡,可国库的钱不能随便动,那时候清朝还在跟准噶尔打仗,军费开销大。乾隆心里犯嘀咕,和珅看出来了,就凑到乾隆跟前出主意:“皇上,南巡是大事,不能委屈了您,钱的事儿,奴才来想办法。”
和珅想的办法,就是找盐商。江南的盐商,尤其是扬州盐商,那可是富得流油。盐是老百姓的必需品,朝廷垄断了盐的买卖,盐商要想卖盐,得先从朝廷手里拿 “盐引”,有了盐引才能去盐场提盐。这盐引就成了宝贝,谁手里多,谁就能多赚钱。
和珅管着内务府,盐引的发放他能说了算。他找到扬州盐商,跟他们说:“皇上南巡,需要钱,你们是国家的子民,得为皇上分忧。只要你们愿意捐钱,以后的盐引,我多给你们发些,赋税也能少交些。” 盐商们一听,这是好事啊,捐点钱就能多赚钱,立马就答应了。
乾隆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,扬州盐商一次性就捐了三百万两白银。这笔钱名义上是供南巡开销,可实际上,和珅先从中扣了一部分。就说建行宫吧,乾隆南巡沿途建了三十多个行宫,苏州的狮子林、杭州的西湖行宫,都是那会儿建的。杭州西湖行宫建的时候,和珅派自己的人去监督,一根柱子实际值一百两,报给盐商就成了五百两,中间的四百两,就悄无声息进了和珅的腰包。
行宫里面的摆设更是讲究。桌子得是紫檀木的,椅子得是红木的,墙上挂的画得是名人真迹,连床上的被褥都得是江南最好的丝绸。这些东西买的时候,和珅都让手下人往高了报价,比如一幅唐伯虎的画,实际花了五万两,报给内务府就成了十万两,多出来的五万两,自然也落进了他自己的口袋。
除了行宫,随从的开销也是个大头。每次南巡,随从有三千多人,这三千多人每天要吃要喝。乾隆吃的饭,那得是山珍海味,早上要吃江南的点心,比如苏州的松子糕、杭州的桂花糕,这些点心得从当地最好的铺子买,还得快马加鞭送过来,保证新鲜。中午晚上的正餐,至少有一百多道菜,每道菜都得用精致的瓷器装着。
地方官为了巴结乾隆和和珅,更是想尽办法。乾隆到了扬州,扬州知府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饮食,还专门请了江南最好的厨师。和珅来了,知府又单独给和珅准备了一桌更丰盛的,还送了和珅不少珠宝玉器。这些钱,地方官不会自己掏,最后都摊到了老百姓身上,要么加征赋税,要么强征劳役。
有一回,乾隆到了苏州,想坐船游太湖。和珅提前让人准备了一艘大画舫,船上雕梁画栋,还建了小宫殿,里面床、桌子、椅子一应俱全,连窗户上都镶了琉璃。这艘船花了五十万两白银,其中二十万两是实际花费,剩下的三十万两,都被和珅扣了下来。
和珅不光从南巡筹备中捞钱,还借着南巡建立了自己的贪腐产业链。盐商给和珅送钱,和珅就帮盐商偷税漏税。当时盐的赋税很重,盐商每卖一斤盐,要交不少税。和珅跟盐商约定,盐商每偷税一万两,就分给他三千两。盐商们乐意,和珅也赚得盆满钵满。
除了盐商,地方官员也得给和珅交钱。哪个官员想在南巡时表现好,得到乾隆的赏识,就得先给和珅送礼。比如江宁知府,为了让和珅在乾隆面前多说好话,一次性给和珅送了十万两白银和一对玉如意。和珅收了礼,果然在乾隆面前夸江宁知府办事得力,江宁知府后来还升了官。
和珅还搞了个 “议罪银” 制度。官员犯了错,不用受罚,只要交一笔钱,就能免罪。这笔钱一部分进了内务府,成了乾隆的私人钱财,另一部分就被和珅自己留着。有个官员贪了一万两白银,按律该流放,他交了两万两议罪银,就没事了。这两万两里,和珅拿了五千两。
崇文门关税也是和珅捞钱的地方。崇文门是京城的重要关口,所有进出京城的货物都要在这儿交税。和珅把控了崇文门关税,规定不管是商人还是官员,哪怕是皇子,路过崇文门都要交税,不交就不让过。有一回,乾隆的儿子永琰(后来的嘉庆皇帝)从外地回来,带了些礼物,崇文门的官员拦住他要交税,永琰没办法,只好交了钱。这些关税,大部分都进了和珅的口袋。
乾隆六次南巡,总共花了多少钱?据记载,至少超过两千万两白银。那时候清朝一年的国库收入也就四五千万两,也就是说,六次南巡花了差不多半年的国库收入。这些钱,表面上是盐商和地方官员捐的,可实际上,盐商的钱是从老百姓身上赚的,地方官员的钱也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的,最后埋单的还是老百姓。
江南百姓被折腾得苦不堪言。为了给南巡让路,不少老百姓的房子被拆了,田地被占了,却得不到多少补偿。有的老百姓家里的粮食被征用,连吃饭都成了问题。有记载说,乾隆四十九年最后一次南巡时,江南有老百姓因为家里的粮食被征用,只能靠挖野菜充饥。
乾隆后期,也有人看出了问题。御史钱沣上书乾隆,说南巡花费太大,百姓负担太重,请求乾隆减少南巡次数。乾隆一开始不高兴,把钱沣骂了一顿,可后来自己也觉得有点过分。乾隆四十九年最后一次南巡后,他下了道圣旨,说以后子孙后代不要再轻易南巡,除非有特殊情况。
乾隆死后,嘉庆皇帝上台,第一件事就是查抄和珅的家产。查出来的财产可真不少,折合白银八亿两(不同记载有差异,一般认为是几千万到几亿两),相当于清朝十几年的国库收入。这其中,很大一部分就是和珅从南巡和各种贪腐手段中得来的。
和珅倒台后,人们才看清楚他建立的贪腐产业链有多可怕。乾隆花钱,和珅敛财,盐商买单,百姓遭殃。和珅靠着乾隆的信任,把整个产业链打理得 “井井有条”,自己赚得盆满钵满,却把国家和百姓拖入了困境。
后来,扬州瘦西湖的桃花还是每年开,湖边的茶楼上还是有人聊天。只是再有人提起乾隆南巡,大家不再说当年的热闹,而是叹口气,说:“皇帝的游山玩水,从来都不是自己买单啊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