咸阳城的清晨总是来得早,天刚蒙蒙亮,西市的铺子就陆续开了门。卖粟米的王二掂着手里的青铜钱,圆形方孔,上面刻着 “半两” 二字,心里头踏实。搁在十年前,他从魏国来咸阳做买卖,得揣着刀币、布币好几样钱,到了地方还得找专门的人换算,碰到黑心的,少算半成都是常事。如今不一样了,不管是去北边的上郡,还是南边的汉中,这半两钱掏出来都能用,省事得很。
王二不知道,他手里这枚不起眼的铜钱,还有身上穿的衣裳、走的路、看的官府告示,都藏着大秦帝国十五年里攒下的家底 —— 这些家底没随着秦朝灭亡消失,反倒跟着后来的朝代走了两千多年。
先说说官府的规矩。以前周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,诸侯再分给大夫,一层一层往下分,到最后诸侯们翅膀硬了,就开始互相打架,周天子管都管不住,这就是分封制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看着地图上的三十六郡,心里很清楚,不能再走老路。郡县的长官都由中央派,比如咸阳周边的内史,还有偏远的蜀郡太守,这些人任期一到就换,手里有行政权却没有兵权,想造反都没资本。当年李斯还是廷尉的时候,就跟始皇帝说,分封就是留祸根,不如让官吏直接对朝廷负责,老百姓交的赋税也能直接运到咸阳,不用经过诸侯手里盘剥。这话说到了始皇帝心坎里,于是郡县制就定了下来。后来汉朝虽然也封了王,但郡和国并行,本质上还是沿用秦朝的法子,再往后唐宋元明清,不管叫州叫府叫行省,核心都是中央管地方,这根线,就是秦朝牵起来的。
再说说王二手里的半两钱,还有他买粟米时用的斗。以前各国的货币乱得很,齐国用刀币,像把小刀子;楚国用蚁鼻钱,又小又轻;赵国用布币,长得像块麻布。商人走南闯北,随身得带个算盘,算清楚多少刀币换多少布币,有时候换错了,一趟买卖就白干了。秦始皇统一货币后,全国都用半两钱,这钱重十二铢,差不多八克多,圆形方孔的样子,既好串起来携带,又方便铸造。度量衡也统一了,长度用尺,一尺合现在二十三厘米左右,盖房子、做衣服都按这个标准;重量用斤,一斤十六两,买粮食、称布匹都错不了;体积用斗,一斗大概是现在的二十七升,官府收赋税、商人做买卖,都按这个算。有回咸阳的粮商张老三,想拿小斗给顾客装米,被官府查出来,不仅罚了他半年的收入,还把他的铺子封了三天。从那以后,再没人敢在度量衡上耍花样。后来汉朝接着用半两钱,直到汉武帝改铸五铢钱,形制还是照着秦朝的来;度量衡就更不用说了,直到清朝,一斤十六两的规矩都没改,老百姓过日子,就靠这些统一的标准撑着。
还有官府贴在城墙上的告示,王二虽然不认多少字,但也能看出上面的字都一个样。以前各国的文字差得远,同样是 “马” 字,秦国写得像画了匹马,齐国写得歪歪扭扭,楚国写得更复杂。官府发文书到地方,得找懂好几种文字的人翻译,有时候翻错了意思,地方官办错了事,还得挨罚。李斯是个有心人,他照着秦国的大篆,简化出了小篆,把笔画变得规整,每个字就一个写法,然后在全国推行。刚开始地方官不适应,李斯就写了本《仓颉篇》,作为识字课本,让官吏们学习。后来官吏们觉得小篆写起来还是慢,就又简化出了隶书,笔画更简单,写起来更快,比如 “日” 字,小篆写得像个圆圈,隶书直接写成方框,效率高多了。到了汉朝,隶书成了最常用的文字,后来的楷书、行书,都是从隶书演变来的。要是没有秦朝统一文字,说不定到现在,南方和北方的人写的字都不一样,看书、写信都得带本字典,那得多麻烦。
王二平时去乡下送货,走的路也是秦朝修的。从咸阳出发,往东边到洛阳,往西边到陇西,往北边到九原,都有宽宽的驰道。这驰道修得讲究,路面用夯土砸得实实的,下雨也不容易烂,中间还留了条宽宽的 “御道”,是给皇帝走的,两边的车道供老百姓和车马走。最宽的驰道能并排走六辆马车,比现在的乡间小路宽多了。北边还有条直道,是蒙恬带着三十万士兵修的,从咸阳到九原,一千八百里地,走直道比走老路能省一半时间。当年匈奴人老是来抢边境,有了直道,秦朝的军队几天就能赶到北边,匈奴人再也不敢轻易南下。南边还有条灵渠,是为了打百越修的。百越在现在的广东、广西一带,山高水远,军队的粮食运不过去,始皇帝就派史禄带人修渠,把湘江和漓江连起来,这样粮食就能从长江坐船,经过灵渠到珠江,直接运到前线。灵渠修好后,不仅解决了军需,还方便了老百姓,中原的丝绸、茶叶能运到南方,南方的象牙、珍珠也能运到中原,两边的人来往多了,就慢慢融合到一起了。后来汉朝打南越,还是靠灵渠运粮;直到清朝,灵渠还在通航,这都是秦朝留下的好处。
还有北边的长城,现在去看,还是那么长。以前燕、赵、秦三国都修过长城,用来防匈奴,但是不连贯,匈奴人能从缝隙里钻进来。蒙恬收复河套地区后,就把各国的旧长城连起来,又新修了一部分,从东边的辽东一直到西边的临洮,一万多里长。修长城的时候,老百姓确实辛苦,要搬石头、砌城墙,很多人都累死在工地上。但是长城修好后,作用可不小。匈奴人都是骑兵,来无影去无踪,有了长城,士兵们在城墙上站岗,能提前看到匈奴人,还能依托城墙抵抗,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被动挨打。后来汉朝的时候,卫青、霍去病打匈奴,也是以长城为基地,一步步把匈奴赶远。再往后,北魏、北齐、明朝都修过长城,都是在秦朝长城的基础上修的。要是没有秦朝先把长城连起来,说不定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打进来了,中原的日子也不会那么安稳。
秦朝的法律也很有说道。现在有人说秦朝法律太严,比如偷东西要砍手,打架要罚为奴隶,其实也不全是这样。秦朝的法律很细,比如种地,规定老百姓要按时播种、除草,种得好的有奖励,种得不好的要受罚;比如手工业,制造兵器要刻上工匠的名字,要是兵器质量不好,工匠要被处死;比如官吏,收赋税的时候不能多收,办事要按时完成,不然就要受罚。这些法律虽然严,但是很公平,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官吏,都得按规矩来。以前各国的法律不一样,比如在魏国偷一只鸡罚钱,在楚国偷一只鸡就要砍手,老百姓换个地方生活,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事。秦朝统一法律后,全国都按一个规矩来,老百姓知道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,社会就稳定多了。后来汉朝的法律,很多都是照着秦朝的法律改的,比如《汉律》九章,就是在《秦律》六篇的基础上加了三篇,核心内容没变。再往后,唐朝的《唐律疏议》、明朝的《大明律》,都能看到秦朝法律的影子。
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,比很多人的寿命都短,但是它留下的这些东西,却影响了两千多年。郡县制让中央能管好地方,避免了诸侯混战;统一货币、度量衡让老百姓过日子方便,商业能发展;统一文字让文化能传承,各地的人能交流;驰道、直道、灵渠让交通更方便,物资能运输;长城能防外敌,保护中原的安全;法律能定规矩,维持社会秩序。这些东西就像种子,在秦朝种下,后来在汉朝、唐朝、宋朝、明朝、清朝慢慢长大,成了中国历史的根基。
王二卖完粟米,提着空篮子往家走,走在驰道上,看着远处的城墙,心里琢磨着,要是没有现在这些规矩,日子还不知道过成什么样呢。他不知道,他脚下的路、手里的钱、看的告示,都是秦朝十五年里攒下的家底,这些家底,早就融进了中国人的生活里,一直到今天,都还在用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