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禧太后的权力密码:从辛酉政变到垂帘听政,晚清女性的权力突围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10
核心提示:1861 年十月的承德避暑山庄,早没了夏天的热闹。殿宇檐角的铜铃被北风刮得叮当响,裹着寒气钻进殿内,落在白幡上,连空气都透着

1861 年十月的承德避暑山庄,早没了夏天的热闹。殿宇檐角的铜铃被北风刮得叮当响,裹着寒气钻进殿内,落在白幡上,连空气都透着冷。咸丰皇帝刚咽气没几天,灵堂就设在烟波致爽殿,暗黄色的幔帐垂下来,把殿里的光遮去大半。

六岁的载淳穿着孝服,小手被一个妇人紧紧攥着。这妇人二十出头,眉眼间藏着股韧劲,正是刚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的慈禧 —— 先前的懿贵妃叶赫那拉氏。她旁边站着中宫皇后,如今的母后皇太后慈安,脸色发白,眼神里满是无措。

殿下面站着八个大臣,为首的是肃顺,个子高,肩膀宽,穿着藏青朝服,说话时声音洪亮,震得殿内幔帐都动了动。“大行皇帝遗诏在此,我等受顾命之责,朝政之事,自当由八人共议,太后只需照料皇上起居,不必干预章奏。” 他说着,把手里的遗诏扬了扬,语气里的不容置疑,谁都听得出来。

慈禧握着载淳的手紧了紧,指尖泛白。她没说话,只是盯着肃顺的脸。心里清楚,咸丰这遗诏,是怕她一个妇人掌权,才设了这八大臣制衡。可咸丰忘了,他这儿子才六岁,连字都认不全,八大臣攥着朝政大权,到头来,这大清的江山,怕是要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。

咸丰这辈子,活得憋屈。十年前刚登基,就遇上太平天国闹得沸沸扬扬,南方半壁江山都乱了。去年更糟,英法联军打进北京,火烧了圆明园,他带着后妃皇子逃到承德,一路担惊受怕,身子本就弱,到了承德没几个月,就熬不住了。弥留之际,他召来肃顺、端华、载垣等八人,把儿子和朝政托付给他们,又给慈安留了枚 “御赏” 印,给载淳留了枚 “同道堂” 印 —— 载淳年幼,这印就由慈禧代管。按说,大臣拟好的奏折,得盖了这两枚印才算有效,可肃顺等人根本不把这规矩当回事,拟好的折子直接送来让盖章,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。

前几天,有个地方官奏请拨款赈灾,肃顺等人拟的批复是 “暂缓拨付”,理由是军饷紧张。慈禧看了折子,觉得赈灾要紧,跟肃顺商量能不能先挪一部分款,结果肃顺当场就翻了脸:“太后只管盖章便是,朝政之事,岂容妇人置喙?” 这话噎得慈禧半天说不出话,慈安在旁边想劝,也被肃顺一个眼神顶了回去。

夜里,慈禧把载淳哄睡,悄悄去了慈安的住处。承德的晚上冷,殿里生了火,可慈安还是裹着厚棉袄,见慈禧进来,赶紧让宫女倒茶。“姐姐,” 慈禧坐下,声音压得低,“再这么下去,咱们孤儿寡母,早晚得被他们欺负死。” 慈安叹了口气:“可他们是大行皇帝指定的顾命大臣,咱们能怎么办?”“顾命大臣也不能无法无天!” 慈禧往前凑了凑,“皇上是咱们的儿子,江山是爱新觉罗的江山,凭什么让他们攥在手里?如今京城里,还有一个人能帮咱们。”

慈安抬头看她:“你说的是六爷?” 慈禧点头。六爷就是恭亲王奕訢,咸丰的弟弟。当年咸丰登基,奕訢没少帮衬,可后来兄弟俩闹了点矛盾,咸丰就不怎么重用他了。去年英法联军进北京,咸丰逃到承德,让奕訢留在北京跟洋人谈判,也算给了他点实权。这次咸丰驾崩,顾命大臣里没奕訢的名字,他心里肯定不痛快。

“得想办法跟六爷联系上,让他来承德一趟。” 慈禧说。慈安有些犹豫:“肃顺他们看得紧,怎么联系?万一被发现了……”“顾不得那么多了。” 慈禧眼神坚定,“我让人悄悄去北京,找六爷递个话,就说有要事相商,让他以奔丧为名,来承德一趟。”

第二天,慈禧找了个心腹太监,给了他一封密信,让他乔装成老百姓,偷偷出承德,去北京找奕訢。这太监也是个机灵人,绕了好几天路,避开了肃顺派人设的岗哨,总算到了北京。奕訢听说慈禧找他,心里犯嘀咕,又有点兴奋 —— 他早就不满肃顺等人专权,只是没机会发作。看完密信,他当即决定,以奔丧为由,去承德见慈禧。

奕訢到承德的时候,肃顺等人正忙着处理咸丰的后事,见他来,表面上客气,暗地里却盯着他的一举一动,不准他跟两宫太后单独见面。奕訢也不着急,白天跟着大臣们哭灵,晚上就找机会跟慈禧的人递消息。终于在一个晚上,趁着肃顺等人都在灵堂守夜,奕訢跟着一个宫女,绕到行宫的偏殿,见到了慈禧。

偏殿里只点了一盏油灯,光线昏暗。慈禧开门见山:“六爷,如今肃顺等人专权,皇上年幼,咱们得想个办法,把权力夺回来。” 奕訢搓着手,眼神发亮:“嫂子放心,京城里的兵权,我已经差不多稳住了。步军统领衙门、神机营的人,都听我的调遣。只要嫂子有主意,我一定配合。”

两人商量了大半宿,定下了计划:先让慈禧、慈安带着载淳提前回京,说是要安排咸丰的葬礼,肃顺等人护送灵柩随后回京。等慈禧到了北京,就立刻以载淳的名义下旨,说八大臣专权跋扈,欺藐两宫,把他们抓起来。

计划定好,奕訢第二天就以 “北京事务繁忙” 为由,匆匆回了北京。肃顺等人没多想,觉得奕訢就是来奔个丧,没什么威胁,也就没拦着。

没过几天,慈禧就跟肃顺说:“皇上年幼,一路颠簸怕吃不消,我和母后皇太后想带着皇上先回京,安排好葬礼的事,你们护送大行皇帝的灵柩慢慢走,也好让百姓们沿途瞻仰。” 肃顺觉得这话有理,又想着慈禧一个妇人,就算先回京也翻不出什么浪花,就同意了。

慈禧一行人收拾好东西,当天就启程回京。马车走得快,只用了四天就到了北京。奕訢早就带着人在城外等着,见慈禧到了,赶紧迎上去,低声说:“都安排好了。”

第二天一早,慈禧就在紫禁城的养心殿召集大臣。殿里的大臣们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,见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坐在上面,奕訢站在旁边,脸色都有些紧张。慈禧拿起一份早就拟好的诏书,让太监念了起来,内容无非是说肃顺、端华、载垣等八大臣 “朋比为奸,专权乱政,罔顾君上”,下令将他们革职拿问。

大臣们都惊呆了,没人敢说话。奕訢站出来,大声说:“诏书已下,谁敢违抗?” 说着,他朝外面喊了一声,早就埋伏好的士兵立刻冲了进来,把还在京城里的端华、载垣抓了起来。这两人还没反应过来,就被捆了个结实,嘴里喊着 “你们这是谋反”,可没人理他们。

另一边,护送咸丰灵柩的肃顺还在半路上,刚到密云,就被奕訢派去的人堵住了。那天晚上,肃顺正在帐篷里睡觉,士兵们破门而入,把他从床上拖了下来。肃顺又骂又打,可士兵们早有准备,几下就把他制服了,押着他往北京赶。

肃顺被押到北京的时候,老百姓都围着看。以前肃顺掌权的时候,得罪了不少权贵,还杀过几个贪官,有人恨他,有人怕他,如今见他成了阶下囚,有人扔石头,有人骂街,场面乱糟糟的。

接下来就是处置八大臣。慈禧召集大臣们商议,有人说肃顺等人是顾命大臣,就算有错也该从轻发落,有人说他们专权乱政,该凌迟处死。慈禧想了想,说:“凌迟太过残忍,就判肃顺斩立决,端华、载垣赐自尽,其他五人革职流放吧。”

行刑那天,肃顺被押到刑场。他站在那里,看着围观的人群,突然大声喊:“我肃顺一生忠君,竟落得如此下场!你们等着,大清的江山,早晚要毁在妇人手里!” 可没人听他的,刽子手手起刀落,一切都结束了。

解决了八大臣,慈禧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确立自己的权力。她跟慈安商量,说皇上年幼,无法亲政,不如实行 “垂帘听政”,由她们俩在帘子后面听大臣奏事,帮皇上处理朝政。大臣们没人敢反对,都同意了。

垂帘听政的大典定在十一月初一,地点在太和殿。那天早上,太和殿里挂起了一块黄绸帘子,帘子后面放了两把椅子,慈禧和慈安坐在上面,小皇帝载淳坐在前面的宝座上,穿着龙袍,却坐不住,老想回头看慈禧。慈禧小声提醒他:“皇上,坐好,别乱动。”

大臣们按顺序进殿,跪在地上奏事。以前奏事都是对着皇帝,如今却要对着帘子,心里都有点别扭,可没人敢说什么。奕訢站在大臣们前面,帮着传达太后的旨意,显得很得意 —— 他被封为议政王,掌管军机处,成了朝廷里除了两宫太后之外最有权的人。

垂帘听政的制度就这么定了下来。慈禧虽然年轻,可处理朝政却很有一套。每天早上,她都会早早起来,跟慈安一起在养心殿召见大臣,听他们奏事,然后商量着下旨。遇到难办的事,她会找奕訢商量,也会问曾国藩、李鸿章这些在外带兵的大臣的意见。

那时候,太平天国还没平定,南方的战事打得紧。慈禧重用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这些汉臣,给他们兵权和粮饷,让他们专心镇压太平天国。以前肃顺也重用汉臣,可没慈禧这么放手。曾国藩在湖南练湘军,李鸿章在安徽练淮军,都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,打了不少胜仗。

慈安性子温和,不太懂朝政,大多时候都听慈禧的。有时候大臣们奏事,慈安只会说 “就按圣母皇太后说的办”,时间长了,朝政大权就慢慢落到了慈禧手里。不过慈禧也知道,奕訢手里有兵权,不能得罪,所以一开始对他很客气,两人合作得还算融洽。

宫里的人都看出来了,这位圣母皇太后不简单。以前她还是懿贵妃的时候,就帮着咸丰处理过一些奏折,咸丰觉得她字写得好,有时候会让她代笔。如今掌了权,她更是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,连一些老臣都暗自佩服。

有一次,曾国藩上奏说湘军缺粮,请求朝廷拨款。慈禧看了奏折,跟奕訢商量:“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,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。咱们先从内务府挪一部分银子,再让各省协饷,务必让湘军有粮吃。” 奕訢觉得可行,立刻就去安排了。曾国藩收到银子后,专门上奏谢恩,说 “太后圣明,臣必尽力平贼”。

慈禧也知道,自己一个女人掌权,难免会有人说闲话。所以她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,每天除了处理朝政,就是陪着载淳读书,教他怎么当皇帝。载淳调皮,不爱读书,慈禧就亲自盯着他,有时候还会罚他抄书。有人说她对皇上太严厉,她却说:“皇上是大清的未来,不严加管教,怎么能担起江山社稷的重任?”

日子一天天过去,北京的局势慢慢稳定下来,南方的太平天国也渐渐显露败象。慈禧站在养心殿的窗前,看着外面的雪景,心里松了口气。从承德的那次秘密谋划,到回京后的雷霆一击,再到如今的垂帘听政,这一路走来,惊险重重,可她终究是挺过来了。

她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大清的江山,还有很多麻烦等着她去解决,外国列强还在虎视眈眈,国内的矛盾也没完全化解。可她不害怕,她握着手里的权力,觉得自己能撑起这片江山。

帘子后面的那张脸,年轻却沉稳。没人知道,这个女人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,影响整个晚清的走向。但在 1861 年的冬天,她刚刚完成了一次属于女性的权力突围,从一个没实权的贵妃,变成了掌控大清命脉的太后。这一切,都始于那个承德的冷秋,始于她不愿让儿子做傀儡的决心。

雪还在下,覆盖了紫禁城的琉璃瓦,也覆盖了过去的纷争。慈禧转身回到帘后,拿起一份奏折,认真地看了起来。新的一天,还有很多事要做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历史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历史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