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到书院

作家、编辑章伟的博客
读到书院

咱们聊《黄帝内经》,先得解决一个最容易让人犯迷糊的问题——这书名字里带“黄帝”,难不成真是那个远古时代的黄帝亲手写的? 我猜不少人第一次听这书名,脑子里都会冒出这么个念头:黄帝嘛,上古五帝之一,打败蚩尤、统一部落的大人物,说不定人家不光会打仗,还懂医术,闲了就写本医 ...

  公元前412年,鲁国都城曲阜的城门楼子上,挂着张通缉令。画像上的人二十多岁,眼神透着股狠劲,下巴上留着短须,下面写着“卫人吴起,杀邻三十余,亡命鲁国,见者速报”。  这时候的吴起,正躲在曲阜城外的破庙里,啃着干硬的麦饼。饼渣掉在地上,他都要捡起来塞进嘴里,不是抠门, ...

  公元前403年,周天子的诏书送到魏国时,魏文侯魏斯正在院子里跟一个老夫子学弹琴。诏书里写得明白:封魏斯为诸侯,魏国正式从晋国分出来,成了周天子认证的“正经国家”。  魏文侯放下琴,拿着诏书看了三遍,没笑,反而皱起眉头。旁边的家臣都劝:“主公,这是天大的好事啊!咱们 ...

  欧文·斯通的《渴望风流》(又名《米开朗基罗传》)从未将米开朗基罗塑造成 “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神”,而是以细腻的文学笔触,为这位文艺复兴巨匠注入血肉 —— 他会因一块瑕疵石材暴怒,会为教皇的无理要求隐忍,会在家人的无休止索取中疲惫,却始终在石头的冰冷与颜料的厚重里,安放 ...

  1900年的北京,入秋就冷得早,胡同里的槐树叶子落了一地,扫街的老张头裹紧了棉袄,却没像往常一样吆喝,只蹲在墙角,盯着地上的白灰圈叹气。那圈里是隔壁李家的小儿子,前几天还追着他要糖吃,这会已经烧得迷迷糊糊,脸上起满了红疹子——是天花,老北京人最怕的“痘症”。  那时候 ...

  1905 年的上海,初夏的太阳已经有点晒人。十六铺码头的栈桥上,陈阿福扛着半人高的粮包,一步一挪地往船上送。肩膀上的粗布垫早就被汗水浸透,磨得皮肤又红又肿,稍微一动就疼得钻心。他才十七岁,从江苏乡下逃荒来上海,没读过书,除了卖力气啥也不会 —— 码头的活干一天算一天,遇 ...

《汉书》又称《前汉书》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著,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。此《汉书评林》由明代凌稚隆辑录历代研究《汉书》的精粹。全书共一百卷,包括本纪十二篇,表八篇,志十篇,传七十篇。眉端镌批语凡辑入汉至明代约一百七十家评《汉书》言论。此为台北国家图书馆 ...

《野叟曝言》是夏敬渠于晚年所著。小说以明代成化、弘治两朝为背景,叙写文白一生的英雄业绩。文白字素臣,他文武双全,胸怀大志,是个“极有血性的真儒,不识炎凉的名士”(第1回),见宦官擅权,□僧怙宠,国事日非,于是游历天下。他一路上除暴安良,济困扶危,相继救得美貌才女璇姑 ...

当银幕上那个穿着玄色铠甲的男人蹲在流民堆里分粥时,粗陶碗沿沾着麦麸,他的袖口卷到肘部,露出几道深浅不一的旧疤 —— 那是早年讨黄巾时留下的。镜头拉近,能看见他指尖沾着泥,却笑着把最大的一块麦饼递给一个瘦得只剩骨头的孩子。可弹幕里瞬间炸开了锅:“这是曹操?怕不是刘备穿 ...

《精陶韫古》《珍陶萃美》《埏埴流光》《燔功彰色》图册由清乾隆时期内府宫廷画师绘制。每册画有乾隆帝钦定的十件古瓷器(多数为宋、明两朝作品)每页作对开装裱,上页为品名与图画,下页记录尺寸、釉色、形制、款识和前人的品评。此四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 ...