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杨广,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 “暴君”,是那个把好端端的隋朝折腾没了的主儿 —— 顺带说句,您之前提的 “毁了秦朝”,那是个小误会,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,跟秦朝差着好几百年呢。其实这人挺复杂,不是光靠 “暴君” 俩字就能概括的,他这辈子干过的事儿,有的直到今天还在影响咱们,可偏偏也是他,亲手把老爹杨坚攒下的家业给败了个干净。咱们今儿就掰扯掰扯,这杨广到底做了些啥正经事,又到底是怎么把隋朝玩脱的。
杨广打小就不是个普通皇子。他爹杨坚建立隋朝的时候,他才二十岁,就被封为晋王,挂帅去打陈朝。那会儿陈朝的皇帝是陈叔宝,就是写 “后庭花” 那位,天天抱着美人喝酒,朝堂上的事儿全不管。杨广带着大军过江,没费太大劲就把陈朝灭了。关键是,他进了陈朝都城建康后,没像其他将领那样抢财宝、抓美女,反而让人把陈朝的府库封了,严禁士兵骚扰百姓,还把陈叔宝那些乱七八糟的宠臣给杀了。这一手做得漂亮,南方的老百姓本来还怕北方来的军队欺负人,一看杨广这样,也就服了。后来他在扬州当总管,待了十年,专门安抚南方。南北朝分裂了几百年,南方人对北方政权本来就有隔阂,杨广就学南方话,办学校推广文化,还跟南方的士族联姻,慢慢把南北的矛盾给化解了。那会儿隋朝刚统一,南方要是不稳,国家随时可能散架,杨广这十年的活儿,其实是帮隋朝稳住了半壁江山,这算个不小的功劳。
等杨广登基成了皇帝,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大运河。这事儿现在提起来,有人骂他劳民伤财,可要是搁当时的情况看,这运河还真得修。隋朝的都城在长安,洛阳是陪都,南方富庶,粮食多、丝绸多,可运到北方太难了。走陆路吧,拉粮的马车得走好久,还得翻山越岭,成本高得吓人;走水路吧,以前的运河都是小段小段的,没法贯通南北。杨广就想,把这些小段运河连起来,搞一条从涿郡(现在的北京)到余杭(现在的杭州)的大运河。这运河分四段:永济渠、通济渠、邗沟、江南河,一修通,南方的粮食顺着运河往北运,几天就能到洛阳,北方的铁器、布匹也能往南运,南北的经济一下子就活了。直到现在,京杭大运河还在通航,你说这事儿是不是办得有远见?可问题出在杨广太急了,修运河不是过家家,得征调老百姓干活。光修通济渠的时候,就征了一百多万民工,男的不够就抓女的,白天黑夜地干,累死后扔在河里的不计其数。这么大的工程,他恨不得一年就完工,根本不给老百姓喘息的机会,这就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伏笔。
除了修运河,杨广还完善了科举制。他爹杨坚那会儿已经开始用考试选官了,不再全靠门阀贵族推荐,可制度还不完善。杨广登基后,加了个 “进士科”,读书人不管出身好不好,只要能考中进士,就能当官。这可太重要了,以前当官都是看你爹是谁、家族有没有势力,寒门子弟再有本事也没机会。杨广这么一改,寒门子弟终于有了出头的路。后来唐朝、宋朝一直用这个制度,直到清朝,影响了一千多年。不过杨广也没完全摆脱门阀,他后来用的一些人还是贵族出身,但至少开了个好头,这事儿得算他的功绩。
还有征吐谷浑。吐谷浑是当时西北的一个政权,老跟隋朝作对,还阻断了丝绸之路。杨广不甘心,亲自带兵去打,把吐谷浑给打败了,在那边设立了四个郡,疆域一下子扩展到了青海、新疆一带。丝绸之路重新通了,西域的商人能顺利到中原做生意,中原的茶叶、丝绸也能卖到西域,这对经济和文化交流都有好处。杨广还亲自去了张掖,会见西域各国的首领,摆了好大的场面,展示隋朝的实力。那会儿西域各国都挺服隋朝的,纷纷派人来朝贡,场面还挺热闹。不过这仗也打得不小,耗费了不少兵力和粮草,本来修运河就够折腾的,再这么一来,老百姓的负担就更重了。
要是杨广能歇口气,别再折腾,隋朝或许还能撑好久。可他偏不,接下来干的事儿,直接把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—— 三征高句丽。高句丽在现在的朝鲜半岛和东北一带,当时也是个挺强的政权,不服隋朝,还跟突厥勾勾搭搭。杨广觉得这是个威胁,就想把它灭了。第一次征高句丽是公元 612 年,他调了一百多万大军,号称两百万,从涿郡出发,还征了几百万民工运粮草。可杨广这人指挥不行,还特别喜欢瞎指挥,规定军队行军得按他的命令来,不能随便行动。结果军队行动迟缓,还没等跟高句丽主力决战,粮草就不够了。高句丽人也贼,用游击战术骚扰隋军,今天打一下粮道,明天袭扰一下军营,隋军损失惨重。最后杨广没办法,只能撤军,第一次征高句丽就这么败了,死了几十万士兵。
杨广不服气,第二年又征高句丽。这次军队刚到前线,后院就起火了 —— 杨玄感叛乱了。杨玄感是隋朝大臣杨素的儿子,本来就对杨广不满,看到老百姓怨声载道,就趁机起兵反隋,还攻打洛阳。杨广慌了,只能把军队撤回来平叛。这次平叛虽然把杨玄感灭了,但隋朝的统治已经开始不稳了。各地的农民起义开始冒头,山东的王薄还写了首《无向辽东浪死歌》,号召老百姓别去打高句丽送死,跟着他造反。那会儿到处都是逃荒的老百姓,没饭吃,只能跟着起义军混口饭吃。
可杨广还是没吸取教训,第三年又征高句丽。这次高句丽也打累了,知道再打下去也不是事儿,就表面上投降了。杨广觉得有面子了,就撤兵了。可这三次征高句丽,把隋朝的家底彻底掏空了。士兵死了几百万,民工死的更多,田地没人种,老百姓没饭吃,起义军像野草一样疯长。最有名的就是瓦岗军,李密、翟让带着瓦岗军打下了兴洛仓,开仓放粮,老百姓都去投奔,瓦岗军一下子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。还有窦建德在河北起义,杜伏威在江淮起义,隋朝的州县一个接一个被起义军攻占,朝廷根本管不过来。
除了打仗,杨广还特别奢侈。他登基后,在洛阳建了个东都,宫殿修得比长安的还豪华。就说乾阳殿,柱子都是从江南运过来的,一根柱子要几千人抬,光运费就花了好多钱。殿里的地板用的是美玉,墙壁上挂着珍珠帘子,晚上一点灯,亮得跟白天似的。他还喜欢下江南,第一次下江南的时候,造了好多龙舟。他坐的龙舟有四层楼高,里面跟宫殿一样,有卧室、客厅、书房,还有几百个宫女伺候。后面跟着几百艘小船,载着大臣、士兵、粮食,一路上浩浩荡荡,光是拉船的民工就有八万多人。他还在沿途修了四十多座行宫,每到一个地方,当地官员都要给他送最好的东西,山珍海味、奇珍异宝,这些东西最后都得老百姓买单,老百姓更苦了。
后来杨广也知道天下大乱了,可他不想着怎么收拾局面,反而跑到江都(现在的扬州)躲起来。在江都的日子里,他天天喝酒作乐,看着窗外的美景,还跟宫女说:“好头颈,谁当斫之?” 意思是自己这颗好脑袋,不知道谁会来砍了它。他也知道自己回不去长安了,就想在江都终老,可他的手下不乐意。跟着他来江都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,想家想疯了,看到杨广没心思回去,就开始密谋造反。最后,他的手下宇文化及发动兵变,把他抓了起来。杨广想喝毒酒自杀,没人给他,最后被人用丝带勒死了,死的时候才五十岁。
杨广死后没几年,他表哥李渊就建立了唐朝,隋朝就这么亡了。其实杨广这人,有本事,有野心,想干大事。他修大运河、完善科举、扩疆域,这些事儿要是慢慢来,别这么急功近利,别滥用民力,可能隋朝就不会亡得这么快。可他太想一口吃个胖子了,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,把好事办成了坏事。他总觉得自己是皇帝,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,却忘了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。老百姓要是活不下去了,再强大的王朝也会垮掉。杨广就是个典型的例子,有能力但没分寸,最后亲手毁了自己的王朝,也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