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五十五年的广州,秋老虎还没退去,码头的石板路被晒得发烫,挑夫阿福扛着两筐茶叶,脚步却不敢慢。这筐里的东西金贵,是十三行伍家要发往英国的武夷岩茶,听说在伦敦,一两茶能换半两银子。他抬头看了眼不远处的商馆,红墙白窗,跟城里的房子不一样,那是洋人的住处,也是广州城里唯一能跟洋人做生意的地方。
清朝刚入关的时候,其实也没想着完全关上门。那时候郑成功在台湾,朝廷怕海上有人接济他,才下了海禁,不准片板下海。后来台湾收回来了,康熙爷觉得总关着也不是事儿,老百姓要吃饭,官府也要收税,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,就开了海禁,设了四个海关,广州、漳州、宁波、云台山。可没几年,又觉得不对劲,洋人越来越多,到处跑,不好管,到了乾隆二十二年,干脆就只留了广州一个海关,所有对外贸易,都得通过十三行来办。这十三行,就成了中国跟世界打交道的独一家窗口。
能进十三行做买卖的,都不是一般人。得有官府的许可,还得有足够的本钱,更重要的是,得会跟洋人打交道,还能替官府盯着洋人。这些商人,官府叫他们 “行商”,他们自己也抱团,成立了 “公行”,遇到事儿一起商量,比如外商压价,或者官府要加饷银,都一起扛。最早的时候,十三行也不是固定十三家,有时候多有时候少,最多的时候有二十多家,最少的时候就几家,但大家都习惯叫 “十三行”。
行商们的日子,看着风光,其实也不好过。官府对他们管得严,外商来了,得由行商负责接待,不能让外商随便进城,只能住在十三行附近的 “夷馆” 里。外商有什么要求,得通过行商转达给官府;官府有什么命令,也得行商传给外商。要是外商犯了错,行商还得担责任。有一回,一个英国水手跟中国人起了冲突,失手杀了人,官府就把行商叫来,让他负责把凶手交出来,不然就治他的罪。行商没办法,只能跟英国东印度公司交涉,最后把水手交了出去。还有,官府每年还要向行商收 “饷银”,有时候是几十万两,行商们只能从生意里抠,或者一起分摊。
但真正让十三行立住脚的,还是茶叶。洋人来中国,最想要的不是丝绸,也不是瓷器,是茶叶。一开始,茶叶在欧洲是稀罕物,只有国王、贵族才能喝得起。比如 17 世纪的时候,荷兰人第一次把茶叶运到欧洲,一小罐茶能卖好几十荷兰盾,普通人想都不敢想。可到了 18 世纪,情况变了,喝茶成了欧洲人的习惯,尤其是英国人。早上起来喝早茶,下午喝下午茶,晚上还得喝晚茶,一天不喝就浑身不自在。
英国东印度公司算过账,到了 18 世纪末,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,已经超过了两千万磅。这些茶叶,几乎全是通过广州十三行运过去的。东印度公司的商船,每年都会准时开到广州,船上装的不是别的,全是白银。因为洋人有个头疼的事儿,他们拿不出中国想要的东西。中国地大物博,丝绸自己能织,瓷器自己能烧,粮食也够吃,洋人带来的玻璃镜子、机械玩具,中国人不稀罕;羊毛制品,中国气候暖和,用不上。没办法,只能拿白银来换。
那时候,美洲的墨西哥、秘鲁产白银,西班牙人在美洲开银矿,挖出来的白银,一船一船运到欧洲,然后欧洲商人再运到广州,换茶叶回去。有人算过,从康熙末年到乾隆末年,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里,流进中国的白银,得有一亿五千万两到两亿两。这些白银,大部分都是通过十三行的贸易进来的。广州也因为这个,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热闹的港口之一,码头上每天都有外国商船,装着白银来,载着茶叶走。
阿福后来也攒了点钱,在码头附近开了个小茶馆,专门卖粗茶。他常跟客人说,当年扛过的茶叶,运到英国能卖大价钱,客人都觉得新鲜。有时候,会有洋人来他的茶馆,虽然语言不通,但比划着也能点杯茶喝。阿福觉得,这些洋人也没那么可怕,就是来买茶叶的。
十三行里最有名的,要数伍秉鉴。伍家是乾隆年间开始做行商的,到了伍秉鉴这一代,生意做到了顶峰。他不仅跟英国东印度公司做生意,还跟美国的商人打交道,甚至在海外投资。有一回,一个美国商人欠了他几十万两白银,还不上,伍秉鉴干脆就把欠条烧了,说不用还了。这事儿在洋人中传开,大家都觉得他讲义气,跟他做生意更放心了。
那时候伍秉鉴有多有钱?有人估算过,他的家产差不多有两千万两白银,相当于当时清朝一年国库收入的一半,说是世界首富也不为过。他在广州建了大宅院,里面有花园、池塘,还养了戏班,洋人来拜访,都得先递帖子,规矩大得很。但伍秉鉴也没少受官府的气,官府要修水利、办军需,总找他捐钱,有时候一次就要捐几十万两,他不敢不捐。
其实那时候的十三行,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茶叶了,它连接了中国和整个世界。美洲的白银,通过西班牙、英国的商船,运到广州;广州的茶叶,再通过这些商船,运到欧洲、美洲;欧洲的工业产品,虽然中国不需要,但也通过十三行,少量进入中国。比如英国的棉纺织品,一开始在中国卖不出去,后来也慢慢有了一些销路。
这种贸易,就像是一张网,把美洲、欧洲、亚洲连在了一起。那时候没有飞机、没有电话,可通过十三行,远在伦敦的人能喝到中国的茶叶,远在广州的行商能知道欧洲的市场行情。比如伍秉鉴要是觉得今年茶叶收成不好,就会提高价格,英国东印度公司虽然不情愿,但也只能接受,因为除了十三行,他们没地方买茶叶。
乾隆末年的时候,广州十三行达到了最繁荣的时期。商馆一排接一排,外国商船在珠江口排着队,码头上车水马龙,到处都是扛着茶叶、丝绸的挑夫,洋人的马车穿梭其间。那时候的广州,是中国最洋气的城市,街上能看到穿西装的洋人,能听到叽里呱啦的外语,甚至还有专门给洋人做西餐的馆子。
行商们的生意也越做越大,除了茶叶,还出口生丝、瓷器、大黄,进口的除了白银,还有香料、象牙、钟表。有个叫潘振承的行商,还把西洋的葡萄引进来,在广州种了一片葡萄园,酿出来的葡萄酒,不仅自己喝,还卖给洋人。
但没人想到,这繁荣背后也藏着危机。欧洲人不愿意一直用白银换茶叶,他们总想找能在中国卖得出去的东西。后来,英国人发现了鸦片,开始偷偷往中国运。可在当时,十三行的行商们还没意识到这一点,他们依旧每天忙着算账、跟外商谈判、应付官府的差事,他们的生意,影响着远在千里之外的白银流向和茶叶价格。
阿福的茶馆生意也不错,他的儿子跟着伍家的伙计学做生意,想将来也进十三行。阿福常跟儿子说,好好学,咱们广州的茶叶,能卖到全世界去。那时候的他,不知道几十年后,这一切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但在当时,十三行用茶叶和白银,悄悄撬动了那个时代的全球化,让中国和世界的联系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。
珠江里的水,日夜不停地流,把广州的茶叶送到远方,也把远方的白银带到广州。这股潮流,在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一直没停过。十三行的行商们,有的赚了大钱,有的亏了本,有的被官府治了罪,但他们共同搭建起的这条贸易通道,却成了闭关锁国时代里,中国通向世界的一扇窗。
直到今天,广州还有十三行的遗址,虽然当年的商馆早已不在,但老人们还会跟孩子讲,以前这里有一群商人,用茶叶换来了全世界的白银,让广州成了世界闻名的港口。就像阿福当年扛着的那筐茶叶,虽然早就被喝光了,但它背后的故事,却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