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砸缸少年”司马光的另一面:《资治通鉴》如何成为古代顶级权力博弈教科书?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20
核心提示:治平三年的秋天,汴京城飘着细雨。司马光坐在崇文院的窗边,手里捏着支快磨秃的毛笔,面前摊着一堆泛黄的竹简。院外传来小吏走动

治平三年的秋天,汴京城飘着细雨。司马光坐在崇文院的窗边,手里捏着支快磨秃的毛笔,面前摊着一堆泛黄的竹简。院外传来小吏走动的脚步声,偶尔夹杂着几声咳嗽,他却像没听见似的,眼睛死死盯着竹简上 “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” 那几个字。

这年司马光四十八岁,离他砸缸的事儿已经过去四十年。京城百姓提起他,还总爱说 “就是那个小时候砸缸救伙伴的司马学士”。没人知道,这个顶着 “神童” 名头长大的官员,此刻心里想的不是编书,是朝堂上那些没硝烟的战场 —— 仁宗末年的立储之争、英宗刚继位时的 “濮议” 风波,还有眼下王安石正在推行的新法,每一件都像当年那口装满水的大缸,稍不留意就会淹死人。

司马光编书的念头,早不是一天两天了。仁宗朝他当馆阁校勘时,就发现宫里的史书堆得像小山,可没一本能让皇帝看清权力是怎么回事。有的只记年月事件,跟流水账似的;有的满篇大道理,读着头疼;还有的藏着掖着,把关键的权力斗争都删得干干净净。他那时就琢磨,要是能编一部书,把从古到今的权力门道都讲透,皇帝看了能少走弯路,大臣读了能懂分寸,多好。

治平元年,英宗皇帝给了他机会,让他编一部 “历代君臣事迹”。司马光一听就来了劲,拉上刘恕、刘攽几个懂历史的朋友,一头扎进了书堆里。可编着编着他发现,光按时间顺序排史实没用,得把每件事背后的权力逻辑挖出来。就像他小时候砸缸,别人只看见他砸缸救人,没看见他先摸准了缸的位置、石头的分量 —— 权力这东西,跟那口缸一样,摸不准门道,要么砸不开,要么砸翻了伤自己。

就说《资治通鉴》里写汉武帝那一段。一般史书只说汉武帝派卫青、霍去病打匈奴,开疆拓土多厉害。司马光偏不,他在里面加了段 “臣光曰”,专门说汉武帝怎么管武将。卫青打了胜仗,汉武帝赏他千金,可刚赏完就把他的兵权拆了,分给霍去病;霍去病威望高了,又让他和卫青互相牵制。后来李广的儿子李敢替父报仇,打了卫青一巴掌,霍去病转头就把李敢杀了,汉武帝还帮着瞒,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。

司马光写这段的时候,脑子里想的是仁宗朝的狄青。狄青也是武将,打西夏立了大功,仁宗想提拔他当枢密使,文官们集体反对,说 “武将掌兵权太危险”。最后狄青还是当了,可没几年就被文官们挤兑得郁郁而终。司马光把汉武帝的事写进去,就是想告诉皇帝:武将不能不用,但也不能让他们攥着兵权不放,得像汉武帝那样,赏罚分明,还得会制衡,不然要么出权臣,要么出怨将。

还有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。好多史书都把李世民写成被逼无奈,司马光却没回避他杀兄逼父的事实。他详细写了李世民怎么拉拢秦叔宝、尉迟恭这些武将,怎么收买东宫的侍卫,怎么在玄武门设伏,甚至写了李渊看见李建成、李元吉的人头时,手里还拿着佛珠,吓得差点掉地上。

有人说司马光这是抹黑唐太宗,他却不在乎。他在 “臣光曰” 里写:“夫创业之君,非有雄才大略,不能定天下;然守成之君,非知权力之变,不能安社稷。” 这话其实是说给宋神宗听的。神宗刚继位时,想跟唐太宗一样干一番大事业,重用王安石变法。司马光看着着急,他不是反对变法,是反对王安石把权力攥得太死 —— 王安石为了推新法,把不同意的大臣都贬到地方,朝堂上只剩自己人,这不就跟李建成当年想独揽大权一样吗?最后李世民起兵夺权,就是因为权力失衡了。

司马光编书的时候,王安石正在推行青苗法。地方官为了完成指标,逼着老百姓借钱,还收高额利息,老百姓怨声载道。司马光好几次跟神宗说这事儿,神宗总说 “王安石说没问题,是地方官执行错了”。司马光没法子,就在《资治通鉴》里写了汉朝的均输法。汉武帝搞均输法,本来是想让官府调节物价,结果地方官跟商人勾结,把便宜的东西都囤起来,高价卖给老百姓,最后闹得民变。他在旁边批注:“法虽善,然权在地方,官商勾结,民必受其害。” 这话明着说汉朝,其实是说给神宗听:新法再好,权力放出去没人管,最后还是老百姓遭殃。

那几年司马光过得不容易。王安石当了宰相,把他贬到洛阳,名义上让他编书,其实是不让他掺和朝政。他在洛阳买了个小院子,取名 “独乐园”,每天关起门来编书。有人说他 “躲起来避祸”,他却笑了笑,继续埋在书堆里。他知道,编好这部书,比在朝堂上吵架管用 —— 历史里的权力门道,比任何谏书都直白,皇帝现在听不进去,将来总有一天会看明白。

他编书很较真。有一次刘恕跟他争论,说项羽火烧阿房宫是真的,史书都这么写。司马光却不认同,他翻遍了《史记》《汉书》,发现司马迁只说项羽烧了 “秦宫室”,没说烧的是阿房宫。后来他又找了些秦朝的竹简,发现阿房宫根本没建好,项羽烧的其实是咸阳宫。他把这事写进《资治通鉴》,还在批注里说:“治史如治政,不能听风就是雨,得查清楚底细,不然说错一句话,可能就会误了大事。”

这话里也藏着他的政治智慧。当年 “濮议” 风波,英宗想追封自己的生父濮王为 “皇考”,文官们分成两派,吵得不可开交。司马光就主张先查史料,看看汉朝、唐朝有没有类似的事,最后发现汉朝宣帝、哀帝都没追封生父为 “皇考”,而是称 “皇伯”,他就拿着这个史料跟英宗讲道理,最后英宗也没坚持。他知道,权力斗争不能只靠嘴吵,得有实打实的依据,就像编史一样,有史料撑着,别人就没法反驳。

元丰七年,《资治通鉴》终于编完了。这部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,一共二百九十四卷,花了十九年。司马光把书献给神宗,神宗看了很感慨,说 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还亲自写了序。可那时候神宗已经老了,王安石的新法也搞了十几年,朝堂上的权力早就失衡了 —— 变法派和保守派斗得你死我活,地方官为了政绩弄虚作假,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。司马光看着自己编的书,心里不是滋味:他把权力的门道都写清楚了,可皇帝还是没守住权力的平衡。

元丰八年,神宗驾崩,哲宗继位,太皇太后高氏掌权,召司马光回京城当宰相。这时候司马光已经六十七岁了,头发全白了,走路都得靠人扶。可他一回到朝堂,就拿出《资治通鉴》里的办法来调整权力结构。他没有把变法派赶尽杀绝,而是把他们调到地方任职,又把保守派里有能力的大臣召回京城,让两派互相牵制。有人说他 “老糊涂了,不趁机报仇”,他却指着《资治通鉴》里写的唐朝 “牛李党争” 说:“党争最可怕的就是赶尽杀绝,你把对方逼急了,他们肯定会反扑,最后朝堂大乱。不如留条活路,大家各让一步,权力才能平衡。”

他还废除了青苗法、免役法这些争议大的新法,不是因为恨王安石,是因为这些新法已经被权力扭曲了 —— 地方官把青苗法变成了 “高利贷法”,把免役法变成了 “苛税法”,再不改,老百姓就要反了。他在废除新法的时候,还特意查了《资治通鉴》里的汉朝 “盐铁论”,借鉴了桑弘羊和贤良文学们的争论,最后决定保留新法里合理的部分,比如保甲法,只是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。

可惜司马光当宰相没两年就去世了。他死后,变法派又卷土重来,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更激烈了,最后北宋也在这种无休止的内斗中走向了灭亡。后来有人翻《资治通鉴》,看到司马光写的 “权力如舟,民如水,舟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再看看北宋的结局,都忍不住叹气:要是后来的皇帝能看懂这话,要是后来的大臣能按这话办事,北宋也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。

到了明朝,朱元璋当了皇帝,把《资治通鉴》列为大臣的必读书,还让宋濂等人给这本书做注解。他自己也经常读,读到汉武帝制衡武将那段,还在旁边批注:“武将不可信,得用文官牵制,不然会像安禄山那样反。” 万历年间,张居正辅政,也靠《资治通鉴》里的办法治理朝政,他借鉴了司马光 “权力制衡” 的思路,既重用文官,也不打压武将,还改革了赋税制度,让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。

清朝的康熙皇帝更是《资治通鉴》的忠实粉丝,他不仅自己读,还让皇子们也读,每天都要抽查他们的读书笔记。有一次乾隆皇帝问他:“爷爷,那么多史书,您为什么偏偏喜欢《资治通鉴》?” 康熙笑着说:“因为这本书里写的不是历史,是权力的‘说明书’。你知道怎么用权力,才能当一个好皇帝;不知道怎么用,就算有再多的兵、再多的钱,也守不住江山。”

现在再看司马光,我们不能只记得他是 “砸缸少年”。他这一生,砸过两口 “缸”:一口是小时候救伙伴的水缸,靠的是机智;另一口是朝堂上权力失衡的 “大缸”,靠的是《资治通鉴》里的智慧。这部书里的每一个故事,每一段 “臣光曰”,都是他用一辈子的政治经验总结出来的权力门道 —— 怎么识人、怎么用权、怎么平衡各方势力、怎么避免权力失控。

有人说《资治通鉴》是 “帝王教科书”,其实它更是 “权力博弈教科书”。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,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,只要涉及权力,就绕不开这本书里的道理。就像司马光当年砸缸一样,你得先看清权力的本质,再找到破解的办法,不然要么被权力淹死,要么被权力砸伤。

现在再翻《资治通鉴》,看到司马光写的 “夫聪察强毅之谓才,正直中和之谓德。才者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帅也”,还是会忍不住想起那个在汴京城细雨中编书的老人。他用十九年的时间,把古代权力博弈的智慧都写进了这本书里,不是为了自己留名,是为了让后来的人少走弯路,让权力能真正为老百姓办事。可惜很多人读《资治通鉴》,只看到了里面的历史故事,没看到里面的权力门道,最后还是在权力的 “水缸” 里栽了跟头。

司马光要是知道这些,可能也不会太难过。他在《资治通鉴》的序里写:“鉴前世之兴衰,考当今之得失,嘉善矜恶,取是舍非。” 他知道,权力的道理就在那里,懂的人自然会懂,不懂的人就算再怎么说也没用。就像他小时候砸缸,有的人看到的是石头和水缸,有的人看到的是冷静和智慧 ——《资治通鉴》也是这样,有的人看到的是历史,有的人看到的是权力,有的人看到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。

这就是 “砸缸少年” 司马光的另一面,也是《资治通鉴》能成为古代顶级权力博弈教科书的原因。它不是一本死板的史书,是一个老人用一辈子的经历,写给后人的权力 “说明书”。不管你是想当皇帝,还是想当大臣,甚至只是想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人际关系,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有用的东西 —— 因为权力无处不在,懂得怎么对待权力,才能懂得怎么对待人生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历史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历史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