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35 年的广州,早秋的晨光刚漫过十三行的骑楼。街边的 “同和居” 茶馆里,茶客们已经坐满了大半。穿短打的脚夫捧着粗瓷碗,咕咚咕咚喝着茉莉花茶,热汽顺着碗沿往上飘,混着他嘴里的话:“这茶要是再浓点就好了,下午扛货才有劲。” 穿长衫的商人则慢些,用盖碗拨着浮叶,喝的是武夷岩茶,边喝边跟掌柜闲聊:“听说今年福建那边雨多,茶价又得涨?”
掌柜的笑着点头,手里的铜壶往茶碗里续水,水流细得像线:“可不是嘛!咱大清的茶,往海外运一船,抵得上人家运十船布。那些洋鬼子,离了咱的茶就活不了!”
这话倒不是吹牛。此时的英国,从伦敦的贵族沙龙到曼彻斯特的工厂车间,喝茶已经成了刚需。三十年前,英国还只有上流社会能喝上中国茶,一小撮茶叶能卖半个金币。可到了 1830 年代,普通工人也能在早餐时泡上一壶 —— 不是因为茶叶变便宜了,是他们宁可少吃块面包,也得省出钱来买茶。
为啥英国人这么迷中国茶?说起来有点无奈。工业革命后,英国工厂里的工人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活,咖啡太贵,啤酒喝了犯困,只有茶叶泡的茶,又提神又便宜,还能少生病。那时候英国的报纸上,经常有工厂主说:“给工人提供茶叶,比给他们涨工资还管用,干活效率能高不少。”
可问题来了,中国的茶好,英国却拿不出能跟中国换的东西。清朝那会儿,老百姓穿的是土布,吃的是自家种的粮食,英国商人运过来的呢绒、棉布,在广州港口堆得像小山,也没几个人买。有个英国商人在日记里吐槽:“我运了一船最好的羊毛布来,在广州待了三个月,只卖出去三块,还是被一个好奇的官员买去当摆设的。”
没办法,英国只能用白银跟中国买茶。每年春天,英国的商船载着一船船白银从伦敦出发,到广州换成茶叶,再运回英国。这么一来,白银就像流水一样往中国流。据当时的账本记载,1820 年到 1830 年这十年,英国流到中国的白银,差不多有两亿两。
两亿两白银是什么概念?那时候英国一年的财政收入,也就四千多万两。这么多白银外流,英国的国王和大臣们急得睡不着觉。有个英国议员在议会里拍着桌子说:“再这么下去,英国的银子都要被中国榨干了!得想个办法,不能光用白银换茶!”
他们想过不少办法。一开始,英国人试着用印度的棉花跟中国换茶。结果棉花运到中国,发现清朝南方自己也产棉花,质量还不比印度的差,根本卖不动。后来又试着运印度的鸦片,这东西倒是有人买,可清朝政府不答应,还派林则徐去广州禁烟。
就在英国政府为白银和茶叶头疼的时候,有个叫东印度公司的机构,想出了一个更长远的主意:既然中国茶这么厉害,咱们能不能自己种?要是在印度种出中国茶,不就不用跟中国买了,白银也不用外流了?
可种茶不是简单事。中国的茶农种茶、制茶,都是传了几百年的手艺,怎么选苗、怎么施肥、怎么炒茶,全是秘方,外人根本学不到。而且清朝政府有规定,茶种和茶苗不许带出中国,要是被发现,轻则坐牢,重则杀头。
东印度公司不死心,决定派个人潜入中国,偷偷把茶种、茶苗带出来,再把制茶的手艺学回去。他们选中的人,叫罗伯特・福钧。
福钧不是什么大人物,之前是个园艺师,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里种过花,还去过中国一次,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。东印度公司找他的时候,给他开了个好价钱:一年五百英镑,还报销所有费用。那时候英国一个普通工人一年也就挣二十英镑,五百英镑算是天价了。福钧想都没想,就答应了。
1848 年春天,福钧打扮成一个中国商人,带着假发(假装是中国男人的辫子),揣着东印度公司给的假文书,从上海偷偷上了岸。他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,叫 “傅钧”,说自己是从福建来的茶商,要去安徽、浙江一带收茶。
一开始,福钧走得很小心。他穿着长袍马褂,每天跟着当地的茶农一起上山,假装是来买茶的,实际上是在偷偷观察怎么种茶。有一次,他看到茶农在给茶树施肥,就凑过去问:“老伯,您这施的是什么肥啊?” 茶农看他是 “同行”,也没防备,说:“这是菜籽饼,还有羊粪,发酵了才能用,不然茶树会烧根。” 福钧赶紧记在小本子上,晚上回到住处,再偷偷翻译成英文。
可光看还不够,他得拿到茶种和茶苗。安徽黄山一带是产茶的好地方,尤其是祁门红茶,在英国特别受欢迎。福钧在黄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了半个月,跟一个老茶农混熟了。有一天,他趁老茶农不在家,偷偷挖了二十多棵茶苗,又装了两布袋茶籽,藏在自己的行李箱里。
可怎么把茶苗和茶籽运出中国?这是个大难题。茶苗离了土活不了多久,茶籽也怕潮、怕虫。福钧想了个办法,他找了几个玻璃罐,在罐子里铺上湿棉花,把茶籽放在棉花里,再把罐子封好。茶苗则用湿麻布包着根,装在竹筐里,上面盖着茶叶,假装是要运去卖的茶叶。
一路上,福钧遇到过好几次检查。有一次,在浙江的一个关口,官兵打开他的竹筐,看到里面是茶叶,就问:“这里面除了茶叶,还有别的吗?” 福钧心里直跳,脸上却笑着说:“都是茶叶,您放心,要是有私货,我哪敢过您这关啊!” 官兵看他说话客气,又没发现什么问题,就放他过去了。
就这样,福钧带着茶苗和茶籽,从上海坐船到了印度。东印度公司早就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准备好了茶园,就等着这些 “宝贝”。福钧到了印度后,不仅把茶苗种了下去,还把从中国学来的制茶手艺教给了印度茶农 —— 怎么炒茶、怎么揉捻、怎么烘干,一步一步教,连火候大小都仔细说。
一开始,印度种出来的茶味道不怎么样,英国商人都不愿意买。福钧没放弃,又在印度待了五年,不断改进种茶和制茶的方法。到了 1855 年,印度茶终于有了起色,味道跟中国茶差不了多少,价格却比中国茶便宜一半。英国商人一看,纷纷开始买印度茶,中国茶在英国的销量慢慢降了下来。
那时候,鸦片战争已经打完十年了。英国通过鸦片战争,逼着清朝签了《南京条约》,打开了更多通商口岸,还拿到了香港。可很多人不知道,在英国战舰开进广州湾之前,这场 “茶叶战争” 就已经开始了 —— 英国派间谍偷茶种、学手艺,其实就是为了摆脱对中国茶的依赖,解决白银外流的问题。
有人会问,既然印度茶后来能替代中国茶,英国为什么还要打鸦片战争?其实,鸦片战争的原因很复杂,鸦片只是其中一个导火索,背后还有贸易、权力的争夺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茶叶和白银的矛盾,是英国急于改变和清朝贸易格局的重要原因。
福钧后来回到英国,写了一本叫《中国茶区游记》的书,里面详细讲了他在中国偷茶种、学手艺的经历。这本书在英国卖得很火,很多人都觉得他是 “英雄”,因为他帮英国解决了大问题。可在清朝,没人知道这个叫 “傅钧” 的 “商人”,竟然是个英国间谍。
直到很多年后,清朝的官员才发现,印度茶越来越多,中国茶卖不出去了。有个叫郭嵩焘的官员,在日记里写道:“以前洋鬼子都抢着买咱们的茶,现在却买印度的茶,这可怎么办?” 他不知道,这一切的背后,都跟几十年前那个潜入中国的英国园艺师有关。
1860 年,印度茶的出口量已经超过了中国茶。英国流到中国的白银越来越少,反而开始从印度赚更多的钱。东印度公司的老板在酒会上说:“福钧先生做的事,比十个舰队还管用。”
再回头看 1840 年的鸦片战争,英国战舰上的大炮,不仅是为了鸦片,更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,让英国不再只靠白银换茶。而那些被福钧偷偷带出中国的茶苗,在印度的土地上生根发芽,慢慢改变了世界茶叶贸易的格局。
教科书里讲鸦片战争,大多会说鸦片的危害、清朝的落后。可很少有人会提到,这场战争的背后,还有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 “白银战争”,还有一个叫福钧的茶叶间谍。就像广州 “同和居” 茶馆的掌柜不会想到,他嘴里 “离了咱的茶就活不了” 的洋鬼子,早就开始偷偷琢磨,怎么不用咱的茶,也能活下去。
1870 年,福钧在英国去世。那时候,印度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地。中国茶虽然还在卖,但再也不是英国市场的主角了。有人说,福钧改变了世界茶叶的历史。可对清朝来说,这只是近代以来,国家被列强一步步打开大门、失去主导权的开始。
很多年后,当人们喝着印度红茶、斯里兰卡红茶的时候,很少有人会想起,这些茶叶的祖先,是一百多年前,从中国黄山、武夷山偷偷运走的那几十棵茶苗。而那场改变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,背后也藏着一段关于茶叶和白银的秘密 —— 一段教科书上很少会讲的秘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