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996,卷死老实人?重读《儒林外史》,我才看懂这场千年内卷

   2025-11-02 读到书院章伟10
核心提示:你以为 “内卷” 是现代打工人的专属吐槽?是凌晨两点的咖啡、永远做不完的 PPT、比头发还多的 KPI?翻完《儒林外史》才惊觉,几

你以为 “内卷” 是现代打工人的专属吐槽?是凌晨两点的咖啡、永远做不完的 PPT、比头发还多的 KPI?翻完《儒林外史》才惊觉,几百年前的读书人早把 “卷” 玩出了极致 —— 比现在的 996 更狠,比职场 PUA 更诛心,连老实人都能被卷得面目全非。今天咱们就扒扒这本书里的 “千年内卷现场”,看完你会发现,原来古今打工人的痛,根本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

先说说最扎心的 “卷王标杆” 周进。这哥们儿可不是一般的能卷,从少年读到白头,头发都熬成了枯草,还是个连秀才都没考上的 “童生”。你想啊,现在咱们卷到 35 岁就怕被裁员,周进卷了四十年,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背八股,油灯熬干了一盏又一盏,手指磨出了茧子,眼睛熬成了红核桃,结果呢?连个入场券(秀才功名)都没拿到。有次他跟着商人去贡院,一脚踏进那排乌漆嘛黑的号板房,突然就崩了 —— 双手拍着号板哭,眼泪鼻涕糊了满脸,哭到嗓子哑了还不停,最后直接一头撞在板上,差点没晕过去。旁边人劝他 “别卷了”,他抽抽搭搭说:“我这一辈子,就盼着能进这贡院考一场,哪怕死了也值啊!”

这不就是现在的我们吗?有人卷考研,考了三年五年,把青春都耗在图书馆;有人卷考公,辞了工作全职备考,不敢聚会不敢旅游,就怕错过一次机会。周进的苦,哪是 “迂腐” 两个字能概括的?是卷到极致的绝望 —— 明明拼了命,却连赛道的边都摸不着。更狠的是,当时的 “内卷规则” 比现在还不讲理:你卷得再凶,要是没个好出身、没人给你 “递简历”(推荐),照样白搭。周进后来能当官,还是靠几个商人可怜他,凑钱给他捐了个监生名额,才算勉强 “上岸”。这像不像现在有些打工人,拼尽全力却不如别人 “有资源”,卷到最后只能靠运气翻盘?

再看范进,这可是 “内卷逼疯老实人” 的典型。他比周进还惨点,五十多岁还在考秀才,家里穷得连米都快没了,老婆孩子饿得面黄肌瘦。他每次去考试,老丈人胡屠户都要骂他 “癞蛤蟆想吃天鹅肉”,街坊邻居也笑他 “一把年纪还做白日梦”。可范进偏不放弃,照样天不亮就揣个冷馒头去赶考,写文章写得手都抖了还在改。好不容易中了举,他拿着榜单看了三遍,突然拍手大笑:“我中了!我中了!” 接着就疯了 —— 头发散了,鞋子也跑丢了,光着脚在街上乱跑,嘴里还不停喊着 “中了”。

你说他疯得可怜,可仔细想想,这哪是疯?是被卷了一辈子的情绪大爆发。就像现在有些打工人,天天加班到凌晨,项目成了却没拿到奖金,突然就崩了;有人卷了好几年终于升职,却发现身体垮了,住进了医院。范进的疯,是老实人被内卷逼到绝境的样子 —— 他不敢停,不敢放弃,因为周围人都在卷,不卷就意味着没饭吃、没面子、抬不起头。胡屠户之前骂他,后来见他中了举,立马换了副嘴脸,提着肉来贺喜,还说 “我早就知道你是个有出息的”。你看,内卷的世界里,连亲情都要跟着 “卷” 的结果走,多现实?

还有个更让人揪心的 —— 匡超人。这孩子一开始多老实啊,家里穷得叮当响,还是天天给病重的父亲熬药,晚上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看书,街坊邻居都夸他 “孝顺又懂事”。可自从他接触了科举,就慢慢被卷 “歪” 了。为了能考中,他跟着别人学撒谎,说自己 “读过多少书、认识多少大官”;为了攀高枝,他抛弃了原配妻子,娶了巡抚的外甥女;甚至还帮着坏人做假文书,连曾经的朋友都坑。

你看,内卷最可怕的不是耗时间,是能把老实人的良心都卷没了。就像现在有些职场人,为了升职,抢同事的功劳,背后说人坏话,慢慢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。匡超人一开始也不想这样,可他看到身边人都在 “走捷径”,都在为了功名不择手段,他要是不卷,就只能被淘汰。这就是内卷的陷阱:你要么跟着卷,要么被卷走,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。

更有意思的是,当时的 “内卷氛围” 比现在还浓。读书人之间比的不是谁有真才实学,是比谁的八股写得 “更合考官心意”,比谁认识的 “贵人” 多,比谁更会装模作样。有个叫鲁编修的,自己是科举出身,就逼着女儿学八股,说 “女孩子也要懂科举,不然以后嫁不到好人家”。他女儿本来喜欢写诗画画,被父亲逼着天天背八股,最后连笑都很少笑了。这像不像现在有些家长,逼着孩子学奥数、考证书,说 “别人都在学,你不学就落后了”,把孩子的童年都卷没了?

还有那些 “卷不动” 的老实人,下场更惨。比如杨执中,本来是个教书先生,也想考科举,可卷了十几年还是没考上,最后只能躲在破庙里,靠给人抄书糊口。有次他抄书抄到半夜,油灯灭了,只能摸黑坐着,嘴里还念叨着 “要是我中了举,就不用这么苦了”。你看,他没做错什么,就是个想靠努力改变命运的老实人,可内卷的世界里,不是努力就有用的。就像现在有些打工人,天天加班,业绩也不错,可公司裁员的时候还是先裁他,理由是 “你太老实,不会来事”。

不过《儒林外史》也没把路堵死,书里藏着几个 “反内卷达人”,活得比谁都潇洒。最典型的就是杜少卿,家里有钱,却偏不卷科举。别人劝他 “考个功名才体面”,他笑着说 “我才不做那八股的奴隶”;有人想借他的名声走后门,他直接拒绝:“我可不想跟着你们卷来卷去”。他把家里的田产捐给穷人,拉着妻子的手在南京街头散步,还经常请朋友喝酒聊天,活得比现在的 “躺平青年” 还自在。

还有那四个 “奇人”,更是把反内卷玩出了花。季遐年爱写字,不管给多少钱,只要他看得顺眼就写,写累了就躺在庙里睡大觉,谁也别想催他;王太爱下棋,不为赢钱,就为图个开心,哪怕跟大官下棋也不卑不亢,输了也不难过;盖宽以前是商人,赔光了家产就去当画工,照样乐呵呵的,说 “画画比做生意自在多了”;荆元是个裁缝,每天做完活就弹琵琶,弹到尽兴处还会哭起来,不管别人说 “裁缝弹琵琶不像样”。

你看,他们不是没能力卷,是不想卷。他们知道,内卷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,活得开心、活得自在才最重要。这像现在有些年轻人,不追着考公考研,偏要去做手作、开小店,哪怕赚得少,也比天天卷到焦虑强。吴敬梓写这些人,就是想告诉我们:不管什么时候,都别被内卷绑架,不然就算卷赢了,也会丢了自己。

其实重读《儒林外史》才发现,千年内卷根本没什么新鲜的。古代人卷科举,现代人卷工作、卷教育、卷房子,本质上都是为了 “安稳” 和 “面子”,把自己困在别人制定的规则里。可书里的老实人早就用经历告诉我们:卷到最后,赢的是少数,输的是大多数,还有些人,连自己都弄丢了。

就像现在的我们,天天喊着 “反内卷”,却还是忍不住跟着卷。其实《儒林外史》早给了我们答案:像杜少卿那样,不把别人的标准当回事;像四个奇人那样,找到自己喜欢的事。毕竟,日子是自己过的,不是卷给别人看的。几百年前的读书人已经卷过一次了,我们何必再走一遍老路?与其卷到焦虑、卷到崩溃,不如停下来想想:我们真正想要的,到底是什么?

毕竟,不管是古代的科举,还是现在的 996,都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,不是唯一的出路。别让内卷卷走了我们的快乐,也别让老实人再被卷得遍体鳞伤。这大概就是《儒林外史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吧。


 
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文学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文学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