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宝十载的夏天,长安城里热得像个蒸笼,可临潼华清池的地界儿却透着凉快。刚过正午,一队快马就卷着尘土往这边奔,领头的小吏怀里揣着个锦盒,盒缝里还露着点鲜红的荔枝皮。到了宫门前,小吏腿一软差点摔下来,赶紧把锦盒递上去,嘴里还喘着气:“贵妃娘娘要的岭南鲜荔枝,三天就到,没坏!”
守宫门的太监接过盒子,掀开一角闻了闻,脸上立马堆起笑:“快送进去,陛下正陪着娘娘赏荷花呢。”
这时候的唐玄宗,已经不是开元年间那个天不亮就起、对着奏折能批到半夜的李隆基了。他靠在池边的软榻上,手里摇着团扇,眼神一直黏在杨贵妃身上。杨贵妃穿着粉色的纱裙,正伸手去够池里的荷花,裙摆扫过水面,溅起的水珠落在她手腕的玉镯上,亮得晃眼。
“爱妃慢点,小心摔着。” 唐玄宗笑着开口,声音里满是宠溺。杨贵妃回头瞪了他一眼,可眼里没半分怒气:“陛下就会取笑我,这荷花长得太高了嘛。” 旁边伺候的宫女赶紧递过摘花的钩子,杨贵妃接过勾了一朵,转手就插在唐玄宗的发髻上,笑得直不起腰:“陛下这样才好看。”
唐玄宗也不恼,伸手把她拉到身边坐下,拿起刚送来的荔枝,剥了皮喂到她嘴边:“快尝尝,这次的比上次还新鲜。” 杨贵妃咬了一口,甜汁顺着嘴角流下来,唐玄宗赶紧用手帕给她擦干净。周围的人都低着头,谁也不敢多看 —— 这宫里谁都知道,现在的陛下,心里只有这位杨娘娘,连朝政都没心思管了。
说起来,唐玄宗早年也是个有本事的主儿。刚登基那会儿,唐朝虽说已经不错,可也有不少麻烦:地方官贪腐,边疆不太平,宫里还有太平公主搅局。李隆基先是收拾了太平公主,把权力攥在自己手里,然后找了姚崇、宋璟这些有能耐的大臣当宰相。姚崇提 “十事要说”,他全答应;宋璟刚正不阿,敢跟他顶嘴,他也不生气。那时候的长安,街上的店铺从早开到晚,西域来的商人牵着骆驼走在街上,手里的珠宝晃得人眼晕;江南的粮食通过运河运到长安,粮仓堆得满满的,老百姓家里有余粮,逢年过节还能买点肉吃。史官们后来写《开元盛世》,写得天花乱坠,说那时候 “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”,倒也不算瞎吹。
可日子过好了,人就容易变懒。唐玄宗当了二十多年皇帝,觉得该享享清福了。先是武惠妃去世,他心里空落落的,连朝政都没心思管。后来有人告诉他,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长得特别美,跟仙女似的。唐玄宗本来就不管什么伦理纲常,立马让人把杨玉环召进宫里。一见之下,果然没让人失望 —— 杨玉环不光长得美,还能歌善舞,唐玄宗谱个曲子,她立马就能编出舞来;唐玄宗喜欢打球,她也能陪着玩,虽说技术不算顶尖,可架不住唐玄宗喜欢。
就这么着,杨玉环从寿王妃变成了杨贵妃。唐玄宗对她的宠爱,那真是掏心掏肺。杨贵妃喜欢穿新衣服,宫里专门给她做衣服的裁缝就有七百多个,天天琢磨着新样式;她喜欢吃荔枝,岭南的荔枝离长安几千里地,那时候没有冰箱,荔枝摘下来几天就坏,唐玄宗就让人快马加鞭,白天黑夜地送,一路上跑死的马不知道有多少。有回杨贵妃跟唐玄宗闹别扭,回了娘家,唐玄宗没一会儿就坐不住了,派太监去送东西,最后还亲自去接她回宫。宫里的人都说,现在的杨贵妃,比当年的武惠妃还得宠,连杨家的人都跟着沾光。
杨贵妃的三个姐姐,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、虢国夫人、秦国夫人,出入宫廷跟走自家院子似的。唐玄宗给她们在长安城里建了大房子,比公主的府邸还豪华。有回虢国夫人进宫,骑着马直接闯宫门,侍卫不敢拦,她还笑着说:“陛下让我来的,你们敢拦?” 杨家的男人也没闲着,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,本来就是个游手好闲的主儿,靠着杨贵妃的关系,一路升官,最后居然当了宰相。
杨国忠这人心眼小,还特别贪。当了宰相之后,他把朝堂当成自家后院,想提拔谁就提拔谁,看谁不顺眼就打压谁。有个大臣跟他顶嘴,没几天就被流放了;还有个将军立了功,他怕人家抢他的风头,故意把功劳算在自己头上。朝堂上的大臣们,要么怕他,要么讨好他,没几个人敢说真话。唐玄宗呢?天天跟杨贵妃在一起,要么在华清池泡澡,要么在长生殿喝酒,杨国忠给他报的奏折,他扫一眼就签字,连内容都懒得看。
那时候还有个厉害角色,叫李林甫。这人比杨国忠还阴,表面上跟谁都好,说话甜言蜜语的,背地里却捅刀子,人称 “口有蜜,腹有剑”。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,把朝堂上能干的大臣几乎都收拾光了,就怕有人抢他的位置。他还出了个馊主意,让唐玄宗用胡人当节度使。他说胡人老实,不会造反,其实是怕汉人节度使有文化、有本事,将来跟他争权。唐玄宗觉得李林甫说得有道理,就真的重用了一批胡人节度使,其中就有安禄山。
安禄山这人长得又高又胖,肚子大得跟怀孕似的,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,看着挺憨厚,其实一肚子坏水。他知道唐玄宗宠杨贵妃,就天天往宫里跑,一口一个 “娘娘” 叫着,还专门学跳胡旋舞。别看他胖,跳起舞来却很灵活,转起圈来跟陀螺似的,唐玄宗看了笑得合不拢嘴。安禄山还故意装蠢,有回唐玄宗问他:“你这肚子里装的啥呀,这么大?” 安禄山立马跪下说:“臣肚子里装的全是对陛下的忠心!” 唐玄宗听了更高兴了,把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的节度使都给了他,让他手里握着二十多万大军 —— 这可是唐朝一半的兵力。
安禄山表面上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恭恭敬敬,暗地里却在积蓄力量。他在范阳建了兵器库,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兵器,还偷偷招兵买马。杨国忠早就看安禄山不顺眼,觉得他权力太大,早晚要造反,就天天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的坏话。可唐玄宗根本不信,还说:“安禄山对我这么忠心,怎么会造反?你别瞎琢磨。”
天宝十四载十一月,安禄山终于反了。他在范阳起兵,打着 “讨伐杨国忠” 的旗号,带着十五万大军往长安杀来。消息传到长安,唐玄宗还以为是有人造谣,笑着说:“安禄山这小子,怎么会反?肯定是有人冤枉他。” 直到叛军占领了洛阳,唐玄宗才慌了神,赶紧派大将高仙芝、封常清去抵挡。可这时候的唐朝军队,早就不是开元年间的精锐了,士兵大多是临时招募的农民,没经过训练,根本打不过叛军。高仙芝、封常清没办法,只好退守潼关。
潼关是长安的门户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。只要守住潼关,叛军就进不了长安。可杨国忠却在唐玄宗面前瞎指挥,说高仙芝、封常清不敢打仗,是故意退缩。唐玄宗听信了杨国忠的话,居然下令把高仙芝、封常清杀了。这一下,军队里的将士们都寒了心,谁也不想再为朝廷卖命了。
后来唐玄宗又派哥舒翰去守潼关。哥舒翰是个老将,知道潼关的重要性,就坚守不出,想拖垮叛军。可杨国忠又不干了,天天催哥舒翰出战。哥舒翰没办法,只好哭着领兵出关。结果唐军中了叛军的埋伏,全军覆没,哥舒翰也被俘虏了。潼关一丢,长安就暴露在叛军面前,唐玄宗吓得连夜带着杨贵妃、杨国忠和一些大臣逃出了长安。
逃到马嵬坡的时候,随行的士兵哗变了。他们把安史之乱的责任都推到杨国忠和杨贵妃身上,说:“杨国忠祸国殃民,杨贵妃迷惑陛下,不杀他们,我们就不往前走!” 唐玄宗看着围着他的士兵,又看看身边的杨贵妃,眼泪都下来了。他想保杨贵妃,可士兵们不答应,一个个拔刀相向。杨国忠很快就被士兵杀了,接下来就轮到杨贵妃了。
唐玄宗没办法,只好让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里,赐了她一条白绫。杨贵妃哭着给唐玄宗磕了个头,然后就上吊自杀了,死的时候才三十八岁。唐玄宗看着杨贵妃的尸体,哭得撕心裂肺,可他也知道,自己救不了她。士兵们见杨贵妃死了,才肯继续护着唐玄宗往蜀地逃去。
安禄山的叛军很快就占领了长安,烧杀抢掠,把繁华的长安城弄得一片狼藉。唐玄宗逃到蜀地后,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,就是唐肃宗。唐肃宗派人联络各地的唐军,又向回纥借兵,才慢慢开始收复失地。
安史之乱打了八年,直到唐代宗广德元年才结束。可这场战乱,把唐朝的黄金时代彻底拖垮了。长安、洛阳这些繁华的城市变成了废墟,老百姓流离失所,到处都是饿死的人;唐朝的兵力损失惨重,边疆的少数民族趁机入侵,占领了不少土地;地方上的节度使们拥兵自重,不听朝廷号令,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。从此以后,唐朝就开始走下坡路,再也回不到开元盛世的样子了。
后来有人说,安史之乱是杨贵妃造成的,说她是 “祸水”。可其实,真正的问题出在唐玄宗身上。他早年是个明君,可后来沉迷享乐,荒废朝政,重用李林甫、杨国忠这样的奸臣,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;他盲目信任安禄山,给了他太大的权力,最后养虎为患。杨贵妃或许受宠,或许她的家人仗着她的关系胡作非为,但如果唐玄宗能保持清醒,能好好治理国家,安史之乱或许就不会发生,盛唐的神话也不会破灭。
唐玄宗后来从蜀地回到长安,住进了兴庆宫。他常常一个人站在宫里,看着杨贵妃的画像发呆,想起当年在华清池赏荷花、在长生殿喝酒的日子,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。可再后悔也没用了,杨贵妃死了,盛唐没了,他手里的权力也没了,最后只能在孤独和悔恨中度过余生。
天宝年间的那场爱情神话,终究成了一场悲剧。它像一场盛大的烟火,绽放的时候有多绚烂,熄灭的时候就有多凄凉。而那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唐,也因为这场烟火,慢慢走向了黄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