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则天升职记:从才人到女帝,那些教科书不敢写的权力突围术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10
核心提示:贞观十一年的春天,长安城里的杨花跟不要钱似的飘,十六岁的武曌跟着内侍踏进皇城时,手里的绢帕都攥出了汗。这姑娘打小就跟别的

贞观十一年的春天,长安城里的杨花跟不要钱似的飘,十六岁的武曌跟着内侍踏进皇城时,手里的绢帕都攥出了汗。这姑娘打小就跟别的闺阁女子不一样,她爹武士彟是跟着李渊打天下的功臣,家里不缺吃穿,却没让她学针线,反倒教她读书写字。这会儿进了宫,封了个五品才人,赐号 “武媚”,旁人都觉得是天大的福气,她却盯着太极宫的飞檐暗琢磨:这地方,光靠脸蛋可站不住脚。

太宗李世民那会儿,后宫里的才人多如牛毛,武媚算不上最出挑的。论美貌,有比她娇艳的;论家世,也有比她显赫的。她倒是沉得住气,不跟其他妃嫔争风吃醋,反倒天天捧着兵书看,没事就观察太宗处理朝政的模样。有回太宗驯马,那匹叫 “狮子骢” 的马性子烈,没人能治得住。太宗叹口气说:“这马好是好,就是太野了。” 旁边的妃嫔都不敢搭话,武媚却站出来说:“陛下给我三样东西,我就能驯好它。” 太宗愣了,问她要啥。她说:“一根铁鞭,一把铁锤,一把匕首。它不听话,就用铁鞭抽;再不听话,用铁锤砸它的头;还不听话,就用匕首捅了它。”

这话一出口,太宗没夸她,反倒多看了她两眼。一个十六岁的姑娘,说起驯马的法子比汉子还狠,这心性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但太宗喜欢的是温柔贤淑的女子,武媚这股子狠劲,反倒让他有些忌惮。所以在太宗身边的十二年,武媚就一直是个才人,没升过一步。旁人都觉得她这辈子也就这样了,可武媚不慌,她知道太宗年纪大了,宫里的天早晚要变,她要等的不是太宗,是那个能让她翻身的人。

这个人,就是当时的太子李治。李治性子软,跟太宗的果决完全不一样。有回他去给太宗请安,正好碰见武媚在旁边伺候。武媚比他大四岁,模样周正,又比宫里其他女子多了份沉稳,李治一眼就瞧上了。武媚也看出这太子是个可乘之机,两人就这么暗通款曲,没敢让太宗知道。

贞观二十三年,太宗驾崩。按照规矩,没生孩子的妃嫔都得去感业寺当尼姑。武媚也收拾了东西,跟着一群人去了寺里。剃度那天,住持拿着剃刀要剃她的头发,她按住头发说:“剃了头,我还是武媚吗?” 住持愣了,她却笑了笑,自己拿起剃刀削了几缕,说:“这头发,我迟早还会留回来的。”

在感业寺的日子,过得跟苦行僧似的。天不亮就得起来干活,晚上还得诵经。别的妃嫔要么哭哭啼啼,要么认命了,武媚却天天在寺门口的石阶上坐着,望着长安的方向。她知道李治会来,因为她临走前跟李治说过:“三年之后,我在感业寺等你。”

果然,永徽元年,李治去感业寺上香,一进门就看见武媚站在银杏树下。武媚没哭,就那么静静地看着他,李治反倒先红了眼。两人说了没几句话,李治就匆匆走了,可武媚知道,这事成了一半。没过多久,宫里就传来消息,王皇后要把武媚接回宫。

王皇后为啥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?因为她跟萧淑妃斗得正凶。萧淑妃年轻漂亮,又给李治生了儿子,深得宠爱,王皇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。她听说李治跟武媚有旧情,就想把武媚接回来,让她跟萧淑妃斗,自己坐收渔翁之利。这主意看着挺精明,可王皇后忘了,武媚不是任人摆布的软柿子。

武媚回宫后,先给王皇后当了一阵子 “乖徒弟”。王皇后说啥她听啥,还经常给王皇后送些小礼物,把王皇后哄得团团转。王皇后在李治面前天天夸武媚好,李治本来就喜欢武媚,这下更是把她升为昭仪,宠爱得不行。萧淑妃那边果然急了,天天跟武媚吵,王皇后看着心里乐,觉得自己这步棋走对了。

可她没高兴多久,就发现不对劲了。武媚根本不跟萧淑妃硬碰硬,反倒天天在李治面前装可怜,说萧淑妃欺负她,偶尔还提两句王皇后的不是。李治本来就觉得王皇后太强势,萧淑妃太骄纵,对比之下,武媚显得又温柔又懂事。更关键的是,武媚很快就给李治生了个女儿,李治更是把她当成宝。

这时候,武媚的第一步大棋开始下了。有天王皇后来看武媚的女儿,逗了孩子一会儿就走了。王皇后刚走,武媚就把女儿捂在被子里,等李治来的时候,再假装惊讶地发现孩子没气了。李治问谁来过,武媚哭着说:“只有皇后娘娘来过。” 李治一下子就火了,他虽然没亲眼看见王皇后动手,可心里已经认定是王皇后嫉妒下了狠手。从这以后,李治就有了废后的心思。

废后可不是小事,得跟大臣们商量。李治先找长孙无忌,长孙无忌是太宗的托孤大臣,又是李治的舅舅,说话分量重。李治带着武媚去长孙无忌家,又是送金银又是封官,拐弯抹角说想废后。可长孙无忌就是不接茬,要么说家里的事,要么说朝堂的事,气得李治没坐多久就走了。

不光长孙无忌反对,褚遂良、韩瑗这些老臣也都站出来反对。褚遂良甚至在朝堂上跟李治吵,说:“皇后是先帝选的,没犯过错,怎么能说废就废?陛下要是真想换皇后,也不能选武昭仪啊,她曾是先帝的才人,这传出去成何体统!” 这话戳中了李治的痛处,也戳中了武媚的痛处。武媚在帘后听见了,隔着帘子喊:“何不扑杀此獠!”

李治虽然没杀褚遂良,可废后的心思更坚定了。武媚知道,老臣们靠不住,得找自己人。她盯上了李义府和许敬宗。李义府当时得罪了长孙无忌,正愁没出路,武媚派人给他捎信,说只要他支持废后,就能升官。李义府立马就上了奏折,说 “皇后无子,武昭仪有子,废后立武,合情合理”。李治一看有人支持,高兴坏了,立马升了李义府的官。

有了李义府带头,许敬宗这些想往上爬的官员也都纷纷上书,天天在朝堂上说废后的好处。长孙无忌他们虽然还反对,可架不住人多,李治也越来越不待见他们。永徽六年,李治终于下了诏,废了王皇后和萧淑妃,把武媚立为皇后。武媚穿着皇后的朝服,站在太极殿上接受百官朝拜时,脸上没什么表情,心里却清楚:这只是第二步,她要的远不止这些。

成为皇后之后,武媚没闲着。她知道李治身体不好,经常头晕目眩,处理朝政力不从心。她就主动帮李治看奏折,出主意。刚开始李治还挺高兴,觉得有个能干的皇后帮自己,可后来发现不对劲了 —— 武媚的主意越来越多,朝堂上的大臣也越来越听她的话。有回李治想把宰相上官仪提拔起来,制衡一下武媚,结果武媚知道了,立马找了个由头把上官仪杀了,还株连了不少人。从那以后,李治再也不敢跟武媚作对,朝堂上的事基本都由武媚说了算,史书上叫 “二圣临朝”。

上元元年,武媚干脆让李治称 “天皇”,自己称 “天后”,还提出了 “建言十二事”,比如劝农桑、薄赋役、广言路这些,都是老百姓喜欢的政策。这下不光朝堂上的大臣服她,连老百姓都觉得这位天后是个好领导。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,最后干脆把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显,自己当起了太上皇。可李显刚当了没几天皇帝,就因为说错了一句话,被武媚废了,改立李旦为帝。李旦比李显还软,当了皇帝之后,连朝堂都不敢上,天天躲在宫里,朝政全由武媚说了算。

这时候,武媚已经六十多岁了,可她的野心一点没减。她知道,要想当皇帝,就得先扫清障碍。那些反对她的宗室和大臣,要么被她杀了,要么被她流放,朝堂上几乎全是她的人。她还改了官名,把中书省改成凤阁,门下省改成鸾台,连都城长安都改成了神都,为称帝做准备。

垂拱四年,武媚让人在洛水边上 “捡到” 了一块石头,上面刻着 “圣母临人,永昌帝业”。大臣们一看,立马纷纷上书,请武媚称帝。武媚假意推辞了几次,最后在载初元年,正式废掉李旦,自己称帝,改国号为周,定都洛阳,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。

登基那天,武媚穿着龙袍,站在则天门楼上,接受百官朝拜。底下的大臣们山呼万岁,她看着眼前的景象,想起了六十多年前那个进宫的小姑娘,想起了感业寺里的日日夜夜,想起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。她这一辈子,从才人到皇后,再到女帝,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,每一步都踩着别人的尸骨。可她不在乎,她要的就是这至高无上的权力,要的就是让所有人都臣服在她脚下。

当了皇帝之后,武媚也没闲着。她大力发展科举,首创了殿试和武举,让更多出身寒门的人有机会当官;她重视农业,推行均田制,让老百姓能吃饱饭;她还加强边防,平定了突厥和吐蕃的叛乱,让国家保持稳定。虽然她也杀了不少人,用了不少酷吏,但不可否认,她统治的这十几年,国家没乱,老百姓的日子也没差到哪儿去,为后来的 “开元盛世” 打下了基础。

有人说她狠,说她毒,说她不守妇道。可武媚不在乎这些评价。她从一个不起眼的才人,一步步爬到女帝的位置,靠的不是运气,是她的狠劲,是她的智谋,是她敢为天下先的勇气。那些教科书上没写的权力突围术,其实就是她一辈子的生存法则:不指望别人,不害怕对手,想要的东西,就自己去抢;挡路的人,就一脚踢开。

神龙元年,八十二岁的武媚病了,躺在床上不能动弹。张柬之等大臣趁机发动政变,逼着她把皇位还给了李显。武媚看着眼前这些曾经对她俯首帖耳的大臣,又看了看自己的儿子,终于叹了口气。她知道,自己的时代结束了。这年冬天,武媚在洛阳上阳宫去世,临终前留下遗诏,去掉帝号,改称 “则天大圣皇后”,跟李治合葬在乾陵。

乾陵前的无字碑,至今还立在那里。有人说她是想让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,有人说她是觉得自己的功绩说不完。不管怎么说,武则天这一辈子,活得比大多数男人都精彩,都有力量。她用自己的方式,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,杀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永远无法被忽略的一个名字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历史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历史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