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嘉二十七年的冬天,陈六子裹着件露棉花的破袄,蹲在淮河岸边的芦苇丛里打哆嗦。远处的喊杀声还没停,刚才跟他一起冲阵的三个同乡,两个被北魏骑兵的马槊挑穿了肚子,一个跑慢了,后脑勺挨了一刀,血溅在结冰的河面上,转眼就冻成了暗红色的花。
陈六子不是兵,他是去年被拉壮丁的农夫。在家乡时,他以为最苦的日子是天旱没收成,现在才知道,乱世里能安安稳稳饿死,都是种福气。这会他缩在芦苇丛里,连大气都不敢喘 —— 刚才魏军清扫战场时,他亲眼看见一个装死的宋兵被踩断了腿,惨叫声没喊完就被一刀抹了脖子。
“别出声,跟我走。” 身后突然传来个低哑的声音,陈六子吓得差点跳起来,回头一看,是个满脸是血的老兵,手里攥着把断了刃的环首刀。老兵没多说话,领着他往芦苇深处钻,走了半里地,才在一个土坡后停下,从怀里掏出块干硬的麦饼,掰了一半给他。
“想活下来,记住三条。” 老兵嚼着麦饼,声音含糊,“第一,别冲头阵,当官的喊破嗓子也别往前凑;第二,看清楚风向,要是己方要败,先找好跑的路;第三,手里别空着,哪怕是根木棍,也比赤手空拳强。”
陈六子使劲点头,把麦饼塞进嘴里,噎得直瞪眼。他不知道,这三条朴素的活命法则,在接下来的百年乱世里,能帮无数人像他这样活下来。毕竟南北朝这一百多年,可比三国乱多了 —— 三国好歹就魏蜀吴三个主要玩家,南北朝呢?南边换了宋、齐、梁、陈四个朝代,北边先有北魏,后来拆成东魏、西魏,接着又变成北齐、北周,皇帝换得比街坊邻居家的狗还勤,今天你称帝,明天他亡国,想在这种世道活下来,光有勇气可不够。
先说说底层人怎么活,就像陈六子这样的。别想着当英雄,乱世里英雄大多死得早。南朝宋有个叫檀道济的大将,打仗厉害,还会 “唱筹量沙”—— 军队没粮了,他让人把沙子装在粮袋里,晚上假装清点粮食,让敌军以为还有的是粮,吓得不敢来攻。可就这么个能臣,后来被宋文帝猜忌,满门抄斩。临刑前檀道济把帽子扔在地上,骂了句 “乃坏汝万里长城”,结果没几年,北魏就打到了长江边上,宋文帝后悔得直拍大腿,可再后悔,人也活不过来了。
所以底层人活命,得会 “装”。装怂、装糊涂、装没用。北魏末年有个小兵叫高欢,就是后来北齐的开国皇帝,早年跟着葛荣起义,起义失败后被尔朱荣俘虏。尔朱荣见他长得壮,想杀了立威,高欢当场就跪了,哭着说自己就是个混饭吃的,杀了他没用,不如留着干活。尔朱荣觉得他没骨气,反而放了他,结果后来高欢拉着队伍反了尔朱荣,把尔朱家的人杀了个精光。这就是会装的好处 —— 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要是有点手艺,活下来的概率就更高了。比如会打铁的,能给军队修兵器;会做饭的,能去当官家的厨子;就算会编筐子,也能跟着商队走,换口饭吃。南朝梁的时候,有个叫祖冲之的,会算圆周率,还会造指南车,萧衍皇帝虽然晚年糊涂,但也知道这人有用,把他留在身边当官,就算后来侯景之乱,祖冲之也因为有手艺,被叛军抓了也没杀,还让他修器械。所以说,乱世里有门手艺,比有良田千亩还管用 —— 良田会被抢,手艺在身上,走到哪都饿不死。
再说说中层人,比如士族子弟。这些人出身好,家里有钱有势,但乱世里照样危险。东晋末年,琅琊王氏是顶级士族,王导、王敦兄弟当年能左右朝政,可到了刘宋的时候,王家子弟就收敛多了。有个叫王僧达的,仗着自己是名门之后,跟宋孝武帝顶嘴,说 “大丈夫岂能坐待富贵”,结果孝武帝直接把他杀了,还连累了家里好几口人。
所以士族子弟的生存法则,是 “不掺和”。别掺和皇帝的家事,别掺和权臣的争斗,更别想着自己当皇帝。南朝齐的时候,陈家(就是后来陈朝的皇族)还只是个中等士族,陈霸先早年跟着萧衍打仗,打赢了不抢功,打输了不抱怨,就算有人劝他自立,他也假装没听见。后来侯景之乱,萧梁的皇族自相残杀,陈霸先才慢慢攒实力,最后称帝的时候,已经没人能拦着他了。这就是 “熬”—— 等别人都斗死了,你就是最后的赢家。
还有个例子是北魏的崔浩,出身清河崔氏,是北方士族的领袖,帮太武帝拓跋焘打了不少胜仗,可后来因为编《国记》,把北魏皇室早年的丑事都写了进去,还刻在石头上让人看,拓跋焘怒了,把崔浩满门抄斩,连清河崔氏的旁支都没放过。所以士族子弟就算有文化、有本事,也得管住嘴,别乱说话,尤其是别议论皇室的隐私 —— 你以为你是直抒胸臆,在皇帝眼里,你就是找死。
最后说说顶层人,也就是皇帝和权臣。这些人看着风光,其实是高危职业。南朝宋的皇帝,除了开国的刘裕,剩下的没几个活过四十岁的,要么被儿子杀,要么被弟弟杀,要么被权臣杀。宋废帝刘子业,十六岁登基,天天干荒唐事,把叔叔刘彧关在笼子里当猪养,结果没半年,就被刘彧派人杀了,死的时候才十七岁。
所以当皇帝的,得会 “平衡”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个厉害角色,他想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,可鲜卑贵族都不愿意,觉得离开老家不安全。孝文帝没硬来,而是说要南征南齐,带着几十万大军往南走,走到洛阳的时候,天开始下雨,路不好走,贵族们都劝他别征了,孝文帝趁机说:“既然都到这了,不南征也行,那就把都城迁在这吧。” 贵族们没办法,只能同意。后来孝文帝推行汉化,让鲜卑人穿汉服、说汉话、改汉姓,虽然也遇到阻力,但因为他会循序渐进,没像后来的宇文泰那样硬来,所以改革还算成功,北魏也因此强盛了几十年。
可就算再厉害的皇帝,也得防着身边的人。东魏的权臣高欢,一辈子跟西魏的宇文泰打仗,没输过几次,可他死后,儿子高澄没两年就被家奴杀了;高澄的弟弟高洋,虽然建立了北齐,可后来沉迷酒色,三十四岁就死了。宇文泰比高欢聪明,他死前把权力交给侄子宇文护,让宇文护辅佐自己的儿子,可宇文护后来杀了三个皇帝,最后还是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邕杀了。所以说,乱世里当皇帝,既要防着外面的敌人,又要防着家里的人,活得比谁都累。
还有个例子是南朝梁的萧衍,也就是梁武帝。他早年挺厉害,推翻了南齐,建立了梁朝,还北伐过几次,差点就收复了洛阳。可到了晚年,他信佛信迷了,建了好多寺庙,还三次出家当和尚,让大臣们花钱把他赎回来,花了上亿的钱,把国家的财政都搞空了。后来侯景来投降,萧衍没看清侯景是个反复无常的人,收留了他,结果侯景发动叛乱,把建康城围了一百多天,萧衍最后饿死在台城,死的时候八十六岁,活了一辈子,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,让人唏嘘。
说了这么多,其实南北朝乱世的生存指南,核心就四个字:务实、灵活。别讲太多大道理,别守着没用的规矩,该怂的时候怂,该狠的时候狠,该忍的时候忍,该动的时候动。就像刘裕,早年穷得没饭吃,给人砍柴、打鱼、编草鞋,后来参加北府军,从一个小兵做起,靠打仗立功,一步步往上爬,最后推翻东晋,建立刘宋,当了皇帝。他这辈子,没读过多少书,也没什么大道理,就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就做什么,打不过就跑,打得过就赶尽杀绝,所以他能活下来,还能当皇帝。
再比如陈六子,他后来跟着老兵投靠了刘裕的队伍,因为会做饭,被分到伙房,不用再冲阵。后来刘裕北伐,陈六子跟着队伍到了长安,虽然没立什么大功,但也攒了点钱,战争结束后,他没留在长安,而是带着钱回了家乡,买了几亩地,娶了个媳妇,安安稳稳过了一辈子。他临死前,跟儿子说:“乱世里,别想着当大官,别想着发大财,能平平安安过日子,就是最大的福气。”
其实南北朝这一百多年,虽然乱,虽然苦,但也藏着很多精彩。有檀道济 “唱筹量沙” 的智慧,有孝文帝汉化改革的魄力,有陈霸先从底层崛起的传奇,还有祖冲之、郦道元这些人,在乱世里依然坚持做自己的事,留下了《缀术》《水经注》这样的著作。比三国更燃的地方,就在于三国的英雄大多是世家子弟,而南北朝的英雄,有农夫、有小兵、有和尚、有书生,不管出身多低,只要你有本事、够灵活,就能在乱世里闯出一片天。
最后再给大家提个醒:如果真的穿越到南北朝,别想着当英雄,先学门手艺,比如做饭、打铁、看病,然后找个靠谱的靠山,别掺和任何争斗,安安稳稳过一辈子,比什么都强。毕竟在乱世里,能活下来,能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,就是最大的成功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