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林书院辩论实录:江南士大夫集团与宦官势力的终极对决

   2025-10-25 读到书院章伟00
核心提示:天启元年秋,无锡城外的东林书院刚过了晨课时辰。依庸堂前的两株古银杏落了满地金叶,二十多个身着青衫的读书人围着石桌坐定,手

天启元年秋,无锡城外的东林书院刚过了晨课时辰。依庸堂前的两株古银杏落了满地金叶,二十多个身着青衫的读书人围着石桌坐定,手里的茶盏还冒着热气,话题却早从《论语》转到了苏州城里的事。

坐在主位的高攀龙捻着胡须,眉头没舒展开过。他刚从苏州府回来,靴底还沾着运河边的泥 —— 那边的织工闹得厉害,税监孙隆派来的人拿着锁链在街上抓人,连带着几家布商也被锁了去,理由是 “抗缴矿税”。

“孙太监这是要把江南的织户逼死。” 坐在西侧的华允诚先开了口,他是无锡本地的士绅,家里有两间织坊,“上月我家交的税比去年翻了三倍,管事的说是孙公公定的新规矩,每匹布要抽三钱‘孝敬银’,不交就说你私通倭寇。”

这话刚落,坐在对面的刘元珍拍了下石桌,茶盏里的水溅出几滴。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,之前在京城当御史时,就因弹劾宦官被贬回江南,对这些太监的做派再清楚不过:“哪是孝敬银?去年辽东打仗缺饷,皇上派太监去各地开矿征税,本是应急的法子,到了地方就变了味。孙隆在苏州,连巷子里卖针线的都要收‘地皮税’,这不是抢吗?”

人群里一阵骚动。有个年轻士子叫侯方域,刚从南京来,还带着点书生气,小声插了句:“可朝廷确实缺钱,听说辽东的将士冬天连棉衣都没有……”

这话没说完,旁边的顾贞观就摇了摇头。顾贞观的父亲在浙江做过知府,见过税监的手段:“缺饷是真的,但孙隆收的税,十成里有三成能到国库就不错了。我父亲说,去年浙江税监潘相收了五十万两矿税,上报朝廷只有十五万,剩下的全装了自己腰包,还在杭州盖了三座大宅子。”

高攀龙这时候才开口,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:“咱们读圣贤书,不是要躲在书院里空谈。江南是天下财赋之地,织户、布商养活着多少百姓?孙隆这么闹,先是织工活不下去,接着是布商倒闭,最后朝廷连税都收不上来,这不是祸国殃民是什么?”

他说着从袖里掏出一份状纸,是苏州二十多家布商联名写的,上面按满了红手印:“苏州府尹想压下这事,可孙隆根本不把地方官放在眼里,昨天还派人把府尹的幕僚抓了,说他‘包庇抗税者’。现在苏州的织工都罢了工,围在税监衙门门口,再这么闹下去,要出大事。”

坐在角落的叶茂才一直没说话,这时忽然叹了口气。他早年在福建做过知县,见过宦官征矿税的惨状:“万历二十七年,福建税监高寀为了挖银矿,把武夷山的林子砍了大半,还拆了十几座寺庙,百姓去告状,反被他说成‘盗矿贼’,抓了两百多人关在牢里。那时候咱们东林的人在朝中弹劾他,结果高寀反咬一口,说我们‘结党营私’,最后还是不了了之。”

“可不是结党营私嘛!” 刘元珍冷笑一声,“去年我在京城,就听宦官们说‘东林党人都是江南士绅的走狗’,说咱们反对矿税,是为了自己的家业。可他们不想想,咱们江南士绅,哪一家不是靠百姓的生意吃饭?百姓活不下去,咱们的家业还能保得住?”

侯方域听得脸有点红,他之前在南京时,也听过类似的传言,这会儿才明白其中的门道:“那…… 咱们就眼睁睁看着孙隆这么闹?”

“当然不能。” 高攀龙把状纸推到石桌中间,“我已经让人把这份状纸抄了几十份,分送给江南各地的书院和士绅,咱们联名上书给都察院,要求撤换孙隆,停止横征暴敛。另外,苏州的织工领袖葛成,是个讲义气的人,咱们可以派人去跟他说,让他约束手下,别跟官府硬拼,咱们在朝中帮他说话。”

华允诚立刻接话:“我家在苏州有商号,明天我就派人去见葛成。不过孙隆背后有魏公公撑腰,怕是没那么好对付。”

提到魏忠贤,依庸堂里安静了片刻。天启皇帝登基后,魏忠贤从惜薪司太监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,权势越来越大,朝中不少官员都投靠了他,人称 “阉党”。去年有人弹劾魏忠贤,反被革职流放,现在朝中没人敢轻易招惹他。

刘元珍皱着眉说:“魏公公现在管着东厂,眼线遍布天下,咱们联名上书,怕是会被他说成‘结党乱政’。万历三十九年,李三才大人在凤阳巡抚任上弹劾矿税,结果被阉党诬陷‘贪污军饷’,最后辞官回家,这事咱们不能不防。”

高攀龙沉默了一会儿,手指在石桌上轻轻敲着:“防是要防,但不能因为怕就不做。咱们东林书院的对联写着‘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’,现在江南百姓受难,咱们要是不管,还算什么读书人?魏公公虽有权势,但朝中还有不少正直的官员,只要咱们把孙隆的罪状写清楚,让天下人都知道真相,他也不能一手遮天。”

叶茂才点点头:“高大人说得对。当年顾宪成先生修复东林书院,就是为了让咱们这些读书人能议论国事,匡扶正义。万历年间争国本,咱们东林的人支持太子,跟郑贵妃和宦官们斗了十几年,最后不还是把太子立了下来?现在这点困难,算不得什么。”

这话让在场的人都振奋起来。顾贞观站起身,拿起笔在状纸上签了自己的名字:“我先签,我父亲要是知道这事,肯定也会支持。”

侯方域也赶紧站起来,接过笔:“我也签!之前是我糊涂,没看清宦官的真面目,现在我明白了,咱们反对的不是朝廷征税,是宦官借征税之名害百姓。”

众人纷纷上前签名,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,在安静的书院里格外清晰。高攀龙看着眼前的场景,心里松了口气 —— 江南士绅虽然分散,但只要能团结起来,就能跟宦官势力抗衡。

就在这时,书院的杂役匆匆跑进来,手里拿着一封书信:“高大人,京城来的急信,是左光斗大人寄来的。”

高攀龙赶紧拆开信,越看眉头皱得越紧。左光斗在信里说,魏忠贤已经知道江南士绅反对孙隆的事,准备派东厂的人去苏州 “查察乱党”,还说要 “严惩东林党人勾结织工、对抗朝廷的行为”。

“魏公公这是要先下手为强啊。” 高攀龙把信递给众人看,“左大人让咱们小心,东厂的人手段狠辣,之前弹劾魏公公的杨涟大人,已经被他们抓进了锦衣卫诏狱。”

依庸堂里的气氛又紧张起来。华允诚咬着牙说:“咱们不能怕!东厂的人来了,咱们就跟他们讲道理,把孙隆的罪状摆出来,让他们看看谁才是乱党!”

刘元珍也说:“我在京城有几个旧友,我可以写信给他们,让他们在朝中帮咱们说话。魏忠贤虽然势大,但他干的那些事,朝中不少人都看不过去,只要咱们能联合起来,就能扳倒他。”

高攀龙点点头,把信折好放进袖里:“左大人在信里说,他已经联合了朝中十几个官员,准备弹劾魏忠贤和孙隆。咱们在江南,要做的就是收集孙隆害民的证据,让百姓们都知道真相。只要官民同心,宦官势力再大,也不能一手遮天。”

夕阳西下,古银杏的影子拉得很长,依庸堂里的读书人还在讨论着对策。有人在抄写状纸,有人在写信给各地的朋友,有人在整理孙隆征税害民的证据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坚定的神色。

侯方域看着眼前的场景,忽然明白了东林书院为什么能在江南士绅中威望这么高 —— 这里的读书人,不是只会死读圣贤书的书呆子,他们心里装着百姓,装着天下,敢于跟权势对抗,敢于为正义发声。

他拿起笔,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东林书院的对联: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” 写完后,他把纸贴在依庸堂的墙上,转身加入了整理证据的人群中。

夜色渐浓,东林书院的灯火亮了起来,一直到深夜都没有熄灭。这些灯火,不仅照亮了书院的庭院,也照亮了江南士绅对抗宦官势力的道路。虽然他们知道,接下来的斗争会很艰难,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,但他们没有退缩 —— 因为他们知道,自己守护的,不仅是江南的百姓,更是大明的天下。
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历史
  • zhangwei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历史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905935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