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阀世家的天花板:琅琊王氏为何能权倾三百年?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20
核心提示:东晋建武元年(公元 317 年),建康城朱雀航的码头闹得跟集市似的。岸边挤着各色人等,穿锦缎的士族子弟摇着扇子,挎腰刀的卫兵

东晋建武元年(公元 317 年),建康城朱雀航的码头闹得跟集市似的。岸边挤着各色人等,穿锦缎的士族子弟摇着扇子,挎腰刀的卫兵盯着河面,连挑着菜筐的百姓都忘了赶路,踮着脚往水上瞅。不多时,一艘乌篷船慢悠悠靠岸,船头立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,面容温和,手里攥着柄玉麈尾,风一吹,衣摆轻轻晃。人群里有人低喊:“是王导先生!”

这声喊没说错,此人正是琅琊王氏的当家人王导。可这会儿没人关心他是谁,大家更好奇的是,他身后跟着的那辆马车 —— 车里坐着的,是刚从北方逃过来的司马睿,司马懿的曾孙,按辈分算也是皇族。可这皇族在江南没半点名气,来建康快一个月了,本地的士族连门都没登过。

王导心里门儿清,司马睿要是立不住,他们琅琊王氏在江南也站不稳。北方早乱成一锅粥,匈奴人占了洛阳,西晋亡了,如今想在江南再造个朝廷,全得看江南士族买不买账。这些人盘踞江南几百年,顾荣、贺循这些头面人物,一句话就能让建康城变天。

三月上巳节那天,王导琢磨出个辙。他让司马睿换上最华丽的朝服,坐进装饰得金灿灿的轿子,带着仪仗队浩浩荡荡游街。自己则跟弟弟王敦,一个扶着轿杆,一个骑马护驾,身后跟着几十号王氏子弟,个个衣着光鲜,恭恭敬敬。

这阵仗果然惊动了顾荣等人。他们本来在府里喝茶,听说街上有皇族游街,还由琅琊王氏陪着,赶紧跑到路边看。见王导对司马睿那股恭敬劲儿,顾荣心里咯噔一下 —— 连王氏都这么捧的人,肯定不一般。当下就领着一群士族上前拜见,司马睿赶紧下轿还礼,拉着顾荣的手嘘寒问暖。

就这么一出,司马睿的名头算立住了。后来司马睿登基当皇帝,也就是晋元帝,当着满朝文武的面,拉着王导的手要一起坐龙椅。王导赶紧推辞:“陛下是太阳,臣子是星星,哪有星星跟太阳并排的道理?” 这话听着是谦虚,可满朝文武都明白,这天下一半是司马家的,另一半,怕是姓王了。

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 的说法,就从这时候传开了。但琅琊王氏能走到这一步,可不是靠王导一个人,往前数几辈,早把根基扎稳了。

最早能追溯到西汉的王吉。这人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,就是会读书,还懂规矩。在昌邑王手下当中尉时,昌邑王天天喝酒打猎,王吉就上书劝,说 “君子要慎独”,还把儒家那套礼仪讲得头头是道。后来昌邑王当了皇帝又被废,王吉却没受牵连,反而因为敢说话出了名。琅琊王氏就从这时起,成了当地有名的 “文化家族”—— 这标签很重要,往后几百年,不管政局怎么变,“有文化” 都是王氏的护身符。

到了魏晋时期,王氏出了个王祥,就是 “卧冰求鲤” 的主角。这故事现在看有点夸张,冬天河面冻得结结实实,王祥脱了衣服趴在冰上,用体温融冰抓鱼,就为了满足继母的要求。可在当时,这事儿传得沸沸扬扬,连曹魏的皇帝都听说了。皇帝觉得这人孝顺,又懂儒家礼法,就召他当官。王祥一路做到太尉,还参与了司马炎篡魏建晋的大事。

王氏这就从 “文化家族” 变成了 “政治家族”。更聪明的是,王祥不光自己当官,还让子弟们跟司马家联姻。他的孙子王衍,娶了司马家的公主,自己官至司徒,还把弟弟王澄、王敦分别派到荆州、青州当刺史。王衍当时说了句名言:“荆州有江防之险,青州有海岱之固,咱们兄弟分别守在这,就算天下大乱,也能保住家族。”

这话还真应验了。西晋末年,中原乱成一团,王澄在荆州、王敦在青州都稳住了阵脚,王导则带着一部分族人跟着司马睿逃到江南。要是没这提前布的局,王氏说不定早跟其他北方士族一样,在战乱里烟消云散了。

可光有布局还不够,得会应对危机。王氏最险的一次,是王敦叛乱。

王敦是王导的亲弟弟,性格跟王导完全不一样。王导温和,擅长搞关系;王敦刚猛,手里还握着兵权,镇守荆州时,把当地的军队抓得死死的。晋元帝司马睿坐稳皇位后,看着王氏势力太大,心里不踏实,就提拔了刘隗、刁协两个大臣,想制衡王氏。

王敦哪忍得了这个?永昌元年(公元 322 年),他以 “清君侧” 的名义,带着大军从荆州杀向建康。一路上势如破竹,没几天就打到了城外。建康城里乱成一锅粥,司马睿急得直跳脚,对着王导骂:“你弟弟要反,你们王氏是不是都想反?”

王导当时的处境比谁都难。一边是亲弟弟叛乱,一边是皇帝猜忌,弄不好整个王氏都得灭门。他没辩解,每天一大早,就带着家里二十多个子弟,包括王羲之的父亲王旷,跪在皇宫门口请罪。司马睿派人去看,见王氏子弟个个免冠赤足,一脸惶恐,心里的气消了大半 —— 毕竟王氏还有用,真把他们逼急了,江南士族说不定会反过来对付自己。

最后王敦打进了建康,杀了刘隗、刁协,可没敢对司马睿下手,更没敢篡位。王导在里面劝:“你要是废了皇帝,天下人都会骂咱们王氏,到时候咱们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。” 王敦想了想,还真听了劝,退回荆州继续当他的刺史。

这场叛乱,看着是王氏内部闹矛盾,其实是王氏的一次 “危机公关”。既让司马睿知道王氏不好惹,又没把事情做绝,保住了 “忠臣” 的名声。后来王敦病死,朝廷想追究王氏的责任,可一看王导还在朝堂上兢兢业业,江南士族又都帮着说话,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。

王氏能稳坐三百年,还有个秘诀 —— 不只靠政治,还靠文化。说到这,就不能不提王羲之。

永和九年(公元 353 年),王羲之在绍兴兰亭办了个雅集,来了四十多号人,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,比如后来打赢淝水之战的谢安,还有写文章出名的孙绰。大家坐在溪水边,把酒杯放在托盘里顺流而下,酒杯停在谁面前,谁就喝酒写诗。王羲之趁着酒劲,挥笔写了篇《兰亭集序》,笔锋飘逸,字句雅致,后来被称为 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

这事儿看着就是文人聚会,其实大有门道。兰亭雅集里,王氏子弟占了近一半,谢安这些其他士族的代表也来了,等于王氏通过文化活动,把江南的精英圈子拢到了一起。你想啊,大家一起喝酒写诗,关系就近了,以后朝堂上有事,自然会互相帮衬。而且《兰亭集序》一出来,所有人都知道,王氏不光会搞政治,还能引领文化潮流 —— 这种 “文武双全” 的家族,谁不佩服?

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,书法比父亲还厉害,被称为 “小圣”。父子俩的书法成了王氏的 “文化名片”,哪怕后来政局动荡,其他士族说起王氏,都会先提一句 “那是书圣的家族”。有了这层光环,王氏就算暂时失势,也没人敢轻易动他们。

到了南北朝时期,王氏依然能站稳脚跟。南朝宋的时候,王弘当了宰相,他跟宋武帝刘裕关系极好,刘裕篡晋建宋,王弘是主要帮手。可王弘不贪权,当了几年宰相就主动辞职,说自己身体不好,想回家养老。刘裕挽留了好几次,见他态度坚决,只好同意,还赐了他一堆赏赐。

王弘的儿子王俭更厉害。南齐时,王俭才二十多岁就当了宰相,不仅会当官,还懂典籍礼仪。齐高帝萧道成想定新的朝服样式,问遍了大臣,没人能说清楚。王俭拿出家里藏的古籍,指着上面的记载,从衣服的颜色到上面的花纹,一条一条讲得明明白白。萧道成叹着气说:“还是王氏懂这些,换了别人,早就乱了套。”

王氏还特别会联姻。他们不光跟皇族联姻,还跟其他士族通婚。比如王导的孙女嫁给了谢安的侄子,王羲之的女儿嫁给了琅琊颜氏 —— 就是后来出了颜真卿的那个家族。通过联姻,王氏织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,不管哪个朝代,朝堂上都有他们的 “自己人”。

不过王氏也有底线,从不像其他世家那样过分嚣张。比如北魏的时候,王肃从南朝逃到北魏,魏孝文帝特别器重他,让他制定礼仪制度。王肃权力很大,可从来没想着结党营私,还经常劝孝文帝 “要善待百姓,别滥用民力”。后来王肃去世,孝文帝哭了好几天,说 “再也找不到像王肃这样的忠臣了”。

到了隋朝,科举制开始推行,士族的特权慢慢被削弱。唐朝建立后,科举制越来越完善,普通人也能通过读书当官,士族不再是官场的 “垄断者”。琅琊王氏虽然也有子弟当官,比如唐太宗时期的王珪,当过宰相;大诗人王维,祖上也是琅琊王氏的旁支,但再也不是 “权倾天下” 的样子了。

可就算这样,王氏的影响力还在。直到唐玄宗时期,朝廷编《氏族志》,琅琊王氏依然排在前列。老百姓提起世家大族,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王氏。有人说,王氏能活三百年,是赶上了好时候,正好是士族兴盛的时代;也有人说,是靠运气,每次危机都能化险为夷。

其实不是。王氏的聪明,在于懂 “平衡”。他们知道怎么平衡皇权和士族的关系,既不让皇帝觉得他们威胁太大,又能让士族认可他们的地位;知道怎么平衡政治和文化,不光靠权力站稳脚跟,还靠文化留住名声;更知道怎么平衡家族利益和天下大势,从不逆势而为,该退的时候就退,该进的时候再进。

比如西晋亡了,他们就跟着司马睿去江南;南朝宋取代东晋,他们就帮刘裕打天下;北魏强大了,他们就派王肃去北方发展。不像有些世家,要么死抱着旧王朝不放,最后被新王朝灭掉;要么太贪权,想把皇帝踩在脚下,结果落得满门抄斩。

琅琊王氏的故事,就像一部士族生存指南。它告诉我们,要想长久,光有权不行,得有文化打底;光有文化也不行,得懂进退;光懂进退还不行,得知道把自己和时代绑在一起。这样的家族,就算过了三百年,也还能让人记得 —— 哦,原来还有这么一家人,曾经撑起过半个中国的朝堂,还把文化的种子播撒了一路。

如今再去建康(现在的南京),朱雀航早就没了踪影,可提起琅琊王氏,还是有人能说出 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,能想起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。这大概就是世家的力量 —— 权力会消失,朝代会更替,但那些刻在家族骨子里的智慧和文化,却能传得很久很久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历史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历史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