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 589 年,杨坚老爷子把南陈给收拾了,中国重新归为一统。这老杨是个实在人,当了皇帝也不折腾,一辈子省吃俭用,把隋朝的家底攒得那叫一个厚实 —— 粮仓里的粮食堆得冒尖,后来唐朝开国几十年,吃的还是隋朝剩下的,这可不是瞎吹,考古队挖出来的含嘉仓、洛口仓,里面的谷子都能看出当年的饱满劲儿。
杨坚驾崩后,儿子杨广接过了这泼天的家业。按说有这么厚实的家底,好好过日子,当个守成之君,混个不错的历史评价不难。可杨广这人,跟他爹完全不是一个路子。他不爱守着家业过日子,就爱搞大项目,而且一搞就是那种能写进历史课本的超级工程。
刚继位没两年,杨广就觉得长安这地方有点偏,管着东边和南边不太方便。他一拍大腿,决定在洛阳再造一座都城,也就是后来的东都。这事儿说干就干,大业元年(605 年),他把尚书令杨素、纳言杨达、将作大匠宇文恺这些能人都叫来,让他们牵头干活。要建都城,就得有人手,杨广一声令下,洛阳周边的民夫呼啦啦来了两百多万。那时候一个州的人口也就几十万,两百多万人,相当于把好几个州的壮丁都抽空了。
宇文恺是个搞工程的天才,可再天才也架不住工期紧。杨广要的是 “速成”,催得急,宇文恺只能逼着民夫没日没夜地干。大夏天的,太阳烤得地面发烫,民夫们光着膀子挖地基、搬石头,汗水顺着脊梁骨往下淌,摔在地上能砸出个小坑。到了冬天,寒风跟刀子似的,手冻得拿不住工具,还得接着干。官府给的粮食不够吃,民夫们饿了只能啃树皮、嚼草根,累倒、病死的人成片成片的。史书里写 “役死者什四五”,意思是十个民夫里就得死四五个,运河边上的土地,都被血染得发黑。
东都刚建出个模样,杨广又觉得不对劲儿了。洛阳是中心,可粮食从哪儿来?南方水土好,产粮多,北方尤其是边塞驻军,天天等着粮食下锅。要是靠马车运粮,走个几百里路,粮食还没运到地方,人吃马嚼的就先耗掉一半,太不划算。杨广脑子转得快,很快有了主意 —— 修运河,把南北的河连起来,坐船运粮,又快又能装,多好。
这想法是挺好,可真要干起来,就是另一番光景了。大业元年,也就是修东都的同一年,杨广下令修通济渠。这条渠得从洛阳西苑开始,引谷水、洛水进黄河,再从黄河边上的板渚(今河南荥阳)引黄河水,顺着汴水旧道往南挖,一直挖到淮河边上的盱眙(今江苏盱眙),最后跟淮河接上。
你可别以为这就是挖个小水沟,杨广要求高得很 —— 运河宽得要能过大船,得有四十步宽,换算成现在的尺寸,差不多五六十米。运河两边还得种上柳树,每隔十里建个亭子,供来往的人歇脚。这么大的工程,人手自然少不了,河南、淮北一带一下子被征调了一百多万壮丁。
这些壮丁的日子过得比修东都时还苦。白天顶着烈日挖河,泥土被晒得滚烫,脚踩上去都疼;晚上也不能歇,得借着月光接着干。监工的官员手里拿着鞭子,谁要是慢了一点,鞭子就劈头盖脸抽下来。很多人累得直不起腰,饿肚子是常事儿,不少人走着走着就倒在运河边,再也没起来。就这么硬赶,通济渠半年就修好了,速度是真快,可这速度背后,是无数民夫的命堆起来的。
通济渠刚完工,杨广又盯上了邗沟。这条渠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的老渠,杨广觉得不够用,要扩修。新邗沟得从淮河边上的山阳(今江苏淮安)挖到长江边上的江都(今江苏扬州),得加宽加深,还得挖新河道,让大船能顺利通过。这次又征调了淮南十几万民夫,工期照样紧。民夫们还是老样子,累死累活,好在淮南富庶点,偶尔能混上顿饱饭,可该累还是累。没几个月,邗沟也修好了。
这下好了,从洛阳坐船,走通济渠到淮河,再走邗沟进长江,直接就能到江都。杨广迫不及待想体验一把,第一次巡游江都时,船队浩浩荡荡,有几千艘船,前后连了几百里,一眼望不到头。拉船的纤夫就有八万多人,都是从当地征来的壮丁,累得汗流浃背,不少人拉着纤绳就倒在了路边。
搞定了南方,杨广又把目光投向了北方。当时北方的突厥和高丽不怎么安分,杨广想打高丽,可军队和粮食怎么运过去?他又想到了修运河。大业四年(608 年),永济渠开工了。这条渠要从黄河边上的沁水(今河南沁阳)引沁水进卫河,再顺着卫河往北挖,一直挖到涿郡(今北京),还得往东北延伸到蓟州(今河北蓟县),这样就能连接海河,方便往辽东运物资。
永济渠比通济渠难修多了。北方地形复杂,还得穿过不少山地,冬天天寒地冻,泥土冻得跟石头似的,一镐下去只能留下个白印子。这次征调的民夫更多,河北一带一下子抽了两百万壮丁。壮丁不够了,官府就开始抓妇女,史书里说 “丁男不供,始役妇人”,在古代,让妇女去干这么重的体力活,还是很少见的,可见当时民力已经被抽干了。永济渠修了一年多,终于完工,从洛阳到涿郡,坐船就能直达。后来杨广征高丽,大部分军队和粮食都是通过永济渠运过去的。
大业六年(610 年),杨广又下令修江南河。这条渠要从长江边上的京口(今江苏镇江)挖到余杭(今浙江杭州),把长江和钱塘江连起来。江南河虽然只有三百多里长,可地形复杂,水网密布,得挖很多支流,还得建水闸控制水位,让大船能通行。这次征调了江南十几万民夫,江南比北方富庶,民夫们偶尔能吃上顿饱饭,可照样累得够呛。
江南河修好后,整个大运河就贯通了。从涿郡到余杭,全长两千多里,把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连在了一起。这在当时,绝对是世界级的超级工程,就算放到现在,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。
可这伟大的工程,是用老百姓的命堆起来的。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,短短六年时间,杨广又修东都、又修运河、还修长城、打高丽,征调的民夫加起来有上千万。那时候隋朝总人口也就四千多万,相当于把全国近一半的壮丁都抽去当劳役或士兵了。家里的壮丁走了,田地没人种,粮食收不上来,老百姓只能吃树皮、草根,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。很多民夫死在工地上,官府也不管,直接扔到运河里,或者埋在运河边上,所以后来人们都说大运河是 “用白骨铺成的河”。
大业七年(611 年),山东长白山的王薄率先起义,他还编了首《无向辽东浪死歌》,反对杨广征高丽和繁重的劳役。接着,各地起义就像星星之火一样,很快烧成了燎原之势。李密、窦建德、李渊这些人纷纷起兵,隋朝的天下很快就摇摇欲坠了。大业十四年(618 年),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了,隋朝就这么亡了,从统一到灭亡,也就三十多年。
杨广怎么也没想到,他费尽心机修的大运河,自己没享几年福,隋朝就没了。武德元年(618 年),李渊在长安称帝,建立唐朝,接过了隋朝的烂摊子,也接过了大运河。
刚开始,唐朝还没意识到大运河的重要性。直到贞观年间,长安人口越来越多,粮食不够吃了,李世民才发现,从南方运粮到长安,大运河是最好的选择。唐朝开始修缮大运河,疏通淤塞的河道,加固河堤,还接着用隋朝建的含嘉仓、洛口仓这些粮仓。这些粮仓里的粮食,支撑了贞观之治的繁荣。
武则天时期,她把都城迁到了洛阳,更依赖大运河的漕运了。那时候从江南运粮到洛阳,每年能运几百万石,足够洛阳的皇室、官员和军队吃了。唐玄宗的时候,大运河的作用更大了。扬州因为在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,成了全国最繁华的城市,商船来往不断,有 “扬一益二” 的说法,意思是扬州天下第一,益州(今四川成都)只能排第二。
那时候,从扬州坐船走大运河到洛阳,再转陆路到长安,运的不光是粮食,还有江南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,北方的马匹、煤炭。南北货物通过大运河流通,经济越来越繁荣。长安城里的丝绸,很多都是从江南通过运河运过来的;洛阳城里的茶叶,也来自南方,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。
唐朝还改进了漕运方法。刚开始是 “分段漕运”,把运河分成几段,每段由当地官员负责,粮食运到一段就卸下来,再由下一段的人运走,避免民夫长途跋涉。开元年间,裴耀卿改革漕运,在运河边上建了更多粮仓,还改进了船只,运粮效率大大提高,每年运到长安的粮食能达到四百万石。当时长安有一百万人口,四百万石粮食足够全城人吃一年了。要是没有大运河,唐朝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都城,也不会有开元盛世的繁华。
大运河不光促进了经济发展,还推动了南北文化交流。江南的文人通过运河来到长安、洛阳参加科举,李白、杜甫都曾坐船走大运河,写下了不少关于运河的诗。北方的佛教、道教也通过运河传到南方,江南建了很多寺庙。唐朝的绘画、音乐也因为南北交流变得更繁荣,扬州的绘画流派就结合了北方绘画的风格,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
现在回头看,隋炀帝修大运河,真是 “罪在当代,功在千秋”。他当时的疯狂基建,耗尽了隋朝国力,逼得老百姓起义,最终导致隋朝灭亡,这是他的 “罪”。可他修的大运河,却成了唐朝的 “宝藏”。唐朝靠大运河转运粮食、物资,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,支撑了贞观之治、开元盛世,让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,这就是他的 “功”。
大运河就像一条纽带,把中国南北紧紧连在一起。它是用隋朝的黄金(财富)和无数民夫的白骨铺成的,却撬动了大唐三百年的盛世,还影响了后来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。要是杨广知道后来的事,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当时的急功近利,还是会为自己的远见骄傲?不过历史没有如果,我们只能从这段历史里明白,再伟大的工程,也得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,不然再大的功绩,也会变成灾难;而那些真正对国家、对人民有益的工程,就算当时付出巨大代价,最终也会被历史铭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